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钗记》中的爱情书写

2024-10-24 00:00:00柯怡冰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5期

《荆钗记》书写了王十朋与钱玉莲悲欢离合、坎坷重重的爱情历程“荆钗”意象贯穿全剧始末,在夫妇二人爱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此外,《荆钗记》一反早期南戏剧情的传统惯例,大胆歌颂忠贞爱情的胜利,创新忠贞爱情书写的主题。

一、荆钗意象

明代徐复祚在《曲论》中评价《荆钗记》“以情节关目胜”[1]。《荆钗记》中情节的曲折来自“荆钗”的串联,关目的生动来自爱情书写的别致。

在《荆钗记》中,“荆钗”一词共出现 43次,贯穿王十朋与钱玉莲悲欢离合曲折经历的始末,从相识结亲到重逢相认,荆钗都发挥着 重要作用,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

荆钗是指女性以荆枝为钗固定发髻。相较于珍贵的金钗、玉钗,荆钗简约朴素,多为贫穷女子日常所用,故常用“荆钗”指代贫穷女子。对钗环的选择,实际是女子生活与其情感世界连接的一个缩影。因此在《荆钗记》中,荆钗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内涵,在戏曲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聘礼

昔日汉梁鸿聘孟光。荆钗遗下。岂不是达古之家。这荆钗虽不是金银造。非是老夫面奉。管取门阑喜事谐。[2](第六出《议亲》)

论荆钗名本轻微。汉梁鸿已仗得妻。

芳名至今留传于世。(第八出《受钗》)

《太平御览》曾记载孟光荆钗布裙的朴素形象,从此荆钗突破了代指贫寒生活的传统内涵,成为举案齐眉的夫妻之情的象征,寄寓人们对简单朴素爱情的向往。而这荆钗正是“汉梁鸿聘孟光”的遗存之物,看似价值低微,但其具有的爱情属性格外珍贵。以荆钗为聘,表达的是王母对夫妇二人未来恩爱简朴婚姻生活的祝福。

〔外〕妹子。一家好人家。是你搅坏了。我也做不得主。我儿在绣房中。你将两家聘礼问女儿。愿嫁金钗。就是孙家。愿嫁荆钗。就是王家。(第八出《受钗》)

〔旦〕这聘礼荆钗。休恁看得小。〔净〕是金的。〔旦〕非是金。〔丑〕敢是宝。〔旦〕非是宝。〔净〕非金非宝。要他何用。〔旦〕将来聘奴家。一似孟德耀。(第十出《逼嫁》)

金钗代表孙家的荣华富贵,荆钗反映王家的清贫穷困。在面对金钗与荆钗的选择时,钱玉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荆钗,她大胆争取婚姻自主,甚至不惜与继母和姑母展开激烈辩驳,她坚持自己不畏贫穷、不求荣华的婚姻观念,更看重的是荆钗聘礼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与美

满婚姻之意。但下聘之礼的简陋轻贱,为之后贪财的继母逼迫钱玉莲改嫁埋下伏笔。可以说,朴素的荆钗作为聘礼,既是王母对王十朋与钱玉莲美满婚姻的期待,也象征着两人曲折爱情经历的开始。

(二)爱情婚姻的见证

【前腔】慵临妆镜。菱花暗锁尘。自曲江人去。凤折鸾分。羞睹孤飞影。渐脂憔粉悴。渐脂憔粉悴。说甚眉扫青山。鬓挽乌云。玉箸痕多。只为荆钗情分。肠断当年聘。嗏。欲照又还停。只见貌减容消。展转添愁闷。团团宝鉴明。萧萧翠环冷。为思结发。丝丝缕缕万千愁病。(第十八出《闺念》)

此出讲的是钱玉莲在丈夫进京赶考后独自抒发的闺怨之情,荆钗情分就是两人的甜美爱情与夫妻情分,从中可以看出王十朋与钱玉莲定是一对恩爱情深的眷侣。

〔生〕深蒙不弃微贱。感德多矣。奈小生已有寒荆在家。不敢奉命。(第十九出《参相》)

〔生〕老先生在上。念学生贫寒之际。以荆钗为聘。遂结姻亲。山妻守节而亡。 焉肯忘义再娶。(第四十三出《执柯》)

荆钗不仅见证了两人最初的纯真爱情,也贯穿了婚姻的美好与分离的痛苦时刻。当王十朋高中状元之后,他宁愿得罪权贵,也不动摇于宰相“富易交,贵易妻”的招赘诱惑,“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便是他忠于爱情的体现。在他得知妻子殉节而亡后,更是发出“谁待要赴春闱”的哀恸忏悔。当他只是个贫穷书生时,他与妻子情深意切;当他高升

为官之际,不忘贫贱夫妻的恩爱之情;甚至在得知妻子已逝后,他仍坚守两人的婚姻,誓言不再娶妻。荆钗是两人忠贞爱情的象征,王十朋自始至终都执着于荆钗之情,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都坚定地选择忠于自己的妻子。

(三)重逢相认的信物

〔下外〕这妮子荆钗遮饰。未可信凭。明日假意纳聘作席。请邓尚书王太守。把 此钗虚说是聘物。将出观看。若是王太守认此钗。便有区处。若不认此钗。押赴本乡。(第四十六出《责婢》)

【一江风】见荆钗不由我不心惊骇。是我母亲头上曾插戴。这是那得来。教我揵耳揉腮。欲问犹恐言相碍。心中展转猜。元是我家旧聘财。天那。这是物在人何在。(第四十八出《团圆》)

荆钗是两人合法婚姻的见证,当钱玉莲的义父钱载和怀疑她学《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私相授受后,特意用荆钗试探王十朋,以此来确认两人合法的婚姻关系,两人的忠贞爱情也全然建立在荆钗所验证的合法婚姻基础之上。也正是以荆钗为证,夫妻二人才得以重逢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分离多年的夫妻终能团聚。荆钗是两人历经艰难险阻,重逢相认、爱情圆满的凭证,是大团圆结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道具。荆钗是贯穿剧情始终的媒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信物,完美配合二人悲欢离合的全过程,还巧妙地构建了情节的冲突与矛盾,增强了剧情的连贯性与感染力,深化了观众对人物命运波折的强烈感慨和共鸣。

二、荆钗的爱情内涵

《荆钗记》中的爱情书写,围绕着荆钗这一意象展开。荆钗作为戏曲中客观存在的物象,既承担着作为聘礼、信物的实体功能,又是两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其爱情书写从初始婚姻自主追求到经历种种考验磨难最终的坚守爱情与实现重逢,荆钗也从原来的朴素纯真升华为宣扬义夫节妇、忠贞不渝爱情精神的象征。

《荆钗记》在开篇便提出“义夫节妇,千古永传扬”,荆钗便是义夫节妇忠义守节的象征。

〔旦吊〕自古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焉肯再事他人。母亲逼奴改嫁。不容推阻。如之奈何。千休万休。不如死休。倘若落在他圈套。不如将身丧于江中。免得玷辱此身。以表贞洁。(第二十四出《大逼》)

〔旦〕争如就死忘生。不可辜恩负义。一怕损夫之行。二恐误妾之名。三虑玷辱宗风。四恐乖违妇道。惟存节志。不为邀名。论贞洁不更二夫。奴焉敢伤风败俗。(第二十六出《投江》)

在《荆钗记》中,作为节妇典范的钱玉莲,展现了当时“烈女不更二夫”的贞节观念。作为封建思想影响下的民间妇女,她并不贪恋权势与金钱,大胆追求婚姻自主。婚后,她得知丈夫负心再娶,甘愿为夫守节。面对继母的逼嫁,她情愿跳河自尽。

在宣扬烈女节妇封建道德的时代,王十朋与钱玉莲作为义夫节妇的典范受到朝廷的加封。他们两人的爱情被刻意淡化,而突出烈女守节、义夫忠诚的主题,从而起到宣扬义夫节妇封建礼教教化大众的作用。

【归朝欢】〔净〕你没思忖。不投分。那里是儒为席上珍。〔生〕我做官守法言忠信。名亏行损遭谈论。纵独处鳏居。决

不可再婚。(第四十三出《执柯》)

〔旦〕望爹爹为我蛉一子。以为终身后嗣。〔外〕如此终无结果。〔旦〕妾闻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截耳残形。永杜重婚之议。劈面流血。难从再醮之言。自古及今。芳名不灭。使妾有失志节。听此宁无愧乎。(第四十四出《续姻》)

《荆钗记》中看似到处是宣传义夫节妇的伦理道德,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忠贞爱情胜利的歌颂。作者试图摆脱封建道德对人的桎梏,大胆赞美忠贞爱情和自由选择。

在“无后为大”思想占主流的封建时代,夫妇二人都以为对方已经离世,仍然坚定地表示不再娶、不再嫁,即使“名亏行损”也要鳏居守寡,无后代延续香火也拒绝再婚嫁。实际上,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绝非源于简单的义夫节妇的封建道德,宁愿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也 要来追求忠贞自由的爱情,这是因为二人对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坚持。

王十朋的义与钱玉莲的节,都成为忠贞爱情的同义词。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二人是在自主选择之后结为连理。王十朋与钱玉莲看似是在坚守义夫节妇的封建道德,实际上不忘的是夫妻之情,坚定的是忠贞爱情。钱玉莲绝不是因贞操观念而殉夫或守寡的“烈女节妇”,她所谓的“守节”,是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定,所坚守的是自由与爱情。钱玉莲坚强勇敢,大胆追求爱情,对婚姻幸福有着自觉自主的判断。她的故事无疑是对封建时代被奴役压迫的妇女的一种鼓舞。王十朋也坚守贫贱夫妻之情,面对种种诱惑与困难从未动摇。封建道德重视并强调妇女的贞节,缺乏对男性的要求。但由荆钗所定下的婚姻强调的却是双方对彼此的忠诚。“义夫”“节妇”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妻子守节是基于丈夫守义而存在的。钱玉莲跳河守节,王十朋自然也要守义不移,突破了传统礼教中一再强调的妇女对丈夫单方面的付出。

以荆钗为线索的《荆钗记》赞美的就是这对夫妇对婚姻的忠贞,他们通过种种考验,最后获得了圆满。他们将忠贞视为高于一切的婚姻基础,不受权势与金钱的诱惑,坚持“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坚贞爱情,反映出百姓对夫妻平等、忠贞不渝的朴素婚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追求和向往。《荆钗记》用这种人性中自然流露的真情与传统伦理纲常抗争。虽然在剧中夫妇最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认,但只要不忘荆钗之情,彼此忠贞,大团圆的结局是必然的。

三、创新爱情主题

在《荆钗记》之前,早期南戏流行负心戏,戏文中批判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负心郎,同情惋惜被背叛抛弃的痴情女。出身寒门科举高中后的男子,立即忘本抛弃糟糠之妻,是当时社会中确实存在的悲剧,于是民众以“戏文”为武器, 安排冤魂化作厉鬼捉拿负心汉,或引天雷劈死自私自利的状元郎,以此批 判与谴责。

但《荆钗记》中塑造的王十朋并不是个背信弃义的负心郎,他反对“富贵易妻”,对“直求资财”的腐朽婚姻观念大胆批判,成为一个矢志不渝、深情不移的爱情人物典范,展现了民众对男子守情忠贞的道德期待,也为之后戏曲中忠贞爱情书写与婚恋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从此之后,不惧艰难、不慕富贵的忠贞爱情戏蔚然成风,负心汉不再是戏曲演绎的主角,忠贞的男子反而大受追捧, 自此开启了为早期南戏中负心汉形象翻案的风气。

例如,《焚香记》中把王魁的休妻另娶的罪行归咎于金垒窃改休书,桂英自缢后并非化作厉鬼寻仇,而是还阳与“辞婚守义”的王魁大团圆;《琵琶记》更是以“三不从”替换“三不孝”,为原本的弃亲背妇的负心汉做了辩护,塑造出“全忠全孝”的全新的蔡伯喈形象。文人在之后的戏曲改编创作中,有意无意地为负心汉开脱,将婚变的原因指向作祟小人或权贵阶层,这实际上是为了迎合观众期待的爱情书写与审美。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戏曲中,都是以一夫二妻式大团圆形式为结局,来消解故事中的各种矛盾,女子悲剧性的爱情付出与抗争都被男性的干预和控制瓦解忽略了,强行安排了合乎封建社会秩序,女子无条件为男性妥协让步的理想结局。只有《荆钗记》独树一帜,以真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忠贞来解决两人遭遇的所有困境与难题。这契合市井百姓对平等 互敬、忠诚互信的夫妻关系与婚姻理想的追求,其中真诚美好、矢志不渝的爱情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期盼与向往。《荆钗记》扭转了南戏中“男子负心、女子痴情”的惯例,创新互信忠贞的爱情书写主题,为之后“十部传奇九相思”的明清传奇打下了坚实基础。

俞为民曾指出,南戏当中,包括整个戏曲当中,流传最广的便是《荆钗记》剧本,可以说所有的地方戏里面都有这个演出本。如今, 《荆钗记》的昆曲、越剧等地方戏版本仍在全国各地上演,《荆钗记》至今仍能广为传唱在于爱情的忠诚与坚定是我们如今仍追寻与向往的。

[作者简介]柯怡冰,女,汉族,浙江温州人,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通俗文 学与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