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理念提出了挑战,并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在文艺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对传统艺术形式、结构和意义的颠覆、重组和重新解释。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蕴含着深刻的美育精神,在审美实践中从整体性视角展开路径构建,将价值理念内化于身体语言的外显表达中,与此同时,聚焦个体在具身实践中的情境联想与代入思考,促进多样性与差异性发展。在内容设计上,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与艺术核心素养的共通性,挖掘生活元素,将生活与艺术联通,强化形象思维、培养审美趣味。
一、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通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对形式主义艺术的抵制持续发酵。艺术不再深藏于博物馆中,而是消弭了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生活与身体均可成为艺术品,并呈现为符号、道德、形式、观念等。杜尚的作品以其挑战传统
艺术观念和概念的冒犯性而闻名。他主张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理性与直觉的结合,而非单纯 的美学追求。他认为观众的阅读和解释是作品的一部分,他的作品经常需要观众的积极参与和解读。作品《泉》从表面上看不过是毫无修改的工业产品,它虽然来自生活,但在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某种观念之后,这就使它与厕所里的小便池产生了根本的区别。这也突出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以杜尚的《泉》为代表的一批作品颠覆了老一套的美术馆体制与艺术的商品化、市场化现状,使得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遭到空前的破坏,进而艺术与生活美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将艺术审美带进了生活。这种影响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用“没有表现也是一种表现”的态度击碎了艺术“真空性”的评价。
在后现代文艺思潮的推动下,舞蹈的“真空性”也逐渐被消解,打破了把舞蹈看作是意识真空的观念。使肢体舞动的力量(包括情感、想象、意志、意识等内在因素),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情绪,生活是舞蹈的起点也是舞蹈的终点。舞者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情感和经历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生活中的美好、悲伤、惊讶、欢乐等情感和经历都可能成为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因此,舞蹈可以被视为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它从生活中汲取能量、灵感和素材,也赋予生活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美感。同时,舞蹈也可以被视为回归生活的一种方式。舞蹈表达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理念,而这些情感和理念最终又反哺生活。观众通过舞蹈作品,可以体验到情感共鸣、心灵抚慰,甚至是对生活的启发和思考。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为观众带来启示、情感体验和内心的触动,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保罗·坎宁汉(PaulCunningham)是美国现代舞蹈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对舞蹈的革新和突破给后来的舞蹈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颠覆了传统舞蹈规则,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情境引入舞台,打破了舞蹈的常规框架,探索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保罗·坎宁汉的作品强调身体动作的自然性和流畅性,他将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情感和环境融入舞蹈,使得舞蹈更具有现实感,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他的创作风格挑战了人们以往对舞蹈形式和结构的传统认知,开拓了舞蹈的表现领域,为后来的舞蹈艺术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保罗·坎宁汉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舞蹈领域内,还深入其他艺术形式和 文化领域。他的创作激发了许多舞者和艺术家的灵感,促使他们跳出传统的舞台表演框架,到更广阔的公共场所进行表演,这种趋势被称为“后现代舞蹈热潮”。这种对传统界限的挑战和跨领域的表演方式,使得舞蹈艺术更加接地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无论人们是否喜欢保罗·坎宁汉的创作,他的作品确实是令人深思的。他通过自己的创新和突破,重新定义了舞蹈的可能性,激发人们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对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审美无意识”的养成
“审美无意识”涉及个人在审美活动中的非自觉性,以及集体无意识对审美的影响。这一概念在心理学和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审美无意识”的存在强调了美的感知和体验不一定总是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和分析。这种无意识的审美体验可能更加直观、自然,使美的感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下,对“审美无意识”的强调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艺术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个体主体性和审美经验的重视上。他们拒绝将真理和价值观视为固定不变的,认为它们是多元、相对和流动的。在这种观念下,审美体验成为一种个体化、多样化的过程,不 受固定的规范或价值观的束缚,从而更多地依赖于个体的无意识和直觉,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价值,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视为潜在的艺术表达。这种审美趋势使得审美对象不再局限于艺术品或精心设计的环境,而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调了“审美无意识”的重要性。在舞蹈审美实践中,无意识的审美习惯确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包括从表层学科知识向隐性审美思维的渗透。培养无意识的审美习惯需要结合技术训练、情感表达、文化理解以及合作创造等多个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和活动来渗透和培养主体的隐性审美思维。在技术训练与感知方面,舞蹈课程通常注重技术的培训,包括身体控制、动作技巧等。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主体可以逐渐建立起对于舞蹈动作的感知和理解。这种感 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包括对身体与空间、身体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感知,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审美感受。在情感表达与表演方面,舞蹈是一种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情绪。在舞蹈审美实践过程中,主体不仅需要学习技术,还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感。这种情感表达的训练可以渗透到学生的隐性审美思维中,培养他们对舞蹈中情感表达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在文化背景与理解方面,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往往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主体不仅可以学习舞蹈的技术,还可以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舞蹈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可以逐渐培养起对于舞蹈的文化敏感性和审美素养。在合作与创造方面,在舞蹈课程中,主体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创作舞蹈作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不仅可以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创意思路,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 世纪 60 年代,一些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的画廊和博物馆感到不满,他们反对传统艺术市场和商业化的趋势,寻求一种更自由、更与自然互动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当时兴起的概念艺术等运动的影响下,他们突破传统艺术的限制,寻找更为广阔、更具创新性的创作空间并使用自然材料,将作品直接置于地表,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设计与表演舞蹈作品主题与内容时,可以选择与自然环境、季节变化、动植物等相关的主题。通过动作、音乐、舞台布景等元素来表现自然之美丽、自然力量之强大、自然变化之多样,引导受教育者与观众丰富对自然的关注与体验;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艺术家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例如在户外进行创作,或者利用自然材料和场地进行实地排练,这样可以让舞者更加深入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力量,从而将这种体验融入舞蹈作品;在舞蹈审美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舞蹈了解和表现自然的美丽和魅力,如设计与自然相关的舞蹈动作、故事情节或即兴表演,引导主体感受自然的美妙和神奇。此外,可以将舞蹈审美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地理学等进行跨学科融合,将舞蹈与环境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与人类关 系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主体通过舞蹈来探索和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美好之处。舞蹈审美实践可以成为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形式,帮助主体更好地感知、理解和尊重自然,从而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四、增强审美能力
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对于美的认识涉及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认知和理解过程,这不仅仅是对美的简单感知,而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艺术家们倾向于拒绝衡量美的单一标准或权威的认同,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因此,在生活中丰富审美意味着学会接纳和欣赏不同文化、不同观点和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和丰富性。
艺术家们还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反思,他们 乐于对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进行思考,以及对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和效果给予批判性评价。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框架下,增强审美能力也意味着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偏好。这包括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审美差异,以及个体之间的个性化审美倾向。因此,增强审美能力需要培养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敏锐感知和理解能力。在当代舞蹈审美实践中,引导主体接触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舞蹈,提供丰富多样的舞蹈表演和观摩机会,使其亲身体验舞蹈作品,通过观察、倾 听和感受来培养对舞蹈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同时引导主体进行艺术批评和讨论,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和评价舞蹈作品的美学特点、表现技巧以及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从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还可以将舞蹈与其他学科融合,如音乐、视觉艺术、文学等,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强对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的理解。通过以上途径,当代舞蹈美育可以加强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全面理解,培养其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使其对舞蹈这门艺术有更深入的认知。
五、“一切从身体出发”的回归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 20 世纪是技术和媒介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生产催生了地球面貌、城市规模、世俗生活的巨大改变,现代文明走向了空前的物质与信息文明的高峰,人类的身体与意识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世界在身体上繁衍与泛滥。当尼采提出“一切从身体出发”时,对抗的是从柏拉图到 黑格尔的身心二元论,是长久以来对身体和欲望的贬抑。艺术家们将身体看作是感知、认知和表达的媒介,是理解世界、他人和自我的关键。
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常常涉及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包括长时间的表演、身体疼痛和不适等。通过她的作品,观众被引导去思考身体的能力和极限,以及身体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这种挑战身体边界的行为为艺术537c31d6e4e4de852e037de9d386cd7b界和观众带来了对身体、疼痛和耐力的重新审视。在主题上,她的作品常常涉及身体性与存在主义,通过身体表演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她还试图通过身体表演来探索身体与心灵之间的联系。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挑战了传统的身体与精神分离的观念,试图将身体与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加综合和完整的人类体验。后现代舞蹈也打破了传统舞蹈语言的束缚,身体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而是成为创作的核心,此外还注重身体的感受,
舞者们通过身体的舞动和体验,探索身体的内在世界和情感体验。这种对身体感受的强调不仅使舞蹈作品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也使其更贴近观众的心灵世界。
六、结语
舞蹈,这一灵动的艺术形式,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开放性与创新性。从对传统舞蹈审美观念的挑战开始,舞蹈艺术逐渐打破既定规则,消解审美等级,让舞蹈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束缚,为创作者和欣赏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身体的自我表达与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舞者以身体为核心,通过独特的动作和姿态直接传达内心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想,个体的个性与风格受到极大的尊重和鼓励,使舞蹈作品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下的舞蹈审美实践逻辑并非毫无边界。在追求创新和多元的同时,必须保持对舞蹈艺术本质的尊重和坚守,避免陷入过度虚无和混乱的境地。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后现代主义带来的种种变化,但也要在其中寻找平衡与秩序,让舞蹈艺术既能自由地翱翔于后现代的天空,又能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为舞蹈审美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促使我们不断重新审视和思考舞蹈艺术的意义与方向。舞蹈艺术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继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以其独特的善意、温暖触动人们的心灵,为人类的文化艺术宝库增添更加璀璨的瑰宝,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邢邰媛,女,汉族,山西长治人,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当代舞蹈艺术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