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杰出钢琴家演奏录音欣赏

2024-10-23 00:00邰祖瑞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6期

一、演奏录音的研究价值

人类的学习往往是从临摹开始,以钢琴学习为例,在初期模仿老师的演奏,就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待到高级阶段,只需巧妙地演化临摹的方法,就可深入学习钢琴演奏的核心知识。对比同时代不同钢琴家对同一首作品的诠释,可以挖掘出不同流派的演奏秘诀,随后取长补短、纳为己用,就可集百家之长,让个人演奏能力更上层楼;探索古往今来历代钢琴家对同一首作品的解读,就可以了解到相应的演奏技法和音乐审美的起源、演变等,让演奏者清晰掌握现代钢琴演奏中每一个音乐细节处理背后的缘由,加深对音乐演奏的理解,并为大胆创新提供可能性;而如果能明确辨别出杰出钢琴家在演奏中的每一个细节,那就相当于拥有了可以和伟人“隔空对话”的能力。这一切不可思议的奇珍异宝、秘籍诀窍,都埋藏在每一个优秀的演奏录音中,等待我们发掘。

二、背景介绍

(一)钢琴家简介

阿图罗·贝内德蒂·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Michelangeli,1920 年1 月 5 日—1995年 6 月12日,以下简称米凯兰杰利),意大利著名古典钢琴家,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作为一名钢琴家,米凯兰杰利当过医生,又在“二战”时期入伍意大利空军,但如此离奇的经历并没有影响他的音乐事业,当他重返舞台时,仍以极为高超的演奏水准技惊四座。他对音乐的处理非常严谨,且对自己的演出要求苛刻,因此公开演出不多,但每一次演出都受到广泛关注与赞赏,他的音乐诠释拥有极为犀利的精确性、夸张的掌控力和丰富的艺术性,在钢琴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二)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费德里科·蒙波(FedericoMompou,1893年 4 月16日—1987 年 6 月 30 日,以下简称蒙波),西班牙作曲家和钢琴家,以创作简约并富有诗意的钢琴作品著称,他的音乐风格宁静 而内敛,受法国印象派和西班牙民间音乐影响。

《歌与舞第六号》(Cancióny DanzaNo.6)创作于 1946 年,是蒙波系列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首曲子包含两部分,可分开演奏:“歌”(Canción)部分旋律优美而富有诗意,“舞”(Danza)部分节奏轻快,充满西班牙民间音乐的韵律感,展现了蒙波对简约风格与民族元素的独特融合。

三、录音欣赏

本文所研究的是米凯兰杰利在1957 年 3 月4日英国伦敦独奏会上演奏的《歌与舞第六号》的现场录音版本。全曲共 20 小节,通篇为 e 小调,旋律忧郁柔美,从宏观上可划分为三个乐段:乐段一1—8 小节引入主题,乐段二 9—16 小节重复主题并将音乐发展至高潮,乐段三17—20 小节以轻声的、如同耳语般的呢喃作为全曲的尾声。如果细致入微地观察,在大乐段中间还可以划分更多的小乐句以区分层次,作 曲家在高音谱表的旋律声部中,约每两小节之间,以八分休止符隔断了长句,形成了一个个短句,乐段一和乐段二各自可划分为四个小乐句,乐段三可划分为两个小乐句。

该作品原谱上的表情与力度记号较少,有较大的余地可以让钢琴家自主发挥。米凯兰杰利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预设”钢琴家的特点,即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提前设计好演奏方法,让音乐美得精致,且完全可以被掌控。下面本文将依据乐段和乐句的层次划分逐一分析。

(一)乐段一(1—8小节)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多数作品中,每一个完整的大乐句或者乐段,都应该有一个明确整段音乐氛围的力度或表情记号,以区别不同乐段的音乐形象,但作曲家蒙波在这里并没有给 出明确的指示。为了引入主旋律,确立音乐形象,并提前为乐段二的高潮进行铺垫,米凯兰杰利将开头的音量设为 mp(中弱),为之后演绎大幅度的音乐情绪变化让出了空间。同时为了迎合这种音量的朦胧色彩,米凯兰杰利在第一拍的第一个音上做了精心的设计。首先第一拍的中低声部是“mi-si-sol”三个柱式长音的和声伴奏,最高声部是“fa-mi-fa”引领的横向单音旋律,从原则上说,中低声部的柱式和弦“mi-si-sol”应当与最高声部的第一个音“fa”同时演奏,但他将“mi-si-sol”三个长音,通 过 rubato(自由速度)的方法,稍稍早于最高声部的第一个“fa”演奏,这微小的错落感营造出了一种旋律未起,伴奏声先做铺垫,音乐由远及近引入的效果。而在高声部,“fa-mi-fa”是一个三连音,正常演奏应当时值均匀,但米凯兰杰利将第一个“fa”做了适当的时值延长,并配合此处表示渐弱的箭头记号,给第一个音增添了内敛的重音效果,让旋律音得以在提前演奏的和声伴奏中脱颖而出,瞬间明确音乐主题形象。之后随着渐弱,下一组音从弱起,根据旋律的弧形走向短暂地渐快渐强,再恢复为和起始处一样的弱的音量,不经意间挑动了听者的神经。

八分休止符之后迎来了第二小乐句,与第一小乐句 mp(中弱)的音量不同,这里将音量提高到了 mf(中强),层次上提高了一截,同时旋律声部的音色也发生了变化,较第一小乐句稍显明亮,并且米凯兰杰利还有意识地突出了双音旋律的最高声部,让这种明亮易被察觉。而在第三小乐句他又立即做了区分,首先是旋律声部恢复了忧伤柔和的基调,仿佛之前短暂的明亮只是昙花一现,但更加巧妙的是,在第三小乐句第一拍第一个音弹响后,钢琴家立刻松开了延音踏板,将本该连奏的旋律声部第二个八分音符双音单独处理成了断奏,听起来诙谐俏皮,仿佛在忧郁的氛围中出现了一丝生动与希望,宛如神来之笔。

第三小乐句占据第一乐段的黄金比例部分,音乐基调也相应地被钢琴家处理成了 f(强),与前两小乐句进一步拉开音乐层次,同时高声部的双音旋律也处理成了双音同样响亮,而不是像前句中仅突出最高音,音量与情绪上也因此有了明显对比,突出了该句在第一段中小高潮的地位。

第四小乐句的第一个双音起音“la-do”相对较强,因为前一句末尾有一个渐弱记号,此处突出该双音可以让断句更明显,摆脱前一句末尾的音乐氛围。紧接着是一组如同在“旋转”的双音旋律,米凯兰杰利首先配合中低声部伴奏突出了左右手合奏这拍的音量,用以领衔“旋转”旋律,并且在“旋转”旋律中的双音“re-fa”上再次复现了取消延音踏板并改为断奏的弹法,由于这里同时还有渐慢的效果,所以在拖慢的速度中配合灵巧的断奏,不仅可表现出压抑氛围中的那份灵动,还能让这份灵动显得优雅有度。

(二)乐段二(9—16小节)

乐段二的第一小句,起始音量仍被设为mp(中弱),但此处旋律声部是一组五度关系的双音,所以即使是以相同的音量演奏,也自然会与全曲开头的单音旋律有所区别,米凯兰杰利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轻易实现乐段二与 乐段一的对比。第 9 小节完全再现了全曲第一句的旋律,但这次处理的音色更为柔弱,时值也适当进行了延长,创造出了比乐段一开头更梦幻缥缈的色彩。紧随其后的下一组音,钢琴家也没有像开头的同一句那样,明显地做渐强渐弱,而是相对平稳,不过在第10 小节第一拍上,把柱式和弦改为了分解和弦,在平稳中又微微激起一波涟漪,使其显得平和又不失遐想,与乐段一相比个性分明。米凯兰杰利如此处理,其实也是在为后面做铺垫,前文提到乐段二后半部分是全曲的最高潮,所以将乐段二前半段处理得越轻声、越平稳,高潮乐段激情调动的幅度就可以更剧烈、更夸张。

第 12 小节末尾的八分休止符之后高潮正式开始,米凯兰杰利又精心设计了梯形层次,第一个音“mi”的音量为 f(强),第二组音“si-mi”音量为 ff(很强),第13 小节双音旋律伴随着 sfz(突强)记号,把音量与情绪调动到最高潮,通过这大约一小节内短暂的、连续三次的音量跳进,快速将乐曲分层推至最高潮,可谓是扣人心弦,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听众对此处的期待。而在第13 小节的后半部分,高潮起落之后的旋律,米凯兰杰利同样将其分成三个层次,一层比一层更弱,让情绪逐渐归为平静。

第 14 小节八分休止符后的小分句,延续了之前已经归于平静的氛围,情绪与音量也被钢琴家设为了 pp(很弱),并且伴随着整句的渐弱记号,在弱声中持续变弱,如同英雄落幕,独自走向远方,消失在夜幕之中。

(三)乐段三(17—20小节)

乐段三的旋律仍与乐段一主旋律类似,维持着昏暗的小调色彩,并持续保持全曲最弱的轻声,如同伟人晚年的蓦然回首,在沉思中反省人生哲理,又在精神层面探寻灵魂的归处。在如此压抑、深沉又缥缈的意境中,米凯兰杰利却将第 16 小节高音谱表中的最后一个音由 “降 sol”改为“降 si”,让原本幽暗的小调旋律色彩短暂变为明亮的大调色彩,仿佛钢琴家并不想让这段听起来过于悲观,令了无生机的氛围中多了一线希望之光。

光芒过后,第19 小节再次出现了全曲多番呈现的小调色彩双音旋律,这一次,钢琴家将之处理得最为深沉,且时值也最为悠长,配合终止式,营造出了即将结束的凝重感。然而就在听众以为本曲会以悲剧收尾时,米凯兰杰利私自将最后一小节高音旋律下行的、如同叹气声的“fa-mi”,改为了上行的“fa-sol”,临近结尾突然给人以意想不到的转折,使情绪上扬,音乐色彩也随之变得明亮,如同侧面映照钢琴家曲折的一生,又仿佛在向听者叙述:无论人生几经波折,只要秉持积极的信念,总能拨得 云雾见彩虹。处理之妙,匠心独具,可谓全曲最后的点睛之笔。

[作者简介]邰祖瑞,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毕业于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古典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