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青年问

2024-10-24 00:00
师道 2024年10期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学科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毋庸置疑,毕业之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经过一年的学习,我们除了掌握一些有关语文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热点名词,也接受了一些相应的技能训练,诸如“微格教学”“无生试讲”之类。在理论学习之下,感觉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东西都只是漂浮于空中,难以真正落实。为此,我想请教如下问题:

一、倘若我需要从现在开始做准备,我应该针对性地培养自身哪些方面的能力?

二、老师是否有推荐的书籍、课程或活动?

(提问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在读研究生陈幸英)

陈同学:

你好!从来信中可以看出,你具有清晰的职业理想,是一位善于规划职业的同学。信中说,你自己感觉到学习的理论难以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其实,不少即将走向教学岗位的同学也都有过这类困惑。如何走出困惑?如何为走上讲台、站稳讲台做准备?我觉得可以从理论应用和实践演练两方面着手。

一、理论应用锚定案例对标研究

提升教育理论应用能力,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对教育教学案例开展对标研究。案例既可以是线下教学,也可以是线上案例;对标,既可以基于新课标理念,也可以基于某种或多种教育理论。从理论高度对标分析课堂教学,具体感知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显性样态和经验,明确案例中的不足和值得优化之处。案例对标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是搜集和整理不同体裁课文教学的课堂实录。可以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听课,多观察,做好课堂文字实录或视频实录。除了走进学校听课,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优秀案例。例如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搜集示范课、基础教育精品课等等。尽可能兼顾不同文体内容的教学案例,例如小说教学、散文教学、论述文教学、文言文教学、诗歌教学等。

二是深入研读并归纳新课标和相关教育理论的内涵、要素、路径等要义,尽可能制定至少包含二级指标的评价量表,即让“对标”的“标”清晰化、可视化、可操作、可评价。例如,现在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但什么是真实的情境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可操作的评价指标来进行衡量。我曾针对真实性的内涵,制作过一份评价量表,一级指标分为生活性真实、拟真性真实、实践性真实和价值性真实。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再分别描述,例如拟真性真实的二级指标描述为:模拟现实生活,虚构出符合生活实际并能够引起人们共情的场景的真实,它类似于优秀文学作品的“真实”,追求的是可能的“现实存在”。当我们有了操作性强的评价量表,后续的课例对标研究也就有了方向。

三是科学细分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教学案例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活动组织、情境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研究的角度可以是课程、教材、教法。具体如何细分,也可以参考基础教育国家精品课或一些课程比赛的遴选标准。

二、培养提升四项实践能力

其一,基于现行教材,提升课程内容分析和研读能力。

这里的分析研读,既包括对教材课文的文本细读,也包括对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理解分析。良好的文本细读能力不仅可以避免语文教育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也是教学走向深入的保障。为了训练提升文本细读的能力,我们可以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先独立阅读,独立解读,不参考任何助读资料,然后将自己的解读与权威专家的解读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经验。例如,对小说,我们既可以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解读,进而分析手法,探究主题等。也可以引入叙事学理论来解读小说,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和叙事主题等角度进行深度研读设问。这样,就把理论与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关联起来了。

此外,对教材中单元导语和单元任务的理解分析,也是用好教材、上好课的关键一步。分析单元导语,可以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了解得更加清晰;研读单元任务,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把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单元导语、单元任务进行细致甚至系统的梳理,也就为走上讲台做了充分的准备,初为人师也将更有底气,更自如。

其二,基于学生表现,提升学困问题研判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往往不是因自己想让学生听什么而教什么,更多时候是察觉到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而展开教学,正所谓根据学困来定教。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需要转变“教者”角色,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因此,在课例研究的时候,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可以专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准确,是否全面,是否有针对性,是否严谨,是否迅速等等。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甚至通过他们的课堂神态,来研判学生当前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如果更细致一些,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类观察。

当然,也可以把具体的某种教育理论应用到课堂观察之中,从理论高度研判学生当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分类分析,进而研判其存在的学习问题或能力提升方向。

其三,基于教师活动,提升教学路径萃取能力。

对于即将走上讲台或初登讲台的新手教师而言,善于借鉴名师经验是个人最快的成长方式之一。对于这些经验的获得,除了阅读介绍名师经验的相关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便是在做名师教学案例分析或课堂观察时,聚焦教师的课堂活动,整体把握教师一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中的架构,从相对复杂的师生交错活动之中萃取出相对简明的抽象的教学路径。甚至在某种理论的视域下分析教师的课堂结构或教学路径,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理解。

如果经常对名师课堂教师活动或课堂结构进行萃取,不仅可以增进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可以获得名师教学的一手经验,也有助于使自己的课堂更简洁,更严谨。

其四,基于媒介技术,提升语言精准表达能力。

优秀的教师,不仅善于解读教材,敏锐捕捉学生困惑,科学结构化课堂,而且常常有着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种提升教学语言简洁性和精准度的方法。平时可以在撰写教案后,将自己的模拟教学全程录制下来,或录制自己演练的微格教学;如果有条件,可以把自己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完整录下来,案例越多越好。之后反复播,反复听,自己听,请同学听,请老师听,请他们找出你的教学语言中哪些是废话,哪些是学习干扰,哪些是表意含糊不清,哪些太啰嗦不简明,哪些平淡干瘪……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重新纠正演练,循环往复,直到教学语言简明扼要、要言不烦,甚至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如果你对当前的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有兴趣,除了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之外,下面这几本书也值得读一读:

《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刘徽)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美]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著,鲁效孔译)

《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澳]约翰B. 彼格斯、凯文F. 科利斯著,高凌飚、张洪岩主译)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美]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美]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著,盛群力等译)

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很多,三尺讲台虽小,但方寸之间天地很大。只要善于琢磨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深耕细研,杏坛鲜花将很快属于你。

(解答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尧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