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阅读和我的写作

2024-10-25 00:00王亦北
青年作家 2024年9期

说起来,一个山村女孩跟文学这种事好像并不算太沾边。真要回溯的话,勉强能跟文学扯上点关系的就是喜欢看书,在目前还能清晰记得的为数不多的童年往事中,看书就占了一大部分。如果按照今天的眼光分类的话,那时候看的书除了闲书就是工具书,像什么《脑筋急转弯》《十万个为什么》《三字经》《成语字典》等等,再不然,就是我的语文课本,以及父辈留下的初中语文课本。翻的次数多了,不说能全部背下来,就算把每本书复述个七七八八是没问题的。对于我喜欢看书这件事,在父辈眼中,算不得什么值得关注的事。

到了念初二那年,我和弟弟妹妹随父母定居到成都平原的一个小镇,读书这件事好像变得重要了一点,主要也是因为定居小镇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我们仨的读书问题。一去学校,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张口闭口说的都是成绩、排名。在父亲母亲眼里,我们的成绩在老家那个小山村算冒尖了,可到了这里,这种说法尤其值得怀疑。父亲气鼓鼓地把这些偏见带回家里,目的在于激励我们要知耻而后勇。

父亲开始给我们买书,诸如《红楼梦》《水浒传》《鲁迅全集》《三国演义》等等,在父亲的观念里,要拿好成绩的第一条就是要多看书,补课什么的除了证明上课没认真,还耗费财力,耗费时间,简直毫无必要。不过,看书也不是随便看的,得看好书,他得给我们把好这个关。父亲买回来的书在我卧室的屋角堆了半人高,进进出出,我都得从那些书边上经过e5b903fa3665811893355d499a18028a。周末短暂,要写作业,要帮母亲做家务,还要练习跳远、看电视,哪有时间看书呢?为了安抚自己,也为了安慰父亲,我红口白牙地咬定暑假一定会把他买的书看完。遗憾的是,一个暑假结束了,直到高考,父亲买的书还有一大半没看完。

真正开始看书是在大学时候,也不知道是哪根筋突然开窍了,抑或是计算机专业学得实在痛苦,于我而言,只要不是做专业相关的事就都是好事,只要不上课就往图书馆里跑,看的全部是小说,各种小说年选、精选,听过名字的、没听过名字的,只要能看得下去就疯狂地看。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好像是早上六点半开门,我挺喜欢去那排队等开门,好像这是一件特别值得嘚瑟的事,其实,这不过是出于学业不精自欺欺人的一种补偿心理罢了。等到图书馆晚上十点半关了门,又把书拿回寝室看,寝室关灯了就蹲厕所看,一直看到天昏地暗、昼夜颠倒,眼睛实在睁不开才去床上躺着。脑子里永远只有一个想法,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简直没看过瘾,明天一定要早起接着看。就这样过完了大学,等到工作了,现实的问题一个个冒出来,其实,现在来看,也就是一些小事。可那时候不觉得,老觉得是天大的事,所以总想要做点什么寻求一点点改变。

2018年的元旦,在出租屋里,我阴差阳错地写下了人生第一篇小说《今夜有雪》。写完之后,自我感觉还挺好,就想着,要不就试着再写写?毕竟,作为一个曾经的狂热小说读者来说,写小说这件事对我实在过于遥远,也太抽象了。很多事就是这样,有一就有二,还有无知者无畏,管他三七二十一,写出来再说。2018年算是我写得比较多的一年,乱七八糟写了五六篇,现在来看,虽然不可否认技法幼稚(当然现在也是),但至少真诚地在对待写作这件事。

从小到大,母亲老爱说我喜欢“挖根根”,总爱盯着一件事不放,直到弄出个子丑寅卯,否则决不回头。可能写作对我的意义也有点类似于此,这些年,我总是对很多时刻感到茫然,等醒悟过来,总想要去一探究竟,是写作拓宽了我的现实疆域,带我从此时此地历经了更广阔、更深邃的多维空间,有时候甚至会生出一种顿悟之感。每次想到这里,难免会觉得幸运,能够从别人的作品里体验无数奇妙时刻,也能够通过写作不断去成为自己,实在是世间再好不过的事了。

如今,6年过去了,世界在变,想法也在变,对于写作,也有过许多犹疑时刻,包括无穷无尽的挫败感,我老是会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件事?尤其是在2022年,我刚生完小孩,光是带小家伙就足够手忙脚乱,工作上的种种事务也变得千头万绪,偶尔想起写作,竟觉得恍若隔世。

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个女人的写作会经历两次中断,一次是结婚,一次是生小孩。我已经暂时通过了婚姻生活的考验,那么,成为一个母亲,是否就意味着要把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再切割掉一点?有好几次,等小家伙睡着的时候,我端坐在电脑前,却一个字也打不出来,不可否认,我确实有感到过诸如绝望的沮丧心情。直到2023年的下半年,我才慢慢找回一点写作的状态。对我而言,如果说,曾经的写作是一种调整生活的润滑剂,那么现在,更像是一种抵抗与救赎,它得以让我在庸俗的日常里,有了一点点喘息的机会,以及短暂的贴地飞行的时刻。

我还是我,我已经不是我了。

最后,我想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止那些艰难岁月,还有我们不曾放弃的那一点点关于文学的希冀与梦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