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管理育人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4-10-23 00:00方萍
文教资料 2024年9期

摘 要:管理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SWOT分析,高校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对育人工作高度重视,具有丰富的管理育人资源的优势,但存在管理人员人岗相适度不足,管理理念、育人模式不够先进,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创新等劣势,面临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在国家强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下,本文提出四种应对策略,探索管理育人质量提升路径,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管理育人;SWOT分析

管理育人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培养人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既担负着重大的育人使命与责任,也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厘清当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管理育人路径,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推动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SWOT 分析是战略决策规划中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其指导思想是在全面把握组织内部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制订符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战略,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其中S指优势(Strengths),W指劣势(Weaknesses),O指机会(Opportunities),T指威胁(Threats)。因此,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管理育人质量提升对策。

一、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SWOT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我国施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使高校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确保高校治理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推进“三全育人”,完善“十大育人”体系。

2. 高校具有丰富的管理育人资源

高校管理育人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课程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等。这些资源为管理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管理育人队伍包括党务、学工、教务、图书馆、后勤服务等行政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等,这些工作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他们通过日常管理运作实现“在行政管理中育人”“在教学管理中育人”“在生活管理中育人”的目标;而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能规范师生的行为、培养其意志并提升育人质量。与此同时,高校还具有其他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基础。

(二)劣势(W)分析

当前部分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还有一些薄弱之处。首先,部分高校对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在选聘、培训考核、提拔晋升等环节对领导力的发展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管理人员人岗相适度不足,管理队伍建设的契合性有待加强。[1]例如,部分高校选拔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管理的副书记没有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缺乏基本了解,指导学生工作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就大打折扣。其次,部分高校管理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还不够先进。管理育人方式较为单一,偏向于经验管理和习惯模式,忽视育人工作的主体性等,造成了育人功能淡化、师生关系疏离、管理困境加剧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再次,部分高校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缺乏以管理育人为核心的制度创新。管理育人机制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难以调动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

(三)机会(O)分析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人才需求的趋势已经从以知识为重转向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重,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高校管理理念应回归“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对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管理方式不断重塑[2],通过理念、制度、能力、方法等的革故鼎新,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3],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向智慧校园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管理精准化、个性化和决策科学化,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基础保障。教育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注热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4]

(四)威胁(T)分析

高校管理育人的外部威胁主要体现在社会变革、信息技术升级与价值观冲突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我国社会发展日趋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化阶层利益不断分化等特征[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了从传统到现代变迁的现代性遭遇,包括传统价值观的消解与断裂,多元化社会化思潮的挑战与挤压、信任危机的滋生与扩散、价值观践履的错位与偏差等。[6]这些问题和矛盾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师生及员工的思想,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仰缺失,师生及员工思想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这对高校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削弱了管理和教育的权威性,增加了管理和教育的难度,给高校管理育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管理育人质量提升策略

针对上文分析得出的高校管理育人现状,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提供四种高校管理育人质量提升对策,即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如图1所示。

(一)结合外部机遇,发挥自身优势(SO策略)

首先,高校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协调组织成员的关系、组织内外关系。除了完成学校内部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调配,优化管理育人运行机制、加强保障机制、构建评价机制等,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管理育人协同机制[7],使各育人要素更加紧密协作,切实发挥管理育人功能以外,还应紧密联系企业,加大“政校企”合作力度,主动架起“产学合作”桥梁,搭建多样化管理育人平台载体。例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涵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明确校企合作共同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服务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与人才输出效率。高校可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确定合作模式,如共建课程、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与之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签订协同育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组织设计与资源配置,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配置效率,动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8],提高协同管理育人效率。其次,高校应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使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园”设“站”,利用“园”“站”内先进装备、技术、人才等优势,合作开发并实施生产性实训、研学互融、创新创业等教学项目,实现了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系统化[9],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再次,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了师生与企业间的交流,获得企业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支持,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与机会,引导师生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能力与核心素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

(二)利用自身优势,应对外部挑战(ST策略)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促进党建与高校各项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党组织的中心聚焦效应,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要严明校园纪律,协调各方关系,为管理育人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师生增强文化自觉、强化自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建设与发展,紧抓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导权与话语权。首先,高校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立由高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快速反应,强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高校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机制、意识形态工作协同机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保障机制、监督和反馈机制等,强化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高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高校应自觉把管理育人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防范不良思潮向学校渗透、热点问题引发错误观念、课堂纪律失范、论坛报告失调、师生网上舆论发酵、集会活动失控、馆藏图书和校内出版物把关不严、其他突发事件引发意识形态风险等风险点。[10]

党建引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高校应结合传统与现代媒体等手段,加强对师生进行党的先进思想的宣传教育,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和文化活动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崇高的精神激励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统一,提升管理育人成效。其次,高校应组织开展好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结合党建活动深度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凝练大学精神,全面继承与发扬学校办学传统与精神,增强师生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三)借助外部机遇,补齐自身短板(WO策略)

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一要高校主动更新管理理念,落实信息化管理思维,由注重经验管理向科学分析转变,在保障资源精准投放与使用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组织的高效化与管理效能的最大化。[11]二要高校创新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手段的结合,创造和优化师生生活、学习的信息化条件,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各环节融合[12],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科研情况,强化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为高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精准化管理,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为高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奠定队伍基础,提供人才支撑。[13]只有不断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才能促进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高校要合理优化配置管理队伍结构,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的基础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聘用人机制,使管理人员的选拔和配置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 提高管理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高校管理队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内在的责任感,提高政治站位,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适时、合理地引入高层次、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 充实高校管理队伍, 确保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14]与此同时,健全人才培养、人才稳定机制,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使得管理人才的晋升和发展与岗位要求紧密相连,保障管理人员的合理发展渠道和空间,激发其内生动力和创新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四)规避外部威胁,克服内部缺陷(WT策略)

推进高校法治化进程,必须先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推进法治化进程,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还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15]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教育机制,增强普法力度,如通过增加法律教育课程,并在课程中融入真实案例分析,包括现实网络信息传播案例分析,使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象化,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学生讲证据、讲秩序、讲法理的能力。高校可针对网络时代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度,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预防和减少意识形态风险,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高校要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示范作用,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中践行依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以生为本,满足大学生多要素、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推动高校管理育人由管治向法治转化,培养师生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提升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数字素养。

完善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强化科学管理和民主参与。高校应建立健全包括安全、质量、评估、反馈、监督等在内的管理育人制度,确保每项教育管理活动都有明确的依据和操作流程,使管理流程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科学管理,增加师生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确保高校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保障高校法治化进程中的各项决策和管理行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制度执行出现偏差,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高校内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持开放互动态度,增加师生的参与度,如举行听证会、咨询法律专业学者等,确保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实际可操作性。高校应建立制度更新机制,强化民主参与,使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保持张力。

三、结语

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职责和使命,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引导促进青年学生在精神成人和专业成才上实现同步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当前高校管理育人作用发挥机制还有较大提高与完善空间,应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管理形势的变化。本文尝试通过对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种应对策略,回应管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要求,推动构建管理育人新格局,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裕巍,潘祎,宋克勇,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管理育人的实践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536-540.

[2]高耀.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光明日报,2023-02-15.

[3]黄加文.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助推教育强国建设[N].光明日报,2023-04-12.

[4]杨宗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3(3):1-4.

[5]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6]孙其昂,王莹,张建晓,等.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思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268.

[7]朱珠,庄森.“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管理育人协同机制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3):70-74.

[8]罗君名,叶成徽.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19):69-71.

[9]曹根基,郝超,蒋庆斌,等.产教园+工作站:合作育人平台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49-53.

[10]李文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与治理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22):51-53,58.

[11]贺琳彦.信息化时代探索高校管理育人创新之路[N].新华日报,2023-12-01.

[12]王建新,王威,梁涤清.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大学,2022(22):96-99.

[13]吴佳珍,雷云翔.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优化思路[J].大众标准化,2023(24):114-116.

[14]陈雪海.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3):59-62.

[15]孙丽娟.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