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文化搬演至媒介空间中,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借助新媒介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也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简单阐释了传统文化与 VR影像的融合契机,分析了传统文化 VR影像传播的优势和限制,并提出了传统文化的 VR 影像传播路径。
一、传统文化与VR影像的融合契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提到,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加,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相关从业者仍在不断探索与新技术交融共生的新方法、新路径。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的实践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影像传播技术革新的过程中,新媒介与传统文化关联更加紧密。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为传统 文化在新时代的全面传播、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快速传播扩散。
VR技术在影像传播中的应用近年来日渐丰富,其全息媒介的特征,符合数字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通过技术、应用将人、场景与媒介进行全方位连接,并逐步应用于影视、文化、博物、旅游等多元化场景中。其中,敦煌博物院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通过三维动画和 VR技术将敦煌壁画生动还原,为传统壁画传播打开了新思路。VR技术趋于成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影像产品不仅停留在二维空间中,还可以进一步走进三维空间,重构空间场景、拓展受众视角、建构沉浸式场景。
二、传统文化VR影像传播的优势
(一)突破时空限制,传播广泛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时间和空间往往成为主要限制因素,其中,无法直接呈现给大众的文化宝藏往往被尘封于历史资料当中,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和学习。数字影像传播过程中,无论是纪实影像还是三维动画,已修复了大量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料,但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差异性不大,如戏曲、影视剧等内容,多建构在原有文本基础上,结合艺术手法进行再创作,观众需要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才能获取相关信息。
在互联网逐步普及的过程中,媒介平台变得更加多元、兼容,VR影像可搭载不同媒介还原影像,随时随地呈现给受众。不同的传统文化产物可以借助 VR影像,逐步打破时空限制,通过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虚拟的影视资源,搭载不同移动终端的媒介应用产品,可以让受众随时随地观看、体验,大幅缩短了人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比如潍坊“VR沉浸式放风筝”项目,依托 VR技术,将头戴设备和手柄结合,参观者能够运用可穿戴设备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足不出户放风筝的体验。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风筝文化,在数字化转型中重获新生,推动风筝文化在数字时代得以传播和延续。
(二)视听效果提升,视角多元
VR技术为视听效果的提升带来了更多机会。从视觉出发,高分辨率的图像和逼真的 3D建模可以更细腻、生动地呈现画面,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微信小程序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对同一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观察,以第一视角进入洞窟,随意观看洞窟全貌。用户可以移动至任意视角,双指触屏调整画面,观察洞窟细节。小程序提供相应的文字解释,随着视角转换,随时根据用户所观看的区域,定位至北壁、东坡、藻井等位置,给用户以更加沉浸真实的体验,增强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听觉方面,结合可穿戴设备的 VR影像能够跟随用户同步场景声音,随着声音传播质量的不断提升,全景音效、杜比音效等震撼的听觉效果可以逐步在 VR影像中实现,提升用 户的观看体验。以坐落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 VR国潮沉浸剧场《唐朝诡事录·西行》为例,游客佩戴 VR设备可以沉浸式体验剧情,全景音 效、体感装置等设计增强了游客的沉浸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媒体传播。
(三)深化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认同
VR影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礼仪、习俗等,用户使用 VR影像可以自由探索,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细节和特色,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 VR影像还可以结合互动设计,让用户参与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学习。例如,通过模拟古代手工艺制作过程、参与传统节庆活动,用户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生动、有趣且有效。这种高度还原的传统文化场景和情感体验,能够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当用户置身于熟悉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那份亲切和温暖时,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会自然而然地增强。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彝族火把节,通过 VR影像得到了新的传播方式,观众戴上 VR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般感受彝族传统节日的热烈氛围和独特魅力。通过 VR影像的传播,传统文化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更多人了解和认知,这种广泛的传播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传统文化VR影像传播的限制
(一)技术成本较高,制作周期较长
数字时代,视频技术学习门槛逐渐降低,但 VR 技术仍在精进和探索,VR 影像的生成和传播都依赖于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和高速网络,因此其生产成本较高。高质量的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软件、专业的人力资源都需要高昂的经济成本。此外,VR影像传播需要有稳定的网络环境和服务器,才能确保用户能够流畅地观看和体验,后期运营成本使得很多中小规模的文化机构和企业难以承担,限制了传统文化VR 影像的大规模制作和推广。
传统文化的 VR影像制作周期较长,耗时费力,但其制作过程马虎不得。从前期策划、数据采集、收集材料、制作素材、设计程序等前期工作,到 3D 建模、动画制作、场景搭建、互动设计等中期工作,再到特效制作、互动优化等后期测试工作,缺一不可。因此,更新速度较慢也对 VR影像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适应受众需求的互动设计有可能因为较长的生产周期而落伍,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用户期待。
(二)内容创新乏力
目前,国内关于传统文化的 VR影像的数量在持续增长,但从内容创新层面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作品只是单纯记录传统文化的影像化产品,如戏曲类作品,将传统戏曲舞台搬演至 VR空间中,与过去 360 全景照片相似,受众与场景之间无法产生互动。部分作品缺乏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包装与呈现,没有合理运用 3D 建模、CG 动画(计算机生成动画)等技术生动还原细节,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另外,三维空间的 VR影像叙事结构是否应该有别于二维空间的影视作品,形成新的叙事模式、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也是近年来许多学者探讨的重要问题。数字经济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应不断融入数字经济的浪潮,找到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和用户喜好的发展模式,相关的 VR影像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缺乏用户视角,难以引发大众的共鸣,限制了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
四、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VR影像传播路径
(一)再造空间场景,打造沉浸体验
在数字化背景下,利用 VR影像再造空间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VR 影像建构了更加全景化的景观,在基础空间场景的建设中,VR 影像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全景式还原场景和细节,用户可以通过平面点击或者穿戴设备进行自由移动,探寻全景空间,拓宽可视空间范围,令视野更加宽阔。传统文化 VR影像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场景进行再创造,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在 VR 影像中,观众可以置身于宫殿、庙宇、园林等虚拟场景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 2023 年 9 月 20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共同推出了“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依托官方网页和微信小程序,结合“数字敦煌”项目的多年积淀,综合应用了VR 场景、3D 建模等前沿技术,还原了未对外开放的莫高窟第285 窟,让游客可以在任意时空全景探索洞窟细节,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了解壁画故事。在VR 影像的加持下,受众可以在网页端、手机端随时随地领略敦煌文化的魅力。
(二)增强互动体验,实现人与媒介的融合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 VR技术应用场景越发丰富多元的当下,人与媒介的连接更加紧密,人与媒介在 VR影像的传播过程中可谓共生共存,缺一不可。互动体验也是 VR影像传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中,用户可以对 VR影像中的莫高窟第285 窟的互动点进行选择,跟随画面穿越到相关虚拟场景中。在《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中,游客通过佩戴VR设备可以扮演剧中角色,通过场景设置实时体验到与视听效果同步的空气流动感、失重感、震动感等,沉浸式感受紧凑的剧情。游客在体验文旅产品的过程中,不再仅从客体视角获取信息,而是可以从亲身体验出发,感受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以 VR影像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从内容层面来看,是呈现形式的丰富;从技术手段层面来看,是新媒体技术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从使用者的层面来看,是人与媒介的紧密融合。传统文化的 VR影像不再是基于某一平面的被动观看,而是在引导和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受众的关联;受众也不再是隔屏相望,而是站在“画里”看世界。
(三)深耕内容创新,统筹合理规划
深耕内容创新,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艺术成就等,确保 VR影像的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挖掘过程中可以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权威解读和深度剖析,提升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再利用 VR技术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通过 VR技术全景展现古代建筑、文物古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结合动画、音效、光影等多种元素,打造生动逼真的虚拟场景,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如流行文化、科技元素等,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针对技术成本高的问题,应建立 VR技术共享平台,促进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与复用,减少重复投资,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在 VR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设备成本。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传统文化 VR影像制作提供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
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规模文化 机构和企业开展 VR影像制作项目,鼓励文化机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承担 VR影像制作成本,共享成果。 面对制作周期长的问题,一方面应合理规划制作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时间成 本;另一方面应制定 VR影像制作的标准化流程,将制作流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实现并行作业,缩短制作周期。
五、结语
VR 影像打破了传统单一平面的限制,使传统文化得到全方位地展示。在大力推进数字 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融入市场、满足用户,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增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在探索传统文化的VR影像传播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已有实践经验,同时放眼于未来,做数字时代的先行者。文化为重,技术当先,发挥优势,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技术共生共存的传播模式,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数智化传播环境下秦腔非遗影像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JK0198。西安市2024 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数智时代中路秦腔的视听数字化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4TY84。
[作者简介]刘晓君,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西安外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数字化传播。夏添,男,汉族,河南洛阳人,西安外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