自我国2016年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便逐步渗透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OBE理念强调使用多元教学手段,反向设计教学,其实施核心步骤为,设计学生要达成的预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具有映射关系的教学内容、支撑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目标达成度评价与持续改进。当前众多研究将OBE理念纳入专业必修课程改革中,提出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改进策略,对于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关注度不足,且少有研究能有效结合当前混合式教学破除空间局限、学习动能提升、反馈便捷有效等优势,构建出课程改革体系框架。基于此,本文以OBE理念为指导,融入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三式一化”教学体系框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是滁州学院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内容涉及认知职业类别、拓展职业能力、规划职业生涯、模拟创业过程、掌握求职技巧、探索工作世界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滁州学院特色专业之一,于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推进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混合式教学,探索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期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传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常以就业创业知识要素为出发点,通盘设置普适性、宏观性教学目标,未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各专业毕业要求,设计针对性强、实践性高的教学目标。毕业生走出高校、进入社会,很难明确本专业对于就业创业的知识技能的深层次要求。以滁州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该专业属于工科大类,实践应用教学要求高,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对于道德素质的培养相对不敏感。为此,该专业毕业要求矩阵中明确指出“要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仅提出“具备职业素养”,未针对专业特点将职业素养细化、深化、明确化。
1.2 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含自我探索、职业能力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准备、就业实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规划方法,积极面对就业创业世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导向不明确,任课教师容易产生教学内容侧重点把握度不足、难点挖掘不深、内容连续性不强等问题,使得教学内容整体丰富度不足。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以就业创业经典案例、经验式技能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则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招聘会为主,课程思政内容未能有效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教学内涵不深,加之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育人连续性、实效性不强。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而言,教师很少能将就业创业内容与其专业特色相结合,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3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基于教室的面对面讲授法依然是当前教师们的主要教学方法,其有利于集中授课、观察学生动态,但也存在覆盖面不广、时间不自由等缺陷。部分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程序化、模板化严重,学生处于“学”的被动接受状态,还未获得“习”的内化效果,学生个性未得到有效张扬、教学差异化不明显。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对于学生课前知识点的掌握度不足,课堂中也仅与少数积极学生进行互动,较难考量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实践课程是该门课程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切身感受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部分教师常以是否“打卡”招聘会形式判断学生是否参加实践,忽略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有效性和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实践效果亟待增强。
1.4 考核评价不够全面
教学评价能直观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能力提升度、教学满意度、教学目标完成度,评价结果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主要依据。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教师以书面简历设计得分作为学生习得性成果。书面简历考核便捷、直观,但存在学生学习区分度不明显、学生难以感知学习前后对比等问题,且学生容易根据模板式简历进行自我简历填充,缺乏自主思考过程,书面习得成果也难以体现学生实践技能、情感态度等要求。从考核比例分布来看,总结性评价占比60%,过程性评价占比40%,过程性评价占比较低,且过程性评价以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出勤为主,学生容易出现唯书面分数论好坏,放弃能力习得过程。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为由教师为第一视角观察学生平时表现、习得情况,学生参与度、获得感较低,且教师个人容易将学生平时表现带入总结性评价中,对学生整体综合成绩产生较大影响,成绩缺乏客观性、公正性。
2.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基于OBE理念,围绕“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原则和“反向设计”的核心实施步骤,本文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问题和混合式教学优势,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确定该课程所需达成的毕业要求的一级指标点和二级指标点,以此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应用混合式教学,设计支撑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第四,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整个教学环节得以实施;第五,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评价体系,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并持续改进和提升,形成教学闭环。
2.1 聚焦毕业要求 设计分维式教学目标
基于OBE理念,聚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要求,设计“德育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发展目标”四个维度教学目标。其中,“德育目标: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树立正确成长观、职业观、价值观”“知识目标:学会认知自我的方法,掌握职业发展理论知识和就业创业途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分别对应毕业要求一级指标“8.职业规范”下的两个二级指标“8.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8.2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力目标:具备职业选择的能力,掌握求职择业技能和创业基本能力,能适应社会就业环境”“发展目标: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一致的重要性,能服务地方经济”,对应一级指标“12.终身学习”下的二级指标“能够认识到坚持自主和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教学目标基本涵盖了课程内容,具有清晰的逻辑对应关系,有助于学生清晰认知学习目标。
2.2 立足全面发展 融入要素式教学内容
设计重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明确每个教学模块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例如,“就业形势与政策”模块内容对应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模块内容对应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发展目标。结合课程思政要求、专业特点和资源利用度,将思政元素、学科竞赛、线上线下优质资源贯穿各个教学模块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德育目标、发展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分割、重点凝练、难点汇聚,针对课程内容特色和授课对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中。例如,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科背景学生特点,在进行“创业准备”讲解时,注重食品企业家“创新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等内涵的介绍。二是有效链接相关竞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作为学院参加学科竞赛的主力,可参与的竞赛达到数十项,因此将课程内容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职业模拟大赛等主题竞赛,以及“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链接,让学生以专业为基础进行职业就业规划,达到以赛促学、增长才干效果。三是充分整合优质资源。目前,“中国大学生慕课”“学堂在线”“TED网易公开课”等公共在线资源平台中收纳了众多优质课程资源,例如福州大学阮娟教授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国家精品课讲述生涯规划、就业求职技巧等基本内容,还涉及笔试、面试、创业精神等特色内容,国家还专门开设了“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直播课。滁州学院地处南京、合肥交界点,与银鹭、盼盼、达诺等食品企业均有合作,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课程目标,善用地方经济资源。
2.3 围绕学生中心 设计递进式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学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特点,依托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现代教育平台,应用混合式教学,设计“课前自主学+课中比着学+课后拓展学”三位一体递进式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全过程参与。课前,教师借助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提前发布教学目标、提供学习资源、设置思考题目等,让学生提前预习,自主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增强学生目标感、导向感。以“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模块内容为例,利用雨课堂课程讨论区,发布思考题“你认为本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自主了解所学专业就业情况。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线上教学平台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反馈,针对共性问题,利用雨课堂弹幕发送功能,让学生进行讨论、分组问答,评选“答题之星”。教师对重难点内容结合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线上平台分享学习不足和收获体会,培养学生自查自纠、归纳总结能力,将传输式讲授转变为学生主动式吸收。课后,学生进行梳理总结,完成线上/线下课程作业,对学习内容进行再评估,解决拓展性任务,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例如,讲授面试技巧内容后,以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招聘会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招聘会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撰写报告或者PPT演讲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报告或演讲,教师进一步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改进提升,形成教学闭环。
2.4 立足持续改进 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
学习成果评价以“线上监测+线下考查”“定性+定量”“自评+他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50%)和总结性评价(50%),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30%)、课堂测验(40%)、线上学习(30%)。其中,课堂表现借助课堂出勤率(20%)、回答问题数(40%)、参与讨论数(40%)等方式进行评价,采取教师评价方式;课堂检测主要通过模拟面试表现进行评价,采取教师评价(60%)、同学评价(4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学习以观看线上课程时长(60%)和在线讨论情况(40%)进行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评价。总结性评价以简历设计(70%)、实践PPT汇报情况(30%)的方式进行。其中,简历设计以教师评价(85%)为主、个人自评(15%)为辅,实践PPT汇报采取教师评价。一方面,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授课质量提升的依据,对教学不足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教师将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掌握课程学习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多种方式监测课程教学质量,形成课程目标大程度分析,综合考虑各方建议和意见对教学进行持续改进。
3.教学改革效果
针对授课的2021级63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反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效果。每项问卷内容设置“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四项。“教学总体满意度”反馈率分别有77.78%、20.63%、1.59%、0.00%,显示教学总体效果良好;“学习目标清晰,重难点明确”反馈率分别有82.54%、15.87%、1.59%、0.00%;“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紧密,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反馈率分别有80.95%、17.46%、1.59%、0.00%;“应用混合式教学,能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反馈率分别有84.12%、12.70%、1.59%、1.59%;“评价方式多样,能反映学习过程”反馈率分别有80.95%、17.46%、1.59%、0.00%,经过课程改革,OBE理念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教学满意度高,有助于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