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东北年代剧中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呈现

2024-10-23 00:00穆欣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6期

作为重要的中国故事的影视载体,年代剧以特殊的身份闯入人们的视野中,近几年来无论是在制作水平还是故事表达方面,年代剧的质量都得到了飞速提升,可谓佳片不断。其中,《人世间》《南来北往》《漫长的季节》等诸多年代剧都选择以东北作为地域背景、以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为时代背景,讲述东北人的奋斗故事。《乘风踏浪》也抓住了这股年代剧的热潮,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辽宁兴城的泳装制造业发展之路。该剧以“辽宁省泳装领头人”刘雪艳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彭锦西和罗虹夫妇在泳装行业白手起家,最后建立自己的企业并将兴城泳装做大做强的故事。该剧于 2024 年 3 月29 日在爱奇艺、芒果 TV、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等平台播出,最终收获1.869% 的收视率。《乘风踏浪》在播出后并未掀起很高的浪花,但它的题材却备受关注,徐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点评该剧“以小切口、小支点展现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给普通人生活、情感、观念等带来的激荡与改变”。本文将从作品的地域与时代特色,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时代特色的影视呈现

在影视剧中,时代特色的影视化呈现是全方位的,单一特征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时代特

色,往往要通过角色的服饰化妆、影视音乐以及演员对角色的塑造等方面来综合呈现,以实现对时代背景的真实还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的历史洪流中,东北地区原有的优势产业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东北的传统制造业逐渐衰落。从 20世纪 80 年代开始,东北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开始在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上进行探索,而兴城的泳装产业在政策的扶持和东北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有着巨大的时代烙印。

(一)服饰化妆设计

《乘风踏浪》在服饰化妆设计上是十分考究的,主要通过角色的服饰化妆设计反映时代变化。其中,以剧中女性角色罗虹、彭锦绣和孙淑芬在服饰化妆上的变化最为直观。在市场 经济试运行阶段,农村消息闭塞,女性多穿着纯色、小图案为主的衬衫和裤装,头发为自然状态的直发,年轻女性则以双马尾或麻花辫作为修饰脸部的主要发型。到市场经济初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鬈发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发型和潮流代表,譬如前期彭锦西一家在收获第一桶金时,年轻的妹妹彭锦绣就率先烫了鬈发。服饰方面裙装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但此时 风格单一,颜色单调,多以浅色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市场经济向好发展,人们的收入 逐渐增多,女性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色彩明亮,服饰越来越注重细节,发型也更加多样化,最显著的特点是配饰的增加。比如彭锦绣偏爱 造型夸张且色彩鲜艳的耳饰,罗虹与孙淑芬开始梳蓬松的鬈发造型,常身着色彩艳丽、剪裁立体的西式套裙,搭配珍珠首饰。20 世纪 90年代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剧中女性角色开始使用彩妆和能够彰显自身个性的服饰,搭配合适的妆容。服装化妆设计与剧中角色性格也十分贴合,比如剧中彭锦绣和大嫂的性格泼辣、直率,因此她们的服饰和妆容都比较夸张,眼影多以蓝色和紫色为主,口红为大红色,而罗虹的性格沉稳,因此服装和妆容都呈现出端庄优雅之感。《乘风踏浪》在服饰化妆设计上的精湛技艺和用心考究,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剧里的服饰化妆设计符合时代,也使得整部剧的时间线十分清晰,其变化也使观众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二)影视音乐设计

《乘风踏浪》巧妙地融入了许多 20 世纪80 年代的经典流行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曲调欢快,更蕴含着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例如剧中使用了《金梭和银梭》作为重要插曲,这首歌曲最初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84 年出品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插曲,歌曲与电影的核心主题在于劝导人们不懈奋斗。《乘风踏浪》展现了当时人们为生活努 力创业的故事,所以这首歌契合其所要展现的时代精神。在《乘风踏浪》中,当彭锦西租用的小型厂房里的工人们踩动缝纫机制作泳装,以及他的家人在家中积极参与制作之时,这首插曲恰到好处地响起,展现了一家人努力地向着同一个目标奋斗——打造兴城泳装品牌,仿佛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代。《乘风踏浪》通过对音乐的设计,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生活态度,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影视作品,更是一次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情回忆。

(三)角色塑造

《乘风踏浪》聚焦小人物的乐观与奋斗。主角彭锦西是一个典型的底层小人物,他出身于穷苦的农村家庭,考上大学却因偷卖豆腐皮成为当时的“投机倒把分子”,还被人陷害入狱,因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尽管彭锦西一路磕磕绊绊,但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支撑着他一路向前。另外,主角的名字“锦西”,是兴城以前的城市名,剧中的彭锦西,正是当时兴城泳装创业人精神品质的缩影,寓意着剧中角色拥有过来人创业时的乐观豁达和敢于奋斗的精神。另外,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十分出彩,她们没有过度依附男性角色,而是拥有自己的想法和奋斗目标,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对女性力量的肯定。比如剧中的大嫂孙淑芬,虽然她时常被自己的丈夫、小姑子调侃,但面 对丈夫对她泳装事业的否定时,她依旧坚定地选择继续下去。主角的妹妹彭锦绣这一角色的塑造则更加立体,其在家能够听取母亲和二哥彭锦西的建议,在外面则是一个勇敢果断的女人,既勇于反抗辱骂自己的长者,也能放低姿态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展现了女性既刚强又柔的特征。女主角罗虹则体现了女性的智慧,面 对成千上万的订单时,她能够以更为宽阔的眼界去帮助彭锦西的泳装生意,从而让生意更加兴盛。剧中的女性角色能够活出自我,突破世俗的束缚,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二、地域特色的影视化呈现

地域特色包括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特性。展现地域的自然景观是呈现地域特色最为直接的方式。人们在不断地进化、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某一地域独有特征的精神面貌,从而构建了该地域的文化特性,即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主要包括历史遗迹、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思维特点、行事风格等物质与精神财富等。[1] 以年代剧为例,鲁派年代剧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引导;京派年代剧受到浓厚的历史背景的影响,其创作具有北京地域文化风情、独特的京味式语言以及时代背景下北京人生活和心理变化历程的特征。[2]彰显东北地域特色的年代剧也在主流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乘风踏浪》就具有显著的东北地域特色。接下来本文将从东北地区的农村布局、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化场景以及语言风格论述《乘风踏浪》地域特色的影视化呈现。

(一)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乘风踏浪》以较为封闭的农村乡土生活格局作为主要的场景,塑造了一群可爱、乐观、积极向上的东北地区的泳装创业人形象。该剧以辽宁兴城的农村为原型,呈现了真实的农村场景。20 世纪末,农村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村民改善生活的意识不强,东北平原辽阔,但土地利用率低,民居多以低矮的砖房围成的小院为主,不同的院子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地挨在一起,形成了聚集群,民居之间只用较窄的道路或者胡同隔开,距离相对较近,促使人们的交流更加密切。所以剧中彭锦绣和罗现这一对“欢喜冤家”能够走到一起,相邻的居所就是他们爱情的催化剂。此外,村民们跳脱出血缘关系,利用地缘关系产生了如亲情一般的纽带,因此也有了“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说法。[3]所以在电视剧里,彭锦西能够舍弃自己的部分利益,将做泳装的经验和资源无偿奉献给大家,从而造福整个兴城。生活在同村的人群构成一个团体,他们以村落作为一个集体,除了“小家”,人们经常接触,形成一个“大家”。剧里彭锦西和贾为民恶意竞争时,贾为民经常召集村民开集体会议讨论对策,反映出村民对村集体的绝对信赖。

(二)海滨城市的地理优势

电视剧是对产业发展的记录,通过有趣的情节编排展现了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不易和人民在创业上的激情。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刻板印象让他们在提及东北时只会想到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事实上,辽宁兴城是一个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每到夏天,这里有许多游客来海边洗海澡、晒太阳,这为兴城泳装产业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兴城就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地域特色,成功地为电视剧的情节提供了素材。在电视剧中,热爱游泳的兴城人民下海起初是不穿泳衣的,彼时泳装的概念并未引入兴城,穿日常服装游泳又极其不舒适,因此,裸体游泳这类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在当时很常见。通过一个偶然的发现,制作泳装的想法便在彭锦西的内心深处萌芽。地理环境是彭锦西发现商机的契机,也是日后推动兴城泳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乘风踏浪》中提到了泳装出口的情节,在现实中,兴城泳装以国外市场为主,有的企业在海外并购 7 家泳装研发企业,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 21 个国家规划建设 33 个海外仓。[4]这样庞大的海外产业体系,与兴城所在的葫芦岛市的独特区位优势密不可分。作为辽宁省的重要港口,葫芦岛市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不大,但基本满足兴城泳装出口贸易,同时泳装产业的发展也为葫芦岛市港口运输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二者相辅相成。此外,葫芦岛市拥有丰富的化工原料,是聚酯酰胺等泳装布料的原料产地。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正是兴城的泳装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电视剧对兴城面貌的真实呈现,打破了观众对东北地区的刻板印象。

(三)幽默风趣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属于中国七大方言区中的官话方言,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1]剧中经常出现“老妹儿”“捯饬”“啥玩意儿”等具有东北特色的语言词汇,同时还有许多东北独一无二的语言。比如,“轧亲戚”指双方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扬么二正”形容一些人的表现不正经,“艮”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拖沓,这些独特的方言让电视剧的东北味十分正宗。另外,该剧多数演员为东北人,全剧唯一的江苏演员杨子姗,在剧中也能够讲一口流利的东北方言。与同样属于东北年代剧的《南来北往》相比,从台词的本土化上讲《南来北往》就没有那么舒服和真实,原因是《南来北往》中大多数演员的东北方言并不标准。另外,《乘风踏浪》幽默与直率的台词风格,少不了东北方言的支撑,剧中角色利用语言将幽默内化于剧情之中,弱化了表演痕迹。《繁花》作为一部典型的上海话影视剧,在市场上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繁花》主要讲述的是上海创业者的故事,台词中的上海话动听婉转,将剧中各类人物的柔情与细腻的故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乘风踏浪》与《南来北往》《繁花》的对比可以发现,有地域特色的台词能够提升影视作品的吸引力,塑造其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因此笔者认为,在制作年代剧的过程中,创作者既要注重场景、服饰化妆等方面的设计,也 要贴近地域特色,打造影视作品的独特语言风 格。《乘风踏浪》中演员幽默的东北方言,对东北地区朴实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让整部剧更加贴近东北现实情况,因此让观众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

三、结语

《乘风踏浪》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背景和东北地域特点进行精准的影视化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崭新的东北年代剧观看体验。该剧在影视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不仅故事振奋人心,其打造的影视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葫芦岛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 《乘风踏浪》在艺术创作上虽然有缺点,例如演员的某些造型被观众诟病,但是这部剧整体创作水准获得 了观众认可,能够唤起观众对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东北地区发展史的共同回忆。《乘风踏浪》非常注重影视细节,在对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还原上颇为用心,全方位呈现了兴城 泳装产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对年代剧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年代剧不仅要选择优秀的演员,还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紧密贴合时代和地域特色,这样才能呈现出 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影视作品。

[作者简介]穆欣,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辽宁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

[1]出自李麟主编《中国文化常识丛书·地理文化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2]出自刘孟娟《京派年代剧的地域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21 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出自吴肖肖《刘家成电视剧胡同人物群像研究(2011—2019)》, 辽宁大学 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

[4] 出自徐长杰《从〈乘风踏浪〉看兴城泳装—— 一部电视剧背后的产业故事》,《纺织服装周刊》2024 年第16 期。

[1]出自盛丽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