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载体,对帮助大学生了解时代变化发展,涵养过硬品格,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具有重要作用。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是符合现实需要,突破空间限制,助力高质量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大力拓展涵盖学科专业、思想政治、创新创业等各类社会实践育人空间,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方法,面向大学生开展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助力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社会实践平台;数字化平台;实践育人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多次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不少便利,为高校管理模式和手段机制的创新、科研教学效率的提升、跨部门多平台协作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高校应乘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之势,理解和把握好数字化教育的特征与有利影响,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拓展涵盖学科专业、思想政治、创新创业等各类社会实践育人空间,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手段,面向大学生开展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助力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教育数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功能提升,全力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进程和教育数字化治理工作,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提升治理水平,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支撑构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的过程。[2]推进教育数字化对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均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3]。这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行动纲领。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教育资源与手段的数字化,更是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确保全民终身享有优质教育,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的类型与特征
曾海燕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须把握数字时代脉搏,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大力拓展涵盖学科专业、思想政治、创新创业等各类社会实践育人空间,有效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4]一是学科专业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如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车间等专业社会实践平台,降低空间与耗材成本,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高校应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等的合作,推进社会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搭建多样化数字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帮助大学生突破地理、文化和时间的限制,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高校应通过开发创新创业智慧平台、优化深度学习方法,深入剖析创新创业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为大学生指明创新创业发展方向。同时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动态学习,熟练掌握虚拟实践平台的操作,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的渠道优势
21世纪以来,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的影响十分显著。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优势明显,有助于突破时间、地域等限制,为实践育人提供新途径,在传统基础上扩大实践育人成效。
(一)符合现实需要
一是符合教育数字化建设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5]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的战略目标和紧要任务,也指明了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教育数字化也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亟须转变并拓展丰富,如突破时间、地域限制,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社会实践。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成功缓解了时间、地域限制对高校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和线下学生社会实践的负面影响,还促进了教学资源与实践机会的有效整合,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涵,提升了教学质量。三是符合扩大实践育人成效的需要。过去一些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内容单调、形式呆板、手段落后等问题,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变化。
(二)有效突破空间限制
一是能够突破大学生学科专业社会实践空间限制。学科专业社会实践通常指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以往大学生开展学科专业社会实践,必须依托相关现实的物理空间和活动场景,易在实践成本过高、资源获取不便等方面受限。强化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车间等专业社会实践空间,能够有效突破这一限制。二是能够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空间。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能力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环节。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6]的开发与应用,为拓宽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空间带来了更多契机,如“传承红色精神”“‘非遗’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展示。三是能够开拓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空间。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是指帮助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和技能付诸实践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让大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市场环境中,让大学生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创新创业智慧平台,帮助大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计划,如此,能够有效降低创新创业的实践门槛,规避创新创业风险,有助于大学生在虚拟或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创业实践,帮助大学生理解企业、项目的运作机制,培养其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敢闯敢拼的创新创业精神。
(三)为实践育人提供新途径
数字化教育以实现国家民族复兴为目标,借互联网飞速发展之势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这将对扩大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发挥显著作用。一是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所属各部门尤其是二级学院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培养方案、加强数字化教育优势的宣传、完善数字化教育硬件设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措施,强化数字技术的运用,助力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作用,进而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推陈出新,完成高校为党为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使命。[7]二是创新实践育人载体。过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8]以“调研走访”“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为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度与兴趣不够高,参与愿望不强烈。而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实践育人的形式不再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向互联网空间延伸,有着全新内容与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运而生。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实践育人载体的推陈出新。如将专业所学融入社会实践过程,搭建“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直播间等;进一步开拓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打造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实践育人形式得以从“二维平面”过渡到“三维立体”,从而真正落实“三全育人”体系,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助力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一)夯实学科基础,提升专业素养
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跨学科综合素质,交叉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知识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获得多种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突破专业瓶颈,使其具备多元化、综合性的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9]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系统化社会实践教育训练。大学生需要结合新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且利用新理论不断优化实践方式方法。数字化平台作为全新的渠道能够更高效地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提升其专业素养。
(二)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是厚植爱国情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以直观展示国内外科技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卡脖子”难题。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的新业态、新体验、新模式能激发大学生的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危机意识,持续提高科技进步加速度。二是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数字化平台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大学生通过互动体验、虚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线上“非遗”文化工作坊等,深入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0]三是践行历史担当。数字化平台通过整合历史资料、文献记录、口述历史等资源,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感受前辈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通过线上模拟历史场景、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推动时代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三)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育人促就业
利用数字技术,展览创新成果,及时掌握创新创业相关行业动态,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找准创新创业方向;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熟悉虚拟实践平台操作,帮助大学生践行深刻化、形象化、动态化学习方式,提升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竞争力。一是推动行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大学生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扬创新精神攻克“卡脖子”难题,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二是促进就业择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一种数字经济就业形态构建起网络型、无边界的就业结构,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以灵活的方式、多渠道参与就业,如网络直播带货。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利用专业所学返乡实践,在数字化平台上相互研讨,帮助农户解决种植及销售难题,带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的实现路径
深入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展数字化赋能实践育人,是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一环。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实现数字技术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助力实践育人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新的趋势。当前,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完善数字化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
制度化、规范化是数字化实践育人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完善数字化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全面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助力实践育人成效提升应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一是要重视顶层设计,统筹制订数字化实践育人目标规划,适配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要求,确保培养方案及计划是科学且具备一定实践性的,并适时进行优化调整。二是要坚持学校与社会同向发力、专业与行业精准对接,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推进社会资源课程化,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多样化虚拟实践平台。三是要加大对数字化教育价值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大学生对数字技术的接纳程度及认同感,激发其对学习运用数字技术的热情。四是健全技术保障,高校、社会应配置必要的硬件资源、加快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等以支持数字化教学与实践。同时应安排相关预算用于维护和监管相关数字化系统及平台,确保其高效运行。
(二)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建设
利用数字技术助力打造实践育人新场景,坚持有效供给、围绕育人需求,用终端需求拉动有组织的优质高效教育供给,不断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规模的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推动形成更加契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多元化发展环境,更好地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是借助5G网络技术的优势,将学科专业的社会实践内容转化为具有高传输速率和低延迟特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例如,开发具有学科专业性质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工作车间,以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设备及操作流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及容错空间,同时也能够有效减少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二是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将历史、文化和革命教育基地转变为虚拟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空间,利用三维数字化手段创建虚拟人物和场景,或者在真实环境中添加数字元素,开发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化实践基地和平台,打造出生动多样且互动性强的社会实践场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以及参与公益活动的有效平台。三是通过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展示创新成果,并实时跟踪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行业趋势,帮助大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方向。
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深度学习技术,学习、掌握虚拟实践平台的操作方法,从而实现更深入、更直观、更动态的学习模式,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三)建立数字化平台的多维度数据反馈系统
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智能技术的充分运用,建立数字化平台的多维度数据反馈系统,可以实现对平台的高效管理与监护。一是通过对用户即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活动数据记录进行智能化分析,精准识别他们的兴趣所在与其专业薄弱环节,为其提供更加精准且具有个性化的实践学习指导。二是通过对各类社会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化整合管理,借助智能化技术联结高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实现资源的动态调度,优势互补,提高实践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实时定位及监控,及时处理安全隐患,以确保其人身安全。四是对平台的相关设备的监管与故障预防,对实践平台的相关设备进行监控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并处理潜在的故障问题。
五、结语
高速发展的数字98654fd0466e9f20507f79d99da2660c技术创新与迭代,往往能促成更多跨领域行业的融合机会,更有效地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高校应以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契机,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实现行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借助云联盟,打破区域界限,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助力实践育人成效提升至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郑素兰,范芹.发挥数字化教育势能 优化思政育人效果[J].三晋基层治理,2022(4):96-99.
[2]雷朝滋.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实践探索与实施路径浅析[J].大学与学科,2022(4):1-8.
[3]王晓燕.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J].中国德育,2023(13):5-11.
[4]曾海燕.强化数字赋能 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空间[N].湖南日报,2022-06-30.
[5]刘复兴.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J].人民教育,2023(12):13-15.
[6]吴满意,高盛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内涵、核心指向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4):85-91.
[7]赵建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3(3):85-90.
[8]杨丰伃.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J].科技资讯,2022(15):250-253.
[9]王衡.论习近平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20-25.
[10]赵丽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