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歌剧《英 ·雄》思想内核构建的四重逻辑

2024-10-24 00:00:00廖姗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5期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英·雄》以歌剧形式客观再现历史,以线性叙事和时空交错叙事,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湖南花鼓戏元素,对缪伯英和何孟雄的思想轨迹、行为逻辑、人生机遇进行三重刻画,塑造了一对艰苦奋斗、坚忍不屈、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英雄夫妻形象,其精神火种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更具 引领意义。本文从《英·雄》的时代逻辑、斗争逻辑、信仰逻辑、情感逻辑出发,深度剖析其思想内涵构建,以期实现思想内核的教育转化。

一、《英 ·雄》的思想内核

歌剧《英·雄》由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段式构成,是以爱情叙事包裹革命精神内核的典型性主旋律歌剧。剧中两位主人公分别是缪伯英和何孟雄。缪伯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性党员,是中共一大召开时 50 余名党员中唯一的女性。何孟雄是湖南株洲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参加中共一大的党员之一。两人在北京大学结缘,同为李大钊的学生,两人被称为“英雄夫妻”。

与重大题材相呼应,《英·雄》用庞大的舞台装置、厚重的道具符号烘托宏大叙事,又用歌剧、湘东民歌、花鼓戏展现故事的委婉动人,在一张一弛中将剧中英雄夫妻的思想内核传达给观众,即追求信仰的锲而不舍、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甘洒热血的无私奉献。

首先,三次辩论展现英雄夫妻追求信仰的锲而不舍。在开篇的《序》中,群像式合唱为夫妻二人追求信仰、锲而不舍的思想内核奠定基调。歌词“要上高山那就莫怕风,要下大海呀就莫怕龙”是对何孟雄追求信仰的短暂人生的闪回。“好花不怕霜雪打, 霜雪越打花越红”则是对缪伯英人生的真实写照。作为出生于湖南的女性,缪伯英将“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符号贯穿始终。剧中还通过巧妙设置三次辩论,展现两人对真理追求的执着。第一次辩论发生在1923 年 2 月的汉口,在经历工人罢工失败后,缪伯英主张继续战斗绝不退缩,屈修文则在看到流血后卸下了虚伪的面具,选择逃跑。两人由此展开关于革命的辩论。第二次发生在屈修文夫妻来给缪伯英送鞋,四人关于“林中有两条路该选哪一条”产生争议。第三次发生在何孟雄因陷害被抓,在牢狱中与屈修文关于什么是革命,革命中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争辩。三次辩论层层递进,将夫妻二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的锲而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种运动烘托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剧中用《少年中国说》完成两人首次见面的思想交流碰撞,为两人爱国为民的崇高品德奠定基调。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则贯穿了两人整个革命生涯。何孟雄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在剧中两次因工人运动遭受囚牢之苦,身体的苦痛远遮不住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在遭遇背叛、敌人的追捕、骨肉分离、流离失所的生活时,他仍选择为工人发声,继续铤而走险组织罢工。同样为了工人运动,缪伯英在京汉工人罢工遭到镇压、大批工人牺牲时,悲痛欲绝重回事发地给工友收尸体,一段独唱道出其无尽的悲伤,也将悲伤转化为继续革命的动力,发出“岂能让工友忠魂付苍凉”“力挺工人兄弟不屈的脊梁”“让世人永世不忘共产党人血染的信仰”的高呼。此外,作为妇女运动的先驱,缪伯英长期从事妇女工作,成立女子宣传队、女子纠察队和女子募捐队,为女性解放,女性参与革命做出了积极探索。

最后,一种对比反衬甘洒热血的无私奉献。剧中屈修文的革命投机和利己行为,与英雄夫妻形成强烈对比,更加凸显夫妻两人的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对剧中思想内核的打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典型的丑角,屈修文眼神狡黠、道貌岸然,从追随革命到革命投机,最后背叛革命,印证了缪伯英对他的评价:“脆弱的心灵供奉不起神台, 阴翳的灵魂装不下大写的爱”。剧中,缪伯英为引开追击的敌人,只身跳入冰冷的芦苇荡,这是对丈夫无私的爱,也是对同志和革命火种无私的保护。与此同时,在家与国的取舍间,夫妻两人共同选择了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在剧目结尾时,两人这一革命情怀随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徐徐展开,即将英勇赴死的何孟雄与身着红衣已经去世的缪伯英在时空交错中对话。“愿和你青春同祭铁血大旗”,让两人的革命事业和理想超越了生死,推向更高维度的实现。

二、《英·雄》思想内核构建的时代逻辑

时代为思想生成提供土壤,为思想的实践提供舞台。《英·雄》思想内核构建的时代逻辑包含了故事发生的时代、作品创作的时代以及作品影响的时代三重含义。《英·雄》的舞台设计别具史诗感,这为其诗意的时代书写、深邃的历史洞见提供了艺术展现载体。

《英·雄》以何孟雄、缪伯英1919 年至1931 年之间发生的故事为蓝本。全剧贯穿了这一时期至少四类时代热点:五四运动爆发后,缪伯英、何孟雄在北京求学时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妇女运动;经历马日事变、汪精卫叛国;与党内“左”倾错误抗争等。

五四运动爆发的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中华大地展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何孟雄、缪伯英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新思想的洗 礼。时代的共性为两人的理想之路铺垫了思想 遵循,坚定的意志为两人走上革命之路提供了长远的内驱动力。在两人随后组织、参与的多次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中,时代的共性和个体的特性相互交织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何孟雄,在动荡的时代,既不搞革命投机,也能客观地指出党内“左”倾错误,成为时代洪流中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追随者。

《英·雄》创作于 2017 年,改革开放即将迈入第四十个年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英·雄》成为 2017 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的 9 部民族歌剧之一。这一年也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三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英·雄》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彰显了英雄主义崇高的现代之美。

从 2018 年开始,《英·雄》正式开演,至今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剧院、高等学府。宏大的叙事、革命先驱的精神境界,与新时代进行有机交融,并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进行了线上、线下传播,让《英·雄》呈现受众辐射面广、传播形式多样、精神内核常看常新等特点。

三、《英·雄》思想内核构建的斗争逻辑

从宏观层面来看,《英·雄》的斗争逻辑主要在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斗争,不同信仰群体间的斗争;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不同立场的朋辈斗争,人物角色家与国的内心斗争,创作者自身的斗争。

故事发展的时代,官僚资本主义唯利是图,对工人阶级实施压迫;封建时期男权思想延续,对女性实施压迫;政治投机分子掌权对先进爱国者实施压迫。多重身份体验和乱世生活经历,让缪伯英和何孟雄对工人阶级和妇女群体有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夫妻二人对革命道路的认同和对信仰的坚定追随。“好汉不怕生死练,九死无悔,还剩一回,也要逞英雄。”歌词不仅展现了两人斗争立场的坚定,也凸显出了湖南人特有的性格标签。打赤脚的缪伯英,浑身是伤仍然坚持革命的何孟雄,身上有着典型的“吃得苦、霸得蛮”的湖南人特性。

在剧中,朋辈之间的斗争主要存在两条主线,一是与屈修文分道扬镳的明线,另一条则是遭屈修文投机群体陷害的暗线。剧中,夫妻二人多次行踪的暴露都来自这两者的交叉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屈修文夫妇与何孟雄夫妇关

于“林中有两条路”的争辩。屈修文出于投机,信仰和立场不断动摇,始终选择当下看起来安全的路,屈修文的妻子则出于对屈修文的追随,始终选择对爱情的盲从。而何孟雄、缪伯英则因为心怀共同的信仰,始终将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与自身的命运结合起来,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坚定地走在正确但艰难的共产主义道路上。

在“家”与“国”的思想斗争中,缪伯英因母亲与女儿的双重身份,面对离别时始终展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远离家乡和亲人,选择革命是缪伯英对国家动荡不安的使命驱使,远 离儿女,投身革命是缪伯英对千万劳苦百姓的情感共鸣。在“家”与“国”的抉择斗争中,缪伯英最终选择了舍小家为国家,舍小爱为大爱,做出了离别亲人和孩子的选择。

《英·雄》由国家一级编剧张林枝创作。创作时,张林枝突发疾病,导致右手、右脚偏瘫。身体的不适没有磨灭她想要将英雄夫妻故事搬上舞台的初衷,在与病魔的斗争过程中,张林枝时常一边治疗一边创作,克服重重困难,在 6 个月内完成了剧本创作。创作者创作时产 生的斗争逻辑,也激发了本剧精神内核的形成。

四、《英·雄》思想内核构建的信仰逻辑

信仰是何孟雄、缪伯英这对英雄夫妻革命的核心内驱力。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李大钊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在夫妻二人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有这样的志士先贤,开启着年轻的心房,这一点星星之火,将点燃巨野和山峦,这样的涓涓细流,将掀起波浪万丈。”随后,缪伯英参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油印,举办夜校、组织工会,宣讲马克思主义;何孟雄作《无产阶级战术》报告,在杂志发表马克 思主义相关文章,为工人阶级明确奋斗目标,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用胜利不断鼓舞工人阶级的斗志。夫妻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坚定的信仰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因为信仰的力量,夫妻二人在革命斗争中百折不挠。面对与亲人的离别,与昔日同伴的分道扬镳,与敌对势力的持久拉锯中,两人始终保持着革命定力。

因为对“左”倾的纠正,何孟雄在党内备受排挤。际遇的改变未曾动摇过何孟雄的信仰,他依然活跃在革命前线,直至被捕后英勇就义。

五、《英·雄》思想内核构建的情感逻辑

《英·雄》的情感逻辑主要可以从夫妻情感、同志情感,以及青年情感进行探索。全剧以两人的爱情为主线,从改编自《乡里妹子进城来》的花鼓戏着手,为两位年轻人的爱情赋予灵动与轻盈。举行婚礼时,两人的婚房是党组织的联络站,赋予了这段革命爱情浪漫色彩,在这里,他们许下情定终身的承诺,“风里雨里一起走”贯穿了他们短暂的一生。随着两人参与革命的程度加深,对家庭的责任感与推动革命的使命感,不断叩问他们心灵深处的选择。然而,他们始终保持爱情与革命情感的一致,深知“从不眷顾沟壑些小,彼岸花雨满江红日照”。到了生死离别时,缪伯英悲切 回顾一生“革命的事业还未成功,有多少身心受困的姐妹,需要帮她们解脱心上的绳”,但“握住你的手,握住了前世的许诺来世的回眸”。何孟雄直面死亡时,与缪伯英的灵魂对话“愿和你青春同祭铁血大旗”,到这一刻,爱情与使命已然超越了生死,构建了夫妻二人最核心的情感逻辑。

在与同志的情感中,夫妻二人表现出绝对的信任。剧中同志以群像出现,或是一起参与罢工运动的工人,或是一起学习有着同样信仰

的同学,或是一起为革命奔走却隐去身份的地下党员。同志群像的塑造,让观众意识到这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英雄也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样的烘托更显出两人的伟大。

《英·雄》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学生群体和工人群体,其中学生群体与现实中观剧的青年学生受众形成一种情感关联。同为接受知识浸润和思想洗礼的年纪,青年学生群体从生活经验到立志报国,都能在剧中寻找到清晰的脉络。正如何孟雄临死时与缪伯英灵魂的对谈,提到“人在情在,人去魂留”。这提醒着青年学生,为革命牺牲的先驱们,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崇高品格将永远存留于世。

六、结语

歌剧《英·雄》用史诗般的绝唱,向受众讲述了一对革命伉俪信仰坚定、爱国为民、忠 贞不渝、舍生忘死的浪漫故事,将早期参加革命伟岸的英雄儿女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从视听语言来看,《英·雄》通过符号化的舞台设计、多元素的唱段演绎、人物形象的对比刻画、多重矛盾的冲突设置,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从文本生产来看,《英·雄》通过时代逻辑、斗争逻辑、信仰逻辑、情感逻辑,构建了追求信仰的锲而不舍、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甘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的思想内核,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清晰的爱国思想生成脉络,为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强烈生命活力提供可视化载体。

[作者简介]廖姗,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融媒体中心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育人、思政育人、电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