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作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检验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众的身体健康和权益。但是在食品的实际检验工作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而且会威胁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食品检验准确性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制定出相应对策对促进食品检验质量和保证食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对食品检验准确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希望能够对食品检验工作起到一定的科学指导与建议作用,从而保证食品检验准确可靠,对大众饮食安全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近些年,食品安全性问题越来越频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比如,在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食品安全检测的一些弱点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随着食品类型和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创新,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段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1.食品检验的理论基础
1.1 食品检验的概念及分类
食品检验就是运用科学的检验手段与方法,对食品的组成、性质、质量、安全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保证食品能够满足有关标准与规定,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与安全。食品检验这一概念涉及面广,涉及到食品原料、加工过程、成品和包装材料各环节质量控制。食品检验分类可根据不同标准、不同角度,食品检验按检验目的可分为安全性检验与质量检验两大类,前者重点研究食品中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后者主要集中在食品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食品检验按检验对象可分为农产品检验、加工食品检验和餐饮食品检验。农产品检验主要是对新鲜蔬菜、水果、肉等初级农产品进行品质与安全性检验;加工食品的质量检查涵盖了罐头、乳品、饮品、糕点等多种加工食品的质量评定;餐饮食品的质量检查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方面,包括餐具的卫生条件、食品的储藏方式以及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等。食品检验按照检验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检验、化学检验以及生物检验三种,其中物理检验是通过对食品的色、味、形等物理性质来进行测定;化学检验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分析方法,确定食品及其添加剂的化学成分;生物检测采用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病毒和转基因成分等。食品检验多样化分类及方法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对食品质量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保证食品质量达到安全标准,给消费者带来安全、健康的食品。
1.2 食品检验的标准和规范
食品检验中的标准与规范是保证食品安全与品质的依据,这些标准与规范对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与销售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指导。这些标准与规范都是各国,国际组织及行业协会为使食品质量控制达到统一与规范化而联合制订的。在我国,食品检验的主要标准涵盖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涉及到食品中微生物限量、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营养成分标识等方面。如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食品中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最大残留限量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这些有害物质对食品的危害不会超出安全范围。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纳的食品检测标准包括由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所制定的《食品法典》、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标准以及欧盟的《欧盟食品法规》等。这些国际标准对全球食品贸易形成统一技术规范,便于食品安全信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沟通与合作。食品检验实施过程中,检验机构及实验室需要严格按照上述标准及规范进行检验,并使用公认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例如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另外,食品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还要符合《RB/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等有关标准的要求,确保食品检验全过程科学公正。
2.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检验准确性影响因素种类繁多,涉及样品采集、加工、检测方法、设备和人员素质。样品采集与处理作为食品检验过程中的初始环节,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是否可信。不标准采样方法、样品污染和保存不当均会造成样品缺乏代表性或者成分变化,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检验设备与技术的准确性与灵敏度是保证检验准确性的重点,先进检验设备与科学检验技术可显著提升检测结果精确度。举例来说,液相色谱与质谱联合技术(LC-MS/MS)在对食品中的农、兽药残留进行检测时,可以为我们提供高度灵敏和选择性的检测数据。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标准也是非常关键的,他们的熟练操作和对标准操作程序(SOPs)的严格遵循可以显著降低由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对检验人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其能准确地运行设备、判读资料、实施检验程序。环境因素同样是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最主要的因素,实验室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均会影响检验结果。如高温环境会使一些化学成分挥发而影响检测浓度。为确保检验准确,实验室需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并采用恒温恒湿设备来稳定检测环境。从整体上看,样品处理、检验设备、技术方法、人员素质及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着食品检验是否准确,其中任何一环出现差错都会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必要综合管理与控制这些要素。
3.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对策
3.1 改进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完善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对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规范化采样操作可保证采样的代表性与均匀性,以免采样时被污染或者变质。取样过程中要使用经清洗、消毒后的取样工具,取样人员要戴好防护手套、口罩等,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试样污染。不同的食品种类需要有对应的取样方法与工具,如液态食品要用无菌容器进行取样,固态食品要用合适的刀具进行切割或者挖取,以保证样品量满足检验要求且有代表性。样品采集完毕,立即标识并记录在案,详细描述样品的来源,采集时间及采样人,保证样品的可追溯性。样本的储存和搬运也是非常关键的,必须基于样本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例如,冷藏、冷冻或避光储存,以确保样本的成分不会发生改变或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对容易腐败的生鲜食品需要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保存,尽快送出,利用冷链运输,使样品新鲜真实。样品运抵实验室时,立即分装处理,以免长期暴露于不合适环境下,而实验室应设置专门的样品处理区,并配备均质器、研磨机等高效处理设备以保证样品加工过程均匀稳定。
3.2 提升检验设备和技术水平
先进检验设备可提供高精度、高灵敏度检验结果,使检验可靠性显著提高。例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于检测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是很重要的,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中,能够提供超高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并有效地避免假阳性及假阴性检测结果。另外,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时,通过扩增并检测出具体DNA片段,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并定量食品中病原菌,大大提高检验效率。实验室要不断引进、更新先进检验设备并定期对其校准、维护保养以保证其正常工作、检测准确。通过装备先进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我们能够自动化地收集、处理和储存检验数据,从而显著提升数据管理的效能和准确度。另外,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技巧对检验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实验室应该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和持续教育,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并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SOPs),以减少人为误差。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相结合将极大地促进食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高标准、高水平地进行。
3.3 加强检验人员培训
高素质检验人员既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严谨的职业操守。食品检验培训既要涵盖理论知识又要涵盖实践操作,要通过系统培训课程让检验人员对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及检验方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比如培训内容要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有关规定,以保证检验人员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熟悉程度。在实践操作的培训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检验设备的操作和保养技巧,例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等高端设备的操作指南和故障诊断技巧。实验室可定期举办技能考核、操作比赛等活动,便于检验人员交流学习、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检验人员除参加基础培训外,还应参加继续教育并及时了解食品检验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经常参加国内外专业会议、培训班,掌握最新科研成果、行业动态,提高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为了满足各种食品种类和检测需求,我们制定了特定的培训方案,如微生物检测,其中的培训内容应涵盖微生物的培养、识别以及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等方面,保证检验人员可以对各类微生物的污染进行精准的鉴定与应对。
结束语
食品检验是否准确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起到决定性作用。深入探究与辨识那些对食品检验精确度有可能产生影响的要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能够显著提高食品检验精确度与可信度以保障食品安全。相关从业人员一定要深刻领会食品安全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意义,积极落实到行动中去,用行动来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