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蒂姆·波顿根据同名小说创作的电影,延续了蒂姆·波顿一贯的风格,哥特元素和黑色幽默之下始终包裹着 童真与温暖。《旺卡》作为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前传,导演保罗·金在蒂姆·波顿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全新创作。影片出现了明显的类型化特征,通过歌舞元素的嵌入和人物形象的改写,男主人公旺卡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面貌。影片试图用明星演员与超现实元素构建出一个不同于蒂姆·波顿的奇幻世界,既表露出奇幻世界的黑暗面,给承载梦幻和幸福的乌托邦增加了现实世界的观察与表达,也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一 IP(知识产权) 提供了一种风格化的创作视角。
一、歌舞元素的嵌入
“奇幻”(fantasy)一词指“奇异的幻想 世界(‘架空’)、非人的智慧生命、无现实对应物的特殊文明等”。奇幻电影能够提供一个满足人类童真与幻想的世界,脱离现实的烦恼
30文学艺术周刊
与忧愁,也有着较为固定的叙事模式和人物设计,情节一般是主角在冒险中打败坏人获得胜利。《旺卡》作为一部奇幻电影,导演保罗·金试图运用歌舞元素来打造一个不同于前作的奇幻世界。如果说蒂姆·波顿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绘制了梦幻、盛大、让人惊叹的巧克力乐园,保罗·金则另辟蹊径,将开巧克力工厂前制作巧克力的旺卡作为叙事重点。旺卡的帽子戏法和巧克力的超现实功效与歌舞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影片中的歌舞片段虽然没有强烈的舞台化、戏剧化效果,但提供了一种情绪化氛围。旺卡在船上的高歌,不仅展示了穿行于大海之上的开阔与勇敢,也通过这种开篇即歌舞的形式将观众迅速拉入旺卡的故事,期待着他的冒险之旅。冒险旅途的第一天,旺卡带 着十二枚银币和自己的满腔理想进入城市,但很快便意外花光了积蓄,他在美食长廊中手舞足蹈却被告知“禁止异想天开”,夜幕降临时无家可归。导演通过歌舞元素的嵌入,丰富了旺卡的人物形象,又将时间进行了压缩,旺卡初入城市的所见所闻都被放置在同一故事段落中,展现了旺卡少年般天真善良的性格,也为他的巧克力事业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做了铺垫。
保罗·金有意将旺卡对巧克力的展示与推销设计成舞台式的表演,众人目光聚集于此,旺卡的表演实际上是一场自我展示,其个人风格和特质伴随着歌舞表演与创作巧克力的梦幻效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除了旺卡的个人秀,影片中的表演还集中在成员们的集体表演上。女工小面条作为旺卡的帮手,相比其他成员有着更多的刻画。动物园中的对唱,既是二人友谊更加深刻的见证,也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自信与期盼。旺卡许诺自己会让小面条脱离 旅店的洗衣房,小面条虽然始终认为自己的处境不乐观,却依旧短暂地抛却烦恼,愿意与旺卡一同冒险。最后二人一同跑出动物园,借着氢气球飘向空中,又落在屋顶上翩翩起舞。旺卡的歌声中有鼓励,而小面条的歌声中有忧伤,也有开心与期盼。
除了营造氛围和刻画人物形象,歌舞表演同样拥有展示环境和交代故事背景的功能,甚至能够和叙事段落紧密结合,增添趣味性。旅店打工者的表演展示了洗衣房艰苦的工作环境。商人的表演呈现了人的无限欲望,官员的拒绝实际上是因为筹码不断攀升,巧克力黑帮通过不断加码来行贿以达到垄断的最终目的。橘色小人滑稽而又可爱的表演则解释了他与旺卡恩怨的由来。旺卡与成员们在大街上寻找顾客、推销巧克力时,歌舞表演迅速将人们对巧克力的热情与成员们“游击战”式的销售策略以一种灵动欢乐的方式展示出来。导演保罗 ·金将歌舞元素完美地嵌入叙事片段中,使得旺卡的巧克力奇妙之旅更具欢乐与幽默的特质,为 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
二、人物形象的改写
虽然依托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一经典作品,但《旺卡》几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仅保留旺卡这个角色,其形象和性格特征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不仅是饰演者风格的问题,还由于保罗·金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动机的改动。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蒂姆·波顿选择了与自己合作多次的演员约翰尼·德普来饰演旺卡,观众看到的是圆滑世故、亦正亦邪的工厂主人;而保罗·金则选用了提莫西·查拉梅,正如他的中文昵称“甜茶”,观众看到的是与前作截然不同的天真良善、敢于拼搏的旺卡。演员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最佳体现,约翰尼·德普所饰演的爱德华(《剪刀手爱德华》,1990)、旺卡(《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5)等角色都具有内外反差的性格。旺卡有棱角、有个性,但内心仍有童真;爱德华独自生活在城堡中,却向往小镇的繁华与热闹。而《旺卡》中的旺卡,则与导演保罗·金的作品《帕丁顿熊》系列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风格。帕丁顿被诬蔑偷书而入狱,却始终相信布朗一家会来拯救自己,在监狱中也从未放弃,坚信 自己会洗清罪名。提莫西·查拉梅饰演的旺卡同样如此,即便被黑心老板算计、被黑帮分子威胁、巧克力店被关停,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而是想办法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实现自己事业的过程中,他始终带着真诚而又甜美的笑容,让人相信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能积极乐观地走下去。当人们吃下千奇百怪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巧克力时,伴随着的正是提莫西·查拉梅版旺卡的真挚笑容与巧克力的奇幻效果,观众 仿佛也体会到这梦幻般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导演的个人风格和演员选择使得同一个角色最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旺卡》对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动机有着不小的改动。旺卡不像前作中那么圆滑与冷漠,显得更加天真而不世故。作为初入城市、不懂规则的闯入者,无论是奇怪的罚款还是穷人的乞求,旺卡都选择了交出自己的银币,他也因此陷入了窘迫,不得不在长椅上过夜,随即便毫无防备地被骗到洗衣店,并签下了不合理的合同。很显然,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远非后来那个掌控着巧克力商业帝国、让人捉摸不透的男人。影片中的旺卡充满干劲,即便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他始终没有气馁。冒险之旅并不是源自他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为了带领洗衣房那些被压榨的朋友们一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旺卡初见小面条便给了她巧克力,而小面条为旺卡提供了如何避开追查售卖巧克力的灵感,并教他识字;会计爷爷为旺卡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店铺;大家分别在街头寻找顾客售卖巧克力。旺卡等人一同为巧克力事业而奋斗,以期摆脱被奴役的现状,而反派们则对他们进行了围追堵截。这一切的导火索实际上都是因为巧克力。当地的巧克力市场被黑帮所垄断,市面上出售的都是兑水的巧克力。神父与僧人们都因巧克力而成为 黑帮同伙,警长也在黑帮的贿赂下抓捕旺卡等人。正是这种垄断使得旺卡的事业难以为继。旺卡和旺卡的巧克力的存在恰恰揭露了巧克力的真相,只要旺卡存在,暴露的风险就存在,因此巧克力黑帮不得不瓦解旺卡的团队,试图扼杀一切苗头。最后黑帮分子被绳之以法,巧克力恢复其原本意义,世界重归爱与美好,而这才是旺卡事业的真正开始。在保罗·金的塑造下,旺卡不是孤单奋斗的个体,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不断成长,并始y8zkMZCYflSfu/SNyJNA9rdJ+PSXPiscJN01899BeOA=终用真诚面对这个世界。
三、乌托邦的现实表达
尽管奇幻电影不以现实世界与确凿历史为 叙事基础,但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移位性观察与表达。奇幻电影始终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保罗·金在《帕丁顿熊》系列中,安排了布朗一家的出现,使得踏入陌生城市的帕丁顿得到了帮助,但仍然刻画了它的不安与遇到的困难。但这种处境和无所适从被夸张化的手法轻轻带过,观众也不必思考帕丁顿作为熊的破坏性。而《旺卡》则将这种困难扩大化,旺卡的巧克力事业遭受的阻 力来源于资本垄断,其中更是夹杂着黑帮的产业链与贿赂问题。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一般奇幻电影所设置的难度范围,旺卡的性格与行为方式显然也不足以支撑他去扳倒黑暗力量。这使得观众对童话世界产生了怀疑,橘色小人与同伴们的救助虽然解决了最大难题,但始终不太令人满意。最后反派得到了惩罚,旺卡的事业再无人阻止,但这种看似完美的结局并未真正抚慰观众的心灵。无论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还是《帕丁顿熊》系列,反派角色最终的结局都难逃戏谑。被邀请来参观工厂的孩子们因贪婪而被捉弄;热爱表演,渴望得到名利的菲尼克斯在监狱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正是这种戏谑大大消减了观众对反派及其行径的厌恶,从而相信童话依旧是美好的。而在《旺卡》中,反派的恶是真实的,黑心店主直到被绳之以法才后悔,观众难以对这样的反派角色产生好感,童话所带来的愉悦与美好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某种意义上,现实表达的锋利会对承载美好的奇幻世界产生影响,如何包容与改变被异化的个体,维护乌托邦才是关键所在。
在《旺卡》中,巧克力的重要性不断被抬高。影片中黑帮对巧克力的迷恋,突出了巧克力的重要地位,却产生了一种陌生化效果。巧克力的味道与包装不尽相同,即便是喜欢,每个人也应有自己的理由与故事,但观众看到的仅仅是人们对巧克力的热衷。影片忽视了对个体感受的细节刻画,观众被迫从童话世界中抽离出来,反思巧克力的至高无上是否合理。巧克力被神化的同时,角色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削弱了,比如影片中并未描绘旺卡如何达成开设工厂的最终目标。相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邀请中奖者参观工厂,通过设置难题和暗中观察选出继承者的工厂主人,《旺卡》中的旺 卡对自己的巧克力事业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开店还是开办巧克力工厂,怎样才算达到目标?旺卡的回答仅仅是制作出儿时的巧克力,到时也许能够见到母亲。与旺卡一同奋斗的成员们则都是饱受旅店老板娘奴役的人,旺卡的出现让他们有了被解救的希望,因此组成了团队,共同从事巧克力事业,但实际上这些角色行动 的动机并不充分。小面条自小被父母抛弃,被黑心老板娘收留,饱受虐待与奴役,旅店的其他人也几乎是落魄时被欺骗签下了卖身契。旅店老板并非强权,一纸合同并没有如此大的威力以至于被压榨者无法逃离。窗外的护栏和门外的狗使他们束手无策,而众人所拥有的善良 与真诚也无法让他们做出违法行为。导演保罗·金选择放大角色善良纯粹的特性,以善良美好、团结互助抵抗反派势力。当旺卡的巧克力事业被迫停止时,朋友们伸出援手,加入旺卡的事业中。当巧克力黑帮逼迫旺卡时,他选择自己离开,成全朋友们的自由。小面条被留在洗衣房继续工作,旺卡第一时间回来救她。故事结尾,旺卡邀请被族人驱逐的橘色小人为 自己工作,既是道歉,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但《旺卡》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打破了美好的乌托邦,因其揭露了反派的恶,并未进一步维护观众对童话的幻想;巧克力代表着甜蜜与美好,却被过度神化,更成为反派牟利的工具。
事实上,作为奇幻电影,影片中构建的美好与幸福的世界,正是故事得以展开的前提,人们崇尚的是真善美,坏人注定要得到惩罚。如果说反派们的所作所为违反了这个世界的秩序,危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那么旺卡与朋友们无疑是在维护这个世界的秩序。旺卡与朋友们选择售卖巧克力还清债务,而不是直接一走了之;旅店黑心老板娘的行为虽然令人不齿,但合同的存在使其行为具有合法性,最后也是因为下毒而被抓捕;旺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采走可可豆,最后通过协商以巧克力的方式来还清欠下的债;巧克力黑帮通过垄断使得市面上流通的是兑水巧克力,将众人蒙在鼓里,教堂成为巧克力黑帮的聚集地,最后水落石出,迎来审判,囤积起来的巧克力原浆也从喷泉中排放出来,被市民们共同享用。导演对现实的观察和表达虽然犀利,但他并不想摧毁乌托邦,因此最终赢家仍然是善良纯粹的好人,贪婪的坏人被打败,众人期盼的新世界已然到来。
《旺卡》作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续作,通过歌舞元素的嵌入和人物形象的改写,呈现了一个天真善良、敢于冒险的旺卡形象。作为一部奇幻电影,幸福与美好是关键。蒂姆·波顿的暗黑元素之所以行之有效,并不仅仅因为这是献给成人的童话,更在于冷漠与讽刺的背后仍然是童心未泯和温暖人性。《旺卡》则呈现了巧克力黑帮势力之下的主角团的勇敢与努力,打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奇幻世界,也 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一经典 IP 提供了一个新的风格化续写。
[作者简介]刘慧羚,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