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喜雨

2024-10-24 00:00莫小娜
师道 2024年10期

若说教育是春风化雨无声,那我在雨中已来去半生。回望过去,思绪纷杂。谨以本篇说明我的来处,一并记录三十二载职业路途中的片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一场教育的春雨中,命运育芽。

志愿成为一名教师,源于我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的深深感激。出身农村,从小就直面生活的困难。身为大姊,早早要下地干活、喂猪做饭,照顾家中老幼,坐在课堂念书时方有片刻安宁。前途,就像一片永远种不完的地,通向难以摆脱的贫穷。幸运地,我遇到了许多对我有着深远影响的好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成长道路。

初中二年级时,家里出了变故,日子过得更艰难。晚间要跟着母亲在地里间苗、施肥、杀虫、割草,埋头干活时,老师学生们从垄边的桥上经过。待到九点下课时我才来到学校开始当日的晚自习。可即便如此,开学时我还是付不起学费。班主任张连明老师并不因此为难我,仍是一视同仁。直到期中考试结束,他叫我去走廊外,轻声说:“要交学费了。”过了很久,母亲给了我一沓钱,一角、五角、一元、贰元,一共五十多元,却摞得高高的。拿去给张老师时我心中五味杂陈,为母亲持家不易而难过,为给老师添麻烦而羞愧。张连明老师平静地数完:“够了,早点回去吧。”经济窘迫的自卑感随时间淡去,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至今难忘。

读师范学校时,我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几何老师甘捷明。他记性好,对书上的内容谙熟于心,上课时常常“手中无纸”,一本教材草草卷一卷,塞进裤子后兜,便开始板书上课。说到例题时,通篇推导流畅而不晦涩,引用的概念在第几页第几段也脱口而出,思路之清晰、讲解之明了,让人折服。他画图准确、写得一手好字,即使不听讲,观赏他的板书也能赏心悦目。闲暇时,甘老师喜欢扎风筝,十分精巧,大大小小的风筝挂满办公室,走进去时恍若进了一个小藏品室,学生们都爱去,和他聊聊题目、交流一下扎风筝的技艺。无论过去多少年,那个小小的办公室都令人心生向往。

得益于国家对师范生减免学费的扶持政策,我顺利完成学业并yYr+yqbNkkeHzVf3IJSs3LF1En/6c+VkANU3Jp8Alz8=走上教师岗位,有了一份平凡但珍贵的工作。1994年中秋节前,我去林用老师家中看望。他正在吃饭,三两个粗瓦钵摆在木桌中间,而那时不锈钢餐具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看着眼前简陋、昏暗的堂屋,我心中难受。见我来,他心情很好,精神劲足,得知我在城里学校当一名老师,他连声道:“好!好!”似是很满足、很自豪。

“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曾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上奔跑前进,我深知教育的力量,感恩老师们教给我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而今,我也投身教育事业多年,躬耕教坛,赓续育人薪火。知所以来,思所将往,方明以去。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先蓄有“一潭中华文化的活水”,再给学生“一杯水”。

语言文字作为历史、文化、哲学的载体,它生根于不同民族的土壤,在每个时代都能结出璀璨的果实。无论从小处着眼,教好语文这门基础课,还是统观全局,承担起为祖国培育英才的使命,我深感要养成“为民族而教”的文化自觉,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了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讲苏轼《定风波》的课。根据诗的序,他开篇引导众人想象的情境就妙趣横生,寥寥数语,听众便被带回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游日,正遇上一场惹人恼火的阵雨……随后的讲解,戴老师更是游刃有余,他对苏东坡的跌宕人生了然于胸,对苏东坡写过的诗句信手拈来,又旁征博引不同的诗人诗句,短短一节课,既让听众走近一位潇洒又富有才华的诗人,了解他质朴豁达的人生智慧,又对宋代的社会风貌有所体会。一同听讲的学生们兴致昂扬,而我,下课了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回味课上的每个细节。

回家后,我又忍不住点开戴教授的教学视频,看完一节不知满足,如饥似渴地再看一节……几个小时过去,才发现腹中空空。即便是《春晓》这样耳熟能详、老少皆知的篇目,他也能以新视角讲出新意,对比现代人疲于奔命的生活,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夜里,回想着戴建业老师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的讲授,课上学生们热烈专注的目光,我辗转难眠。

远远不及戴老师的学识渊博,我只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大学生,讲授也不以鉴赏为主。但为师之道相近,我暂且不足,更要取法乎上。

经过此事,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是否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讲法陈旧,导致学生“不听”或“听不进去”?以前准备自学考试时的四本教材《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宋辽金元文学史》和《明清文学史》被翻找出,端正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们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历朝历代最具代表性作品的一张超长书单。自此,我常常翻看,读到感兴趣的内容就找出原著细读。有时课上讲到古代诗歌,我也从“百宝四册”中找到诗人写过的其他作品,结合同时代的其他杰作,通读后,博观约取,才敢落笔撰写教案。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雨后,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话虽短,却为现代小学教育指出了更加明晰的方面。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不仅需要教书,我更像一名保育员,照料学生的生活,监护他们的安全,事无巨细都要管,常常感到疲于奔命。“上好一节课”只是工作的小部分,杂事缠身才是常态。我心中彷徨,又不能轻易放下所谓“细微”,教学生洗碗、拖地、铺床,引导有序排队,调解人际矛盾,事事都小,但教育也当致广大而尽精微,真实的生活和交往本由无数件小事构成,我希望学生能从中学到技能和经验。

新的教育方法、理念和教学工具的出现,以及快速迭代的信息技术推广,给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带来挑战和机遇。在适应中我屡屡碰壁,几多畏难,几多犹疑。教育者先受教育,培养未来者先面向未来。沮丧时一遍遍自勉“穷且益坚”,我重新成为一名学生,摸索着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反复实践应用于课堂教学。

待到杏开春雨后,与学生将别。恍然才觉他们身量渐长,初露青衿之志,心中感慨万千。以文化人、立德育心没有一蹴而就,等待中笃行,行将致远。莫道“此生归路愈茫然”,拨云见日,自如“晴空一鹤排云上”!所幸,慎终如始。

从前途未卜的孩童,到意气风发的年轻老师,如今临近退休,心中有过曲折的变化,苦闷有之,欢乐有之,颓然有之,自豪有之,其中种种,如雨水,浸润在平凡的人生中。我曾沐雨、施雨、又见雨后新禾生长。教育的轮转往复中,雨不停,人常青。

(作者单位:广东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