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其价值意蕴在于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推进文化自信教育。以下途径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赋能”文化自信培育:全方位宣扬红色精神,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水平;筑牢思政课教学阵地,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增强行为认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时代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1]。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综合素质优秀的时代新人。因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之举,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尽之责。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红色文化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形成的高度心理认同和稳定情感状态,以及对其与不同意识形态斗争中所具有的优势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既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3]
(一)实现传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红色文化教育,其核心任务是传承红色基因,引领大学生在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以传承为根本,红色文化教育应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在批判中强化传承。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红色文化教育需要正面宣传教育,坚定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把红色文化基因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文化自信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红色文化自信的确立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政治主张、理想信念、思想作风等在认知上普遍接受、情感上强烈认同。因此,传承红色文化,是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点。其二,红色文化教育要辩驳错误思潮,保持大学生思想定力。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交汇、渗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些现象反映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是正常的,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烙印,也是红色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因为这是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定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习近平总书记说:“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4]红色文化的价值和真理性在不断的争论和质疑中得以确证。只有在深刻领悟红色文化学理内涵和正反两方面事例论证的基础上,才能甄别精华与糟粕,避免出现价值迷失,不被“他者化”,从而让文化自信更为持久、稳定地扎根于大学生心中。大学生的错误思想或言论可以在教育中得以纠正,其根源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总之,红色文化教育既要在传承中弘扬红色基因,又要批判荡涤错误思潮,让红色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之基,让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在创新发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实践中得以实现。
(二)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推进文化自信教育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红色文化教育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红色文化,在情感上认同红色文化,助推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为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力量支撑。为让红色文化学习入脑入心,红色文化教育必须把红色文化自信的科学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创设实践情境,让大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各类红色历史遗迹、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等,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理想信仰等,都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具有思想引领、道德示范、心智启迪等功能,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的、超越时空的素材。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经过教育者创造性的转化,成为文化自信教育不竭的源泉,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红色文化赋能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自发与自觉的统一,需要经历积极认知、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的过程。而红色文化自信教育的要义就包含了红色文化延续、传递和现代化阐释与转化,具体表现为文化主体在与其他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具有清晰的文化鉴别力、坚定的文化信仰以及克服文化迷茫、文化自卑和文化盲从的能力。
(一)大力宣扬红色精神,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文化认知
文化认知是人对文化的内容、意义和结构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看法、感知、想象等。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就无法形成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更不可能自觉投身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先从社会熏陶、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网络引导四个方面构建浸润式的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了解、认识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从认知层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知”能力。
1. 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个体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5]当今时代,学校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各种文化思潮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因此,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必须重视社会文化环境的构建。一方面,新闻媒体应发挥思想宣传教育功能,加大对红色文化以及先进人物事迹等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氛围;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场馆应积极开展教育宣讲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的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为大学生亲近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魅力提供平台。此外,“红色文化驿站”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社区文化场所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与高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联动,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2. 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高校是开展红色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高校不仅要开展红色文化理论教育,也应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具体做法有:其一,从物质层面来讲,高校可利用红色文化长廊、英雄人物雕像等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徜徉在充满红色韵味的校园中。其二,从精神层面来讲,高校可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活动,尤其是在一些革命纪念日和特定节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专题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命力。在此期间,校园各类媒介应积极宣传报道,不仅应对一些专题活动进行一般新闻报道,还应结合专题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解读,或者深入采访活动的亲历者,剖析其心路历程,推出专题性的深度报道,让广大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 培育家庭文化环境
作为影响个人成长的微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应该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作用。家庭应重视家风家训教育,引导下一代求真、向善、趋美。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有意识地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红色元素,支持孩子学习红色文化。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开展家校合作,组织相关活动,一方面,帮助家长认识红色文化对学生精神成长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自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家校合作可更好地协同发力,激发学生的红色文化自豪感,共育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心。
4. 筑牢红色网络阵地
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突破了课堂教育的时空局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新条件、开辟了新道路。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立体性等优势,牢牢把握红色文化宣传阵地的主动性,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魅力。例如,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宣传与各种新媒体有机结合,创建红色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设置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红色故事回顾、红色诗词品鉴、红色爱情解读、红色文物图解、红色经典影视欣赏、红色主题赛事报道等诸多板块,以及网上“重走长征路”“我讲红色故事”等互动模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以“接地气”的“微故事”“微画面”阐释红色理论,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情怀。[6]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促进红色文化情感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对红色文化秉持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充分肯定和情感认同,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前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7]红色文化教育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或了解红色文化,还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红色文化的内容、意义、作用等讲清、讲透,用贴近大众、贴近时代的网络话语以及通俗易懂、新颖有趣的群众话语,增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1. 强化思政课程的文化承载
思政课程教学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是红色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素材。思政课教师应增强文化自觉,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应着力讲好红色故事,厚植学生爱国情怀,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着力讲好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中的中国智慧,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理解红色文化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语境[8],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2. 增强“课程思政”的文化“赋能”
“课程思政”是挖掘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其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作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应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容,让课程思政“赋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为此,首先,教师应树意识、深挖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意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元素,强化课程的文化“赋能”。其次,教师应善作为、巧融入。教师要善于将自己所教的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契合、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要求相呼应,在课程评价上关注课程思政的达成度,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增强行为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没有实践就难以连通实践主体与客观世界。文化自信实践就是社会成员将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融入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这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旨归,也是红色文化内化的高级阶段。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要传承红色文化,内化红色基因,践行红色精神。高校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必须校内外积极联动,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将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转化为行动实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1. 开展红色路线社会实践
高校应积极与校外联动,整合红色文化实践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路线社会实践。高校可利用国家重大纪念日等特殊时机,组织学生开展“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系列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参观红色遗址、拜访抗战老兵等一系列生动有效的体验式活动,让当代大学生重温革命岁月,多角度、多渠道接触红色文化,在实践中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高校还可通过开展进村寨、入社区、看企业、访群众等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基层,多维度、多途径感受山乡历史变化,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感受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实践光彩。
2. 组织红色主题文化活动
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离革命年代比较久远,他们对中华民族在近代所遭受的磨难和耻辱难以有感同身受的体会,简单地通过看红色影视、学唱红歌、诵读红色经典等难以引发学生实质性的心灵共鸣。因此,高校应创新形式,将红色文化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化与党、团、班级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带领学生创作红色文艺作品,打造“红色团课”融入青年思政教育。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创作的歌舞剧《共青共青:走向复兴》、延安大学的音乐舞蹈剧《延安》、中国美术学院的“时代画卷”美术作品集等优秀红色文化作品,都是对峥嵘岁月的回望和致敬,都是对红色文化的激活与传承。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传承革命薪火,感动了无数的大学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赓续红色血脉。
3.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双创”
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把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另一途径。红色文创用艺术的方式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打破了时空的藩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贴近了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引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把红色文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与共青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富华山旅游景区”合作,融合当地非遗文化、红色文化,设计出“富华文旅”系列文创作品,提升了当地红色文化的创新创造价值,是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益尝试。
三、结语
红色文化历经岁月洗礼,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原生动力。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用红色文化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魂,是高校思政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要重视阐释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拓宽育人途径,引导大学生用红色文化淬炼品格,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
[3] 衣玉梅.红色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119-122.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 蒋艳,张长立.文化环境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34-138.
[6] 李政锴.赓续与新拓:河北红色文化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2):78-81.
[7] 黎苏晓,林建辉.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2):47-50.
[8] 刘双.红色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建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