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五方正色之遐想

2024-10-23 00:00:00倪倩云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6期

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根本构成是中华五色与间色,即五方正色—— 白、赤、黑、青、黄,以及五种色调调配而成的间色。舞蹈《五方正色》试图以中国传统色彩中最为基本的五方正色作为切入点,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语汇来赋予五种颜色以不同的意象。它由五个独立舞段组成,分别是“源 ·白”“断·赤”“诡·黑”“峰·青”“果·黄”,五个舞段在舞蹈语汇上依托中国古典舞身韵,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以及中国传统剑文化。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试图努力找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归属,同时坚持基于传统舞蹈美学原理的编创思路,力求在五色的变化中把握阴阳辩证、天人合一的古典舞美学理念。

一、《五方正色》作品概述

“源·白”作为《五方正色》的第一个舞段,以双人舞的形式出现,反映出创作者的一种目的性建构。从色彩学角度上讲,白色是纯洁的代表,“源·白”作为第一个舞段,试图给观众建立一种万物初开的本源性概念。“源·白”中的男女双人舞可以理解为是两个生命体的共同生长。

“断·赤”作为第二个舞段,采用了男子独舞的形式。与“源·白”形成鲜明的反差,体现出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男子气概。“断”是力量的彰显,是男子气概的高度凝结。“赤”是浓郁的红色,能够让人联想到血液的流淌,传递出类似王昌龄的《出塞》的意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诡·黑”是第三个舞段,采用五人舞的形式隐喻诡诈、阴暗的人性。人性较为复杂,感性中有理性,理性却无法完全控制感性。“诡·黑”表现的正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也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不光是“有意味的形式”,更是美的形式。“诡·黑”舞段从编排上来说运用了五人舞的形式,五个演员对人性的演绎,隐喻人类不敢面对的内心中凶猛、邪恶的一面。

“峰·青”是第四个舞段,采用了女子独自舞剑的形式。“峰”是高耸的山峰,“青”则是丹青之色,寓意做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无欲无求,便能够汇集百川而成为汪洋,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这个舞段的灵感来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出现的二十个“之”字,这二十个风格迥异的“之”字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在形态、笔意和气韵上均有所不同,寻求的是变化,从而使整幅作品灵动参差,不至于那么呆板。艺术是相通的,“峰·青”中舞者便是用身体体现这种变化。

“果·黄”是整个作品的最后一个舞段,采用了男女群舞的形式。黄色作为果实成熟的颜色,寓意着丰收和四季更替中的生命轮回与成长。黄色是成长,是收获,果子绿了又黄,被风吹落,但依然能扎根于土壤,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果·黄”舞段展现了生命更迭的瞬间,预示着新的生命和向往。

二、《五方正色》中的舞美设计

(一)“源 ·白”——白色花洒

“源·白”的灯光主色调为白色和蓝色,多采用白色圆形花洒图案。舞段开始时第一个造型的灯光如同水滴般慢慢滴落,由暗到明,双人舞的第一个舞姿造型缓缓进入观众视线,试图营造一种朦胧似仙境的氛围感。白色的光圈铺散在舞台上,如同演员内心激起的潮涌般细腻柔和的情感,纯洁的白色和星空中蓝色的点缀更显通透,演员犹如在星河中起舞。

(二)“断 ·赤”——红色血路

“断·赤”的灯光主色调为红色,多采用红色方形几何图案和红色的地面。几何图案有

棱角,更贴合情境,显得人物性格更加刚毅。舞台的第三道幕布附近布置了少许干冰,配合红色地面的光影变化来渲染氛围。舞段中间部 分选用了橙红色、血红色的侧光和环境光,以增加演员情绪的力量感,进一步烘托整个舞段的主旋律。舞段的结尾处,从上场口第三道幕布开始到下场口第一道幕布止,铺垫出一条血红色的“路”,寓意人们虽面对满途荆棘仍勇往直前。

(三)“诡 ·黑”——黑色面具

“诡·黑”的灯光主色调为暗紫色,试图营造阴森恐怖的氛围。五位舞者从地面上蠕动起身,各自展现不同的畸形体态。随着主旋律的木鱼声响起,五位舞者爬行至舞台中央,舞台的前区设定为紫色定点,舞台后区的橘红色环境光慢慢铺满整个舞台。舞台中间区域最亮,侧幕附近的灯光稍暗,用以突出演员。在舞美设计中,面具成为整个舞段的设计重点,创作者的意图很大一部分需要面具来体现,演员是显性的体现,而面具则是隐性的体现。中国的面具文化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祭祀活动等紧密联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舞段中使用了大量面具装饰舞台,演员和面具在空间中相互呼应,能更好地表现“诡·黑”舞段的意境和主旨。

(四)“峰 ·青”——蓝色云纹

“峰·青”的灯光主色调为蓝色,舞段前半段徒手舞蹈时以淡蓝色侧光配合上圆形云纹图案,营造出一种既凌厉又干净的质感,后半段以冰青色环境光为主,紫色光为辅,少量干冰铺于地面,冰青色灯光随着舞段的推进由弱变强。“峰·青”描绘出一幅青山苍翠、峰峦叠起的山水画,结尾处多组细小而柔和的光束映衬在舞台后方,像一泓清泉流淌在峰峦之间。该舞段以极为干净的蓝色灯光渲染舞台,不求变化,只求少而精的灯光渲染,以凸显演员的身体语言,以山的色彩和格局来隐喻人的品格。

(五)“果 ·黄”——黄色果实

“果·黄”的灯光主色调为黄色,舞段开头舞者横排队形登场,运用浅黄环境光加上绿色的侧光,表现果实生长的颜色变化。由于要体现果实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过程,因此开头的灯光中加入了绿色。当演员手中的果实慢慢传递时,灯光由金黄过渡为橘黄,逐渐加深,寓意果实在四季更迭中成长成熟。黄色是果实的色彩,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丰沃了果实,果实成熟落到大地上,在生生不息中,颜色也产生循环往复的变化。灯光颜色的变化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氛围,更代表生命的流转,它像时钟般记录着自然生命的生长成熟以及四季的变化。整个舞段以黄色为主基调,橘红为辅,蓝色予以铺垫,呈现出果实生长的轨迹。

三、《五方正色》的美学原理

(一)“源 ·白”——宁静致远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上来讲,“源·白”的男女双人舞反映出宁静致远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整个舞段娓娓道来,讲究宁静的审美意 蕴。古典舞的静实际是内心的动,要静中有动,以静制动。这种处理方式能让观众平和地看待作品,尝试在静观中收获个人的审美体验。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编 导如何引导观赏者去走进作品,从而产生共鸣。“源·白”在整个作品中偏重写意,笔者认为不能用叙事标准去解读它,它更像是一首 称颂生命的具有浓厚中国美学意蕴的抒情诗,娓娓道来,直抒胸臆。双人舞中,舞者之间的接触要极为细腻,要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静静地表达两个生命体的情感,缓缓流淌出两个个体的世界观,牵引着观众进入演员呈现的世界中。

(二)“断 ·赤”——立身中正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上来讲,“断·赤”的男子独舞追求“阴阳对立统一”“立身中正”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论是动态的流动连接(反穿手大掖步流动),抑或是静止的舞姿形态(老鹰展翅),都是互为对应、互动互补、顺逆相兼的。动作的处理以及流动中的美感不是固化的,而是立体的。在“断·赤”的编排上,运动轨迹自始至终都有把握虚实的力 量,在含蓄中求显露,在显露中求隐晦。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元素来提升身体的文化内涵,明确了身体表现出的阴阳观念,试图传达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阴阳之美。此外,中国传统美学讲究中和之美,尤其是道家哲学,讲究人的身体修炼,形正、气顺、神宁,既是修身,也是养身。“断·赤”运用太极元素,正是想把中正祥和的气质凸显出来,这也是中国人较为看重的。但是古典舞多为拧倾圆曲的动势,在“断·赤”舞段的编排中既要保有中正的气韵,又不能太过刻板,身体的角度、动势要随着拧倾圆曲的变化而变化,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知道中正并非姿势的中正,而是一种凝然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是意、气、心、 神相结合催生出的气韵,以此来达到圆融中正的态势。结尾处以王昌龄的《出塞》作为点缀,其实是想要将舞段的结尾诠释得更为潇洒,打破整个舞段的凝重感。在整体作品节奏的把控上,这个结尾的处理能令观众更加轻松地去看待整个舞段。

(三)“诡 ·黑”——荀子的性恶论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上来讲,“诡·黑”的男女五人舞反映出性恶论和“舞祀神”的中国传统思想。“诡·黑”中五个演员对性恶论的演绎隐喻人类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创作者试图让观众看清演员讥笑面具背后的真实面目。“诡·黑”舞段中运用了大量面具,舞台上方悬挂二十多个白色讥笑面具,与舞者的“六六”手势笑脸形成呼应,寓意摘下面具是 人,戴上面具是鬼。这五个戴着面具的“小鬼”,灵感来源于傩舞,原始人类用最虔诚的方式,利用人这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唱歌、跳舞,在歌舞中表达他们的崇拜和信仰,利用舞蹈来“通神”。不同于傩舞的是,“诡·黑”用的是较为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舞段中演员不佩戴面具,而是用“六六”手势和夸张表情替代面具,通过一系列的编排手段试图将观众带入一个邪恶、虚伪且压抑的环境,这是对中国传统祭祀舞蹈的现代化演绎。

(四)“峰 ·青”——气韵生动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上来讲,“峰·青”的女子独舞追求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峰·青”是对身体在阴阳关系调和中产生的身体特有的韵律的展现。创作者在舞段的前半段没有使用剑,更多的是靠身体去展现古典舞的气韵,身体的起承转合要像磨墨般稳健。每次气息的变化、力量的转换、节奏的强弱、重心的移动都要张弛有度,心意要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时刻注重气韵贯通,要有自由的舞动意识。尤其要注意的是,开头从后向前的纵向移动路线,步伐的走势和调度要与气息配合,切忌只管步伐,不管上身配合,那样会显得特别刻意。为了走而走,为了调度而调度,动势就会不够自由,略显死板,要时刻引导观众走,将他们带到舞者所营造的情境和氛围中去。书法讲究文思流畅,古典舞的身法也是一样,悠然自得,随物赋形。古典舞极其注重意、气、力三者的协调统一,气息作为贯穿始终的桥梁,巧妙地搭建起舞蹈的脉络。

(五)“果 ·黄”——天人合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上来讲,“果 ·黄”的男女群舞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质朴的动作设计和结构编排中传达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大道圆融观念。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和事都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热爱大自然,热爱每一个微小的生命,人类便能感知每一颗果实、每一株花草的生命语言,每时每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和弦交相辉映,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和谐共处。古典舞的肢体动作,必须实现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古人把人的精神看作是天,而身体则属于地,整个人即天地的一部分。所有的这些观念最后凝聚成一个整体性的宇宙观,舞者应当将身体视为一个整体,以达到身心和谐,天人合一。

四、结语

观念即颜色,五色既是自然界中的色彩, 也是人类观念的产物。《五方正色》中的五个舞段在舞蹈语汇上依托中国古典舞、中国传统 武术以及中国传统剑文化,在五色的变化中呈现中国传统美学原理。在编创古典舞剧目的时 候,一定要把握住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风格,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原理(如阴阳辩证、刚柔并济、气韵生动、立身中正、天人合一等), 将古典舞的核心理念融于自己的作品,坚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倪倩云,女,汉族,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