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中的火车意象分析

2024-10-24 00:00:00代佳宁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5期

在电影中,运用象征能够启发观众的想象,提供的信息远比画面内容所能提供的多得多。“意象”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指“由于作家的主观情志即‘意’与客观对象即‘象’互感,而诞生的具有双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意的艺术形象”。在电影领域,意象得到了创作 者的普遍重视。电影产生以来,电影人在展现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越来越注意将意象纳入其电影创作的审美视野当中,以丰富电影自身的审美形态,以提升艺术品格,使其更能满足电影欣赏者们心理层面的审美追求和渴望。

法国影评人多米尼克·诺格斯曾说:“再没有另一种交通工具能如火车一样影响着电影史的发展进程。同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彼此构成了相互隐喻或象征的关联。”琳恩·柯比说:“火车与电影不仅仅是题材与媒介的关系。可以认为火车提供了一种观察运动影像的原型性体验,也可以作为电影设备在机械层面上的体现,它们都可以让乘客或者观众传送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地点。”火车理所应当地成为电影的宠儿,火车也作为电影中经常出HmniRLbFtYbupLPt7K+ZCv/ZY1eDu8I5EmC0QLV3yPM=现的意象被保留至今。

一、现代文明

火车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在电影中自然成为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有学者这样评价:“铁路的到来本身就是一场革命的象征和成就,因为将整个地球铸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经济体,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工业化最深远且当然

是最壮观的一面。”以弗里茨·朗编导的电影《大都会》为例,影片构筑了一个 2026 年的未来城市,这里高楼林立、机器轰鸣、交通繁忙,地面有车辆和人群,而地面之上穿楼而过的则是铁路,意味着人们不得不臣服于自己创造的机械文明之下,凌驾于人类生存环境之上的不仅是火车,还有工业革命中资本家的野心。

往事三部曲中的《西部往事》,讲述着19世纪中叶,铁路替代了马车向西部挺进,这一过程引发的利益冲突是影片故事的起因,而随着铁路的进发,西部牛仔建立的价值原则和行为方式被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现代文明和新的秩序逐步代替,这也成了本片故事之外最大的深意。片中反复出现火车、火车站、铁轨、铺路的场景,而马作为西部片典型的意象,出现的次数明显要少许多。故事的最后,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开到正在建设中的小镇,在人们凝视的目光中,无论正派还是反派,都在等待着火车进站。旧西部的牛仔们则死去或者离开,代表着旧的西部时代的过去。查尔斯·狄更斯以讽刺的口吻写道:“尚未竣工、尚未通车的铁路正在修建中,它从极端杂乱的中心,平滑地向远处延伸,沿着它文明与进步的宏伟路线前行。”

二、社会空间的缩影

火车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产物,火车作为实体空间可以用来隐喻现实生活中更为抽象的社会空间。韦勒克基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创作指出“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火车在电影中可以用来完成对权力社会的隐喻,反映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带来的阶层分化和种族 歧视。

这在 2013 年由美韩两国著名演员共同演绎的电影《雪国列车》中处理得最为明显,片中的车厢隐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体系,最为穷困的人在最后,精英阶层在最前。

汤姆·甘宁在论述早期电影时探究了铁路的功用,认为“铁路借助自身对实时性的掌控、距离的缩短以及速度的规训作用,成为第一个触发经验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装置”。美国西部电影中出现的陆上交通工具大多是马、骆驼以及火车,交通工具在电影中总是和特定人物角色的社会阶层、经济状况、身份职业息息相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西部往事》中,铁路大亨莫顿是一个有身体缺陷的瘸腿商人,出现的场景多在列车上,他的理想是等火车横贯东西之后,坐船去看看大西洋。以莫顿为代表的资本家,他们是火车的代言人,骑在马背上的口琴客、弗兰克和夏恩,则代表着没落的传统阶层。列车上豪华的装修,衣着体面的富商莫顿,与列车下黄沙吹过的破旧的房屋、干瘦的平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火车上的乘客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肤色,代表着各自的阶级和生活圈子,而车厢这种封闭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上演剧情的天然舞台,乘客则成为最好的演员。《上海 快车》是痴迷东亚文化的导演斯登堡在美国的摄影棚里拍摄的北京到上海的列车上发生的故事。在这部1932 年北美票房最高的电影中,不少情节迎合了西方观众猎奇心理:如火车艰难地在被家禽家畜“占领”的火车道上行进,等牵牛老头过去了才能继续行驶;影片中的中国人说着蹩脚的粤语;美国演员玛琳·黛德丽脸部的多角度明暗特写等。在早期好莱坞银幕上,这趟不安全的列车,体现的正是当时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三、火车与爱情

希区柯克在《西北偏北》中特别突出了火车的作用,片中男主角与女主角在火车上拥吻,接着剪切到“火车进隧道”的场景。希区柯克拍这部电影时,美国有《海斯法典》(1930—1966)这一审查性法规,限制影片不得出现不道德的身体关系、不准出现男女唇间接吻长于3 秒的镜头等。导演希区柯克巧妙地以“火车进隧道”来进行暗示男女主角接下来的情感活动。一方面,火车的震动感和摇晃感巧妙地隐喻了两人激动兴奋的心情;另一方面,火车穿入隧道之时营造出的黑暗的空间提供了绝佳场所。这种表现手法开拓了新的视觉语言和拍摄技巧,加强了观众对情节的想象。

《魔域煞星》以“梦”为主题,讲述了治疗师通过机器进入患者梦境来治疗心理问题,剧中火车是男主角与女主角初次约会的梦中场所,最后两人坐上火车远游、相拥,接下来的镜头就是“火车发动”,以此来象征情感活动。

英国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隧道里的吻》中有三个关于火车的镜头:火车进入隧道、车厢内情侣亲吻、火车驶出隧道。可以看到导演有意让“亲吻”与“火车进入隧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林恩·科比曾考察火车与爱情的关系,认为火车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是一个浪漫而时尚的约会空间,火车也被认为是蜜月旅行的时髦方式。例如鲍特在1903 年导演的《邮递员的罗曼史》,引发了“铁路浪漫之旅”的热潮。

《爱在黎明破晓前》讲述的是一对陌生男 女在火车上的一场浪漫的邂逅,最终两人在火车站分开,并相约再见。《二十世纪快车》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快节奏喜剧片,故事发生在一列横跨美国大陆的火车上,一个年轻女演员在火车上遇见了著名的舞台导演,在火车上经历了一系列的误会和周折,最终在火车即将到达目的地之际,两人重归于好,决定一起面 对未来。这些影片通过火车这一有时间限制的特殊空间,创造了一个人多变丰富的故事情节。火车的封闭性使其成为一见钟情的高发地,因为每个登上火车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将在火车上度过的时间当作生命中的一段“额外”时光。这里发生的一切,在到站的一瞬间都可 以被全部抹平。涌动的情感在封闭的空间内达到高潮,火车成了最好的情欲催化剂。

《盗梦空间》中有“火车谜语”:你在等待一列火车,那列火车将载你远去。你了然自己心向何方,却不知自己被载往何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们会在一起。而因为妻子的去世,这段代表真爱的“火车谜语”变成了男主角的梦魇。女主角使用机器进入男主角的梦境,看见火车跑过,代表着夫妻间的甜蜜过往;火车冲进汽车群,是男主角无法自抑的“梦境映射”,代表对亡妻的思念与愧疚在梦 中的失控。而如何履行两人间的“火车谜语”,台词中说道:因为我们会在一起,而男女主角已经阴阳两隔,于是对男主角而言,“火车”由爱变成了死亡的意象。

四、危险与死亡

火车向前行驶,本身就是一种冒险,有着无法预知的危险,火车不仅带来了速度的冲击,狭小封闭的空间也很容易造成人们的不安,能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强化压抑感,火车是许多悬疑片、动作片、惊悚片经常选用的场

景之一,有不少在火车上拍摄的犯罪电影,如埃德温·鲍特 1903 年执导的《火车大劫案》,希区柯克执导的《贵妇失踪记》《火车怪客》,由巴斯特·基顿、克莱德·布鲁克曼联合执导的冒险喜剧电影《将军号》等,都展现了火车旅行的刺激。

早期西部电影《正午》中,启动整部电影的引擎就是恶霸弗兰克回来复仇的那趟火车,火车预示着危险的到来,甚至连火车与铁轨摩擦发出的声响以及火车的轰鸣声都是天然的烘托紧张气氛的元素,正如《教父》中麦克枪杀土耳其人和警察之前耳边轰鸣的火车声,足以将观众的紧张感调动至顶点。

五、结语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火车进站》,这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自诞生之初,电影和火车就有了联系。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的官方海报,便是以胶片为轨、胶卷为轮,构成一辆奔驰向前的火车的形态。设计团队创始人孙晓萌说: “当我们最终确认火车这个创意时,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的创意能撼 动了,我们一致觉得它就是最合适的。”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就是人类延伸的过程史。”作为科技进步的代表——电影摄影机,使人们的目光遍及世界,火车也同样如此,将人类的足迹延伸到全世界。火车如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承载着厚重的过去,带着轰鸣奔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作者简介]代佳宁,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本科,研究方向为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