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青年教师作为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激活其育人使命,提升其育人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三全育人”视域下,青年教师育人能力提升面临着育人角色认同感不高、专业能力有欠缺、育人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此,要强化青年教师育人工作使命感、提升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完善育人工作机制,有效激活育人合力,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际价值。
关键词: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三全育人”;人才培养
教师育人能力,强调将育人职能融入教学、科研、实践各个环节,多方面、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也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与学生年龄相近,具有相似的成长时代背景,相同的话语体系,在落实“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刻认识“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性,考究其存在的现实困境,探析其提升策略,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必须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而立德树人强调回归育人本质,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照“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等要求不断提升能力、淬炼品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明确规定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快培育并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青年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引导者,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源头活水”。但是青年教师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正处于趋向成熟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值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关键时期,思想以及心理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多变性日渐增强。因此,青年教师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和反思育人行为,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及时诊断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强化思想引领,精准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高校青年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青年教师能够发挥其育人角色功能,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然而就具体育人实践而言,在育人角色认同、专业能力、育人动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育人角色认同感不高
当前,“三全育人”理念已经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其核心点是各育人主体协同配合,相互支持,形成育人合力,进而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然而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影响,青年教师的育人角色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青年教师对自身作为育人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清晰。部分青年教师错误地将育人内容从教学实践中分离出来[2],只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完成科研工作,而育人工作应该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师负责,因此教学内容中缺乏思政元素和价值,淡化了课堂的育人功能,以致出现教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偏离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
二是部分青年教师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理解不深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唤醒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知识轻感情,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还不够清晰,缺乏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把握,在引领学生价值观方面有欠缺,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专业能力有欠缺
教师专业能力是育人实践的必备要素,通常包括传统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等,而提升专业能力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教师专业能力在育人作用上仍有欠缺。
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大多青年教师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虽然他们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缺乏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易出现教学内容片面化、教学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教学资源欠缺和教学评价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聚焦于科研产出数量和科研成果质量,对提升教学能力不够积极主动。
二是部分青年教师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教育领域数字技术应用逐步深入,教育供给模式、育人模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范式、组织架构等教育生态发生了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这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也给教师职业带来新的挑战。青年教师对数字化接受度高,学习能力强,但仍有部分青年教师对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认知不科学,数字素养不高,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考虑不全面,出现技术依赖的现象,忽视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进而引发师生交互走向工具化和形式化,弱化了数字育人效力。[4]
(三)育人驱动力不足
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是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各育人主体需要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各育人主体的系统育人,但当前“三全育人”外部驱动力仍存在不足的情况,外部支持保障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一是各类育人主体缺乏常态化联动机制。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培养工作中角色任务分工既有侧重又相互交叉,但由于缺乏各主体间相互协调交流的育人机制,尤其对青年教师而言,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不熟悉,对如何开展工作没有头绪,这导致青年教师不会主动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使得信息不对称、不全面,最终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是对青年教师育人的外在约束力不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存在育人主体权责不清晰、制度保障不健全、缺乏约束力等问题,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育人工作难以量化,相关管理未形成闭环,缺乏监督规范,致使育人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部分青年教师育人工作开展无章可循,使得青年教师育人工作成为一项可有可无,可做不可做的“软任务”。
三是现有评价机制造成育人内驱力不足。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受外部评价机制的影响最大。然而当前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均以数据量化指标为衡量手段,因此青年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完成教学学时要求、科研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工作,逐渐偏离了育人理念。此外,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评价结果缺乏时效性,运用不恰当等都会导致评价体系逐渐形式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功利化的管理工具,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三、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策略
青年教师育人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破解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一)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增强青年教师育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青年教师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且核心的素养,因此,高校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青年教师政治素养,强化对职业的认同感,不断激发青年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觉性、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首先,高校要抓好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是青年教师加强先进理论武装的重要载体。高校应以先进理论武装广大青年教师头脑,不断增进青年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引导青年教师做到政治觉悟更强、情怀更深、思维更新、视野更广、自律更严和人格更正,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伟力,最大限度提升教师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育人工作能力。
其次,高校要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青年教师荣誉体系,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优秀教师选拔活动,如优秀班导师、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做好宣传,用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爱岗敬业感人事迹、引领学生追求真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讲出优秀教师群体最质朴又动情的故事,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持续激发青年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鼓励青年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再次,青年教师自身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投身立德树人工程,践行育人使命,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路径依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时更新育人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自觉成为志存高远、信念坚定、踔厉奋发的时代新人。
(二)聚焦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助力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是一个连续性、个性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衡量青年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唤醒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质量。
一是定位教师需求,整合设计适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项目。高校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工作坊、教学能力提升项目等教学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并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技能,从而能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育人实效;通过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岗位、观摩课堂教学、参加教学研讨和教学基本功大赛,接受校内外专家课堂督导等,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并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反思、改进和总结,突破个人教学思维局限,构建个人教学思维模式,提升教学能力,更好服务育人体系。
二是强化数字能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导向,以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为标准引领,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当前的教育教学变革。高校一方面要强化青年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意识,引导青年教师将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实现教学主体与技术的双向协同,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青年教师培训学习,构建知识图谱与数据库,打造线上线下衔接的培训模式,推送有针对性的优质培训资源,探索菜单式开放的选学机制,唤起教师主动学习的意愿,依托数字化培训体系强化青年教师数字化转型意识,让教师在学习中改变教学结构和模式,不断提高数字胜任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是强化资源供给和平台建设。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建立教师发展资源库,建设融合数字素养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及时更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且能够反映最新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建立教师发展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教师成长数字化档案,及时诊断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采集教师培训各个环节数据,实现对青年教师群体的精准画像,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三)完善机制,有效激发育人创新活力
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是“三全育人”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全面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能够强化育人主体育人的责任意识,破除阻碍育人要素流通的壁垒,形成常态化内外驱动力,激发育人活力,提升育人效能。
一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凝聚育人合力。进一步完善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形成各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压实各单位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工作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力,破解育人职责划分问题,统筹协调校内育人资源共享,扩大协同育人渠道和途径,积极打造育人共同体,提升各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二是明确师德底线,强化师德规范约束力。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结构化、程序化的具象表达,在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严格师德考核,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充分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其次,要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科研项目申报的必要条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此外,要强化师德监督,预防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引导教师将师德素养从外在强制性转变为内在自觉性,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突出发展性评价,创新工作机制,规范教师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建构以师德师风、教师培训、科研业绩、教学质量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评价应该回归教职职责,评价体系建构应该以教师职责为依据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改变教师评价的偏离现状,回归青年教师育人角色本身,提升青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四、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事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全员育人中重要的参与者,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育人的重要引导者,是教学、实践、科研等多维度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贡献者。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深刻认识青年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是发挥其育人主观能动性的逻辑起点,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宇,张鑫凝.课程思政视域下坚定青年教师政治信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60-62.
[2]王智超,尹昊.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困境根源、认识澄清与实践进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2(2):75-82.
[3]温海霞.“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6):87-93.
[4]王倩雯,郑富兴.“惯习—场域”视角下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J].湖北社会科学,2024(3):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