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华说,第一次创业就是开着手扶拖拉机到百里外的周口市购买花椒树苗回来卖和种。
他怀揣梦想,从农村到城市;
从打工仔到餐饮企业经营者;
从一家20平米的小店到600家门店;
他曾经默默无闻,如今却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
他是谁?
他就是河南晓田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人田松华!
田松华是河南晓田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人,18年来,他不忘初心,坚持把“晓田祥”做成老百姓能够吃得起、吃得好、吃得安全放心的餐饮店。他说经营好“晓田祥”,不仅要有自己独立的菜品,还必须有“三心”,即对产品的匠心、对顾客的诚心、对员工的爱心,这“三心”缺一不可。那么,他是如何实现从农村走向都市、从打工仔到餐饮连锁企业经营者、从一家小店到600家门店的华丽转身呢?
被迫辍学的“学霸”
1977年11月,田松华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当班长,学习成绩从未下过班级前三名,深受同学拥护,老师喜爱。
“1993年,临近初中毕业,我的哥哥也快要结婚了,父亲考虑到我的未来,就劝说我考个师范中专,这样提前几年就能端上铁饭碗。”田松华说,他的目标是上名校、当国家干部,对父亲的安排十分抵触,可又没有更好的出路,于是就有了一番退学创业的想法。
尽管校长、班主任都来家里劝说,但田松华也没有回头,并且在自家墙上模仿名人写下了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辍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了几本种植和养殖的书,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田松华说,第一次创业就是开着手扶拖拉机到百里外的周口市购买花椒树苗回来卖和种。可是,有限的责任田是要用来种粮食满足一家人吃饭所用的,父亲怎能容忍他用来种花椒树呢?父亲说,你要种也要种杨树、桐树什么的,长大了还可以盖房子用。
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田松华只能低价卖掉花椒树苗。
既然种植不行,那就搞养殖。田松华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将院子里的红薯窖填了,圈起来搞养殖。他买来三头猪仔、五只长毛兔,每天照着书上说的精心饲养,还买来骨粉、鱼粉自配饲料,定期给它们打疫苗。猪仔和长毛兔在田松华的悉心照顾下,茁壮成长,但并没有改变家里贫困的局面。这一条创业路戛然而止。此时,他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跟着哥哥学木工,但干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他实在不喜欢木工活,于是决定自己走出去闯一闯。
1994年,田松华跑到郑州,在一家河南烩面馆开始学做烩面、调凉菜,但因不小心切破了手,老板嫌他不能干活,很不待见他,使得倔强的他干了45天,连1分钱工钱都没要,打起背包就回到了上蔡县城。但县城离家还有一段距离,而他回家的路费却没有了,正好碰见一个同村人,借了3元钱坐长途车回到了家里。没想到,这个同村人就到处说他不好好上学,出去打工最后连路费都没有。自尊心极强的田松华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默默下定决心,还要再次走出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不做大、做强,决不回来!
半袋绿豆闯天下
1995年,田松华卖了家里的半袋绿豆,给父母留了封信就从家里出来了。
“我本想去北京打工的,可卖绿豆的钱只够到安阳,所以我就来了安阳。”田松华说,当时,他在北大街夜市地摊上找到了一份帮工的工作,晚上几个人打地铺睡在一个杂货屋里。后来,他又找到在安阳的一个同学,这个同学介绍他到汽车站旁一家中餐馆打工。
这家中餐馆的李老板,父亲是豫菜大师。餐馆的门脸虽然不大,但内设包间,还有空调,让田松华一下子感到这就是他要找的地方,从此下决心好好学艺。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跑步到僻静处看书、学习,背诵烹饪技法;七点钟蹬三轮车去买菜,回店后摘菜、洗菜以及和煤泥,没等师傅们上班,后厨一切杂活全部干完;白天洗碗、打杂、搞服务……哪里需要哪里上;晚上就住在店里,卡座一对就成为他的“席梦思”。老板和师傅们都夸他机灵、能干,使他第一次感到外面的世界也有温暖。
田松华学厨不到两个月,一个外地客人要点一份“炝土豆丝”,大厨没做过,不知从何下手。田松华看到师傅为难的样子,怯生生地说:“师傅,让我试试?”师傅无奈,不情愿地让他掌勺操作,他三下五除二就把菜做好了,客人品尝以后直夸“是这个味!”这下,让老板和师傅们对他都刮目相看。
可惜,好景不长,老板要卖掉餐馆开歌舞厅,他又面临着失业。“李老板打发走其他员工后,唯独把我送到他妹妹的饭店,让我在那里做了凉菜师傅。这个店更大,生意更好,经过几个月的锻炼,让我想都不敢想的是,李老板的母亲又把我送到了当时安阳规格最高的康乐城做了凉菜师傅。”田松华说,像这样的工作岗位,没有三年以上的厨艺,是不可能胜任的,何况他还是一个不满18周岁的毛头小伙子。田松华倍加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在工作中也更加努力,发誓决不能辜负老板一家人对他的好。
“从1995年初到1996年末,在学厨两年后,我除白天上班外,开始找了个地方,早上自己摆摊炸油条卖。”田松华说,这样既能增加自己的收入,也能锻炼自己的经营能力。一天晚上,因为屋里放着煤球炉,田松华睡觉时煤气中毒了。他挣扎着爬到门口,在地上冻了几个小时,终于醒了过来。好在房东没有收他一个月50元的房租,但他也不敢再炸油条了。接着,他用碎片时间摆地摊卖一些秋衣、秋裤、手套等日用品,该上班的时间还是去餐馆上班。
背着书包的打工仔
辍学外出打工的田松华并没有放弃学习,他依旧保持看书的习惯,从书本里汲取智慧。他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看书,有时还要溜到新华书店翻看烹饪大全、八大菜系之类的书。有时候书店工作人员不让他翻看,他就跑到路边的旧书摊一蹲就是一下午,所以被人们称作“拿着书本打工的人”。
“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120元,但我把大部分的钱都用来买了书或订了杂志。对我帮助最大的杂志就是《东方美食》和《中国商界》,它们不仅教会了我烹饪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个个成功企业家的故事,这为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田松华说,特别是《肯德基攻略》这本书诠释了肯德基的经营理念,对他的影响最大。那本书他翻了几十遍。他不是像看小说那样一目十行地看,而是“啃书”。某一句话触动了他,他就把这句话划下来或抄下来,而且不再往下看,只是在那儿苦思冥想,有时候想一个小时,有时候想几天,直到把那句话完全理解了,能够应用到工作中去以后,他才继续往下看。这本书还使他萌生了要做中国第一快餐品牌的想法。
后来,田松华还报了网课,认真学习麦当劳、海底捞、阿里巴巴等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为自己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训中总结经验
1997年,田松华盘了一个刀削面馆,因为店铺在一家工厂附近,厂里每天有一波晚上12点下班的工人,因此他每天经营到凌晨1点多才收摊。“最初,这样一天能卖三四百元钱,但后来就不行了。”田松华说,虽然他干过厨师,把红萝卜丝、海菜丝切得很细,看着也好看,但因为不舍得放香油,吃起来并不好吃,这家店只经营了三四个月没挣到钱,就不干了。
歇了几个月,田松华又开了家烩面馆,取名“阿华烩面”。
“这个面馆一开业,生意就非常火爆,一天能卖一两千元。”田松华说,由于他开店借的是同学的钱,挣了钱就急着还同学,于是在食材方面偷工减料。比如,最初一天用10斤羊骨料,之后2天用10斤或者3天用10斤,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味道大不如前,生意又慢慢清淡下来。这样的遭遇也给了他一个深刻的教训!
1998年田松华结婚了,1999年又有了小孩,为了家庭的生计,他不敢盲目创业,只好去了一家小中餐馆上班,一个月就四五百元工资,既要交房租,又要养老婆孩子,甚至连奶粉钱都没有了,还要靠朋友接济。
面对这样的生活窘境,田松华决定必须给自己或家庭的未来找一个出路。因此,在孩子一岁时,夫妻俩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带,他们夫妻一起做生意。
卖卤肉赚到“第一桶金”
“2000年,我们去废品站淘了一辆15元钱的小车,又买了个不锈钢盆,加上灶具,七七八八的花费了100多元钱。”田松华说,有了这套工具,他开始卤猪下水和牛肉,起名“田记酱肉”。而妻子每天则是将他卤好的肉拿去东关菜市场销售。
这样一干就是5年,田松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且在安阳市里买了第一套房,把父母也接来住,同时帮着他们照顾生意。可是,父亲又不慎煤气中毒,所幸没出什么大事,但田松华却不敢再干了。
2006年,田松华独自远赴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考察特色小吃。每到一地,他都要尝遍当地的小吃,并虚心向当地民间小吃高手请教制作方法。
半年以后,田松华重新回到安阳,融合安阳扁粉菜和四川毛血旺两种菜品,成功研制出了小吃“麻辣诱惑”的配方,给自己不足20平米的小店起了一个寓意深邃的名字:“田园小吃”。
一招鲜,吃遍天
一路走过来,田松华渐渐悟出了餐饮行业竞争的秘诀:要想成功,不仅需要诚信经营,还要创立自己独有的菜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08年,他在当地工商部门为自己的企业注册了“晓田祥”这个商标。他解释说:“晓,是清晨是希望;田,是绿野是健康;祥,是祥和是幸福。‘晓田祥’三个字蕴含着希望、健康、幸福之义,同时也极富年轻时尚感。”他希望晓田祥能带给更多人希望、健康和幸福!
“自从2007年开发出‘麻辣诱惑’产品以后,营业额从每天一百多元到二三百元,最高达到四千元。”田松华说,这个菜品不仅一炮而红,而且至今仍是店里的招牌菜,销售额占整个菜品的四分之一。
从2007年到2008年,这两年多的时间,这个不足20平米的小店最多达到7个工作人员,其中后厨4人、前厅3人。
“由于生意火爆,屋里摆了四张桌子,外面又摆了五张桌子,还不时有人拿着照相机来拍照。”田松华说,房东看着店里生意不错,就将房租从600元陆续涨到了1500元。
面对节节高涨的房租,而此时正好店铺对面的巴黎服装广场盖起来了,那儿还搞了个300多平方米的小吃城,小吃城的老板便邀请田松华的小吃店入驻。最终,田松华把自己的“田园小吃”改为“田园小吃城”,下面写上了“晓田祥”的名字,搬到了巴黎服装广场。搬过去以后,每天的营业额从4000元猛增到1万多元,最多的一天卖到18888元,等待吃饭的人排队至少有几十米,一直排到了小吃城外面。因为就餐环境优美、生意火爆,惊动了当地的领导,最初是市长来考察,后来是书记带着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各县的县长、各区的区长来参观。直到2012年的时候,巴黎服装广场生意不好了,老板想在2楼开家电影院,因为小吃城处于消防通道上,所以就把小吃城给拆了。
创新助力品牌健康发展
“小吃城拆了以后,这么多工人怎么办?为此,我分别在安阳多个地方,瞬间开了十几家连锁店。”田松华说,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布局;二是解决工人的安置问题。
每家连锁店的生意都不错,给了田松华更大的信心。他将自己创办的企业正式打出了“晓田祥”的旗帜,除在北京、郑州、安阳等地开了直营店外,还开启了全国各地的加盟模式,如今已发展为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市的600家加盟店,获得了河南省百强餐饮企业、河南省明星餐饮企业、河南省重点连锁企业、河南省儒学文化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田松华本人也荣任河南省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副会长、安阳市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安阳市文峰区餐饮酒店行业商会会长、安阳市文峰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安阳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安阳县孝道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安阳市新儒商学会副会长、上蔡县老乡会副会长等。
在经营餐饮的道路上,田松华不断摸索与创新。2006年,在店里实行禁烟、禁酒;2009年实行“明厨亮灶”;2012年实现全电气化;2015年建立“中央厨房”;2019年1月,成立“晓田祥商学院”;同年8月19日,田翔食品科技开业;2020年开启新零售模式。
当记者问到“晓田祥”未来的发展战略时,田松华斩钉截铁地说:“让所有加盟商共享‘晓田祥’品牌。”因为他心目中的“晓田祥”就是所有晓田祥人的“晓田祥”。
田松华强调,“晓田祥”的品牌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大家共有。他表示,未来的“晓田祥”就是为各加盟店服务,做好商学院,为各店输送人才;做好供应链保障,把好产品质量关;培训选拔战略合伙人,此后逐年裂变,让他们成为“晓田祥”品牌以及全部平台的拥有者。公司总部将为他们提供学习保障、后勤保障和管理保障。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田松华的梦想也越来越大。他向记者描绘了“晓田祥”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构建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记者相信,有这样一个目光远大的领头人,“晓田祥”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