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首都四个功能定位,服务首农食品集团和北京市民生高品质生活的人才需求,学校将四个逻辑关系密切的具有专业优势或行业优势的专业进行了组群整合,成立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在专业群背景下,探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北京商贸学校人才培养和首都食品集团发展都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其他中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国外没有专业群的概念,只有类似专业群的说法和思想。我国专业群的概念是借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发展而来的。至于专业群的详细内涵国外也是没有涉及的,更没有课程体系研究的说法。国内中职专业群课题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兼顾专业群建设和1+x证书融合的课程体系还鲜有研究。
本文以北京商贸学校特色骨干专业群----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为研究案例,结合当下1+x证书,依靠首农集团强大的企业背景进行充分的深度校企合作,打造为首都经济发展、食品产业链服务的特色专业群,研究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对现有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升级。
1.核心概念
1.1 专业群
专业群通常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相关工程对象、技术领域相近或者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集合。
1.2 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
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联合食品生物工艺(生物技术)、物流管理与服务(食品)和电子商务(食品)三个专业,充分融合构建而成的专业集合,主要为培养从事首都食品产业链相关岗位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服务人才。
1.3 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课程体系
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岗位需求对必备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细致划分,构建的涵盖了产业链岗位能力需求的不同教学模块的有机集合。
2.研究目的
北京商贸学校原隶属北京二商集团作为集团办学的职业学校,如何符合首都市民食品高品质生活定位,服务首都食品集团实施首都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奶瓶子”工程,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带领下,将食品安全与流通相关专业定位于服务食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满足整个首农食品集团北京市场发展需求为方向,将学校的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食品生物工艺(食品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四个具有专业优势或行业优势的专业进行了组群整合,成立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专业群面向首都高品质生活需要,立足于首农食品集团四大工程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定向培养符合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检测、食品物流和食品市场推广等各产业链条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个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构建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是服务产业相同、就业岗位群融通。群内四个专业面向的都是首都食品行业的相关产业链的业务方向,依托首农食品集团,聚焦首都人民食品高质量生活和服务提升。四个专业就业面向的岗位相近或相连,基础岗位能力要求相同,专业技能互补、融合。二是专业通识课程相近,基础资源共享。群内四个专业均需要掌握食品加工、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营养、食品储运、食品营销、网络营销等相关基本技能,同时可共享创新创业实训平台、O2O实训平台、食品营养分析实验室、食品感官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以及相关课程、师资、合作企业等教学资源。
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专业群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体现专业群办学的方向与定位。通过构建与行业、企业职业需求相配匹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广受欢迎的人才。
3.研究内容
3.1 研究人才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专业群内的专业分别进行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调研,了解专业群面向的岗位群和岗位职责,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
根据初步调研结果了解到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包括食品质量管理、食品产品检验、食品产品储运、食品产品销售。图1为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关系图。
3.2 不断推进“三交替、四结合、三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群内四个专业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三交替、四结合、三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延伸和拓展了企业实习的形式,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发展规律,按照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和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的程度,把顶岗实习分成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基本能力,第二年专项实训和企业跟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三学年通过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实战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3.3 依托首农食品集团 建设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课程体系
紧跟北京食品行业动态发展趋势,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行业、企业专家,归纳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产品检测、产品储运、产品销售等岗位群职业及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对接职业标准,重构专业群“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结合模块”(“1+1+1”)的课程体系。
搭建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专业群内各岗位群人才的培养。底层共享的课程反映了专业群内几个专业之间的共通性,既均服务于食品行业二、三产业,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和群内各专业均需要了解的共享课程,如食品营养、食品储运等课程;中层分立板块的课程体现了各专业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是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覆盖企业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也更符合人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另外,1+x证书政策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多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也是职业能力导向理念的体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的课程内容要与各专业相关证书考核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体系内课程的学习,能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最后建成一个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注重人才发展多元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4.创新与思考
4.1 选题新颖 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中职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本课题以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为出发点,选择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适合专业群建设发展的中职课程体系。
目前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只注意了专业之间的融通共享、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大胆重构,没有涉及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未融入“1+X”制度和课程思政的理念等。本课题探索构建“岗课赛”+“1+X”+“课程思政”的五融通的食品特高骨干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
4.2 立意深远 彰显时代特色
本研究立足于构建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课程体系,依靠首农食品集团强大的企业背景进行充分的深度校企合作,打造为首都经济发展、为首都食品产业链服务的特色专业群,研究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对现有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升级。以满足首农食品集团四大工程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定向培养符合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检测、食品物流和食品市场推广等各产业链条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服务人才,为首都高品质生活需要,满足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奶瓶子”工程服务。
4.3 在研究思路上 以“双链四环节五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驱动
以“双链四环节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驱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依据“产业链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人才链培养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持”的原则,本专业群从“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检测→食品流通→食品销售”四个环节培养人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培养能够满足首农食品集团需求的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融通”是指“岗课赛+证(1+X)+课程思政”融通,即“岗课赛”专业综合育人理念、1+X证书制度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明晰了为首农食品集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向,以顶岗、实训、竞赛为综合育人的教学抓手,将“1”和“X”证书两者之间的标准融通,重建食品安全与流通专业群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在专业群各专业中形成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情景上都能深度反映“1”和“X”证书两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以应用技能与岗位匹配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重点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
4.4 在研究内容上 构建“1+1+1”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围绕食品行业产业链相关核心岗位职责和任职能力要求,专业群构建了“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结合模块”的课程体系,创建多层次、立体化新型课程体系。针对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调查,通过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食品生物工艺(生物技术)、物流管理与服务(食品)和电子商务(食品)等产业链相关专业的调研与分析,按照“扎实的岗位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过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以首农食品集团的产品为典型代表,以核心岗位能力为教学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检测、食品储运、食品销售等岗位的典型任务分析,重组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构建课岗融通,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结语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建设好的,需要学校各级部门协同配合,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设置、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才能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