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有着价值互通性与情感互动性。当前,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时代价值挖掘不深、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欠缺、红色教育浮于表面等问题。据此,可从提升红色文化时代感、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完善制度机制等方面改进,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爱国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强调红色文化对党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铸就的兼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当前,红色文化在利用率、时代感、融合发展程度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在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红色文化为重要依托。爱国主义与红色文化之间具有价值共通性、情感互通性,都具有爱国的价值内核。新时代,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对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文化的“接力”,对培养时代新人、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是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载体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凝结成红色文化,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内涵来说,红色文化可以大致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它们都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与鲜活的教材。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在革命奋斗过程中的实践缩影;包括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的一大批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辛勤付出的劳动者,体现出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的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创新创造,包含着深刻的爱国情怀。随着时代发展,红色文化不断丰富自身内容,积聚着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替代的天然载体。
(二)红色文化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能力,有力打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但是,当前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受到多方面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西方社会各种思想的挑战。因此,在新征程中,将焦点对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坚定青年群体对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十分重要。高校应将红色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实支撑,以事实、史实为依据,指引大学生把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认识其中包含的精神力量,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红色之魂。
(三)红色文化是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有力工具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载体和多样的表现方式,具有其他教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提升思想境界的效果。例如,红色文艺作品,如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红色舞台剧等,既体现出时代特征又还原了历史,生动、有趣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高校围绕红色文化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红色基地实地参观、红色故事再演绎等形式,使大学生切实感受、体悟红色精神。因此,以红色资源为工具,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熏陶,相较于其他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这样可彰显红色文化的价值,提升大学生对其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史实做坚实支撑。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提高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宣传的重视程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补充,但是暴露了一些影响着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的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价值挖掘不深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某些事物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的新挑战,在实践中解答新问题,这是事物生命力之所在。但是部分高校在红色文化的讲授和研究上浮于表面,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简单的历史复述上,忽视了对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使大学生无法将自身与红色精神联系起来。这些问题会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一种疏离感,从而限制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二)注重形式,开发利用率不够
首先,由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由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具体工作安排由各高校自主开展,部分态度消极的高校为了完成“硬指标”而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属性,虚化了教育的双向互动性与创造性。其次,在对红色文化的开发环节,部分高校盲目注重数据化、数字化政绩,没有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出现唯目的性授课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再次,对红色文化的利用方面,部分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机械化、简单化,课堂授课往往采用简单讲述红色事迹、走马观花式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方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文化精品项目较少,无法引起大学生在爱国情感上的共鸣。
(三)融合发展研究不足
目前,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虽在各大高校有所开展,但部分高校出现活动设计与组织形式简单化、内容缺乏创新等问题。在高校与社会联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二者的融合有所欠缺,社会对于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持度也稍显欠缺,如一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高校的合作不够深入,“馆校共建”活动开展不顺利。同时,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割裂了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无法领会红色文化的价值,达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传承红色文化、继承红色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不负重任的力量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详细阐明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等。[5]高校应从提升教学方式时代感、开展红色文化入校园活动、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引导、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增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力、说服力、吸引力。
(一)坚持与时俱进,提升时代感
第一,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因此具有不同的内涵及主题。就现阶段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6]。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拓宽红色文化研究的领域,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教育价值,将大学生成长的“自变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因变量”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思路。其一,高校应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例如,对红色文化进行整合,打造“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其二,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挖掘红色文化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高校可组建爱国主义教育办公室,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项深入研究,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力与感染力。其三,高校应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对学生展开全方位思想引领。例如,在南开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曹雪涛再次发出“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充分激发了全校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的热情。
第三,高校应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积极将其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利用权威的红色资源对其进行剖析,提高大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简单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复述,并不能让大学生领悟红色精神的真谛;将历史与现代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更易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上的共鸣。
(二)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提高吸引力
第一,强化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其一,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大学生的需求,以保证最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7]高校围绕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要突出“问题导向”。高校应对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点,以及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教育,作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安排。其二,高校应充分拓展红色文化活动载体。红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底蕴,红色文化与高校的有机结合,关注重点应放在“融入”和“浸润”上。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宣传阵地,打造“步入式”的红色文化滋养。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红色纪念活动,铭记历史重要的时间节点。例如利用建党节等重要历史节点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耳濡目染中逐步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第二,突出学生在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其一,高校应搭建更多以学生为主体、表达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开展各种以学习宣传红色文化为主旨的校园活动,使大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中。高校应通过社团、班级、学院、团支部等学生组织,对活动进行企划,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应坚持爱国主义原则,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味性活动,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起来。其二,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高校可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天然优势,开设红色论坛,鼓励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共同探讨,积极研究相关红色文化的内容、价值、实现途径等,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红色文化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性。其一,课堂是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景,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科学的讲授方式,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性。高校教师要发挥“指挥者”的作用,不断提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加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其二,师生间应加强联动效应,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交互作用,在共同学习中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同时,在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遴选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在实践中打磨红色课程。
第四,提升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的感染性。新时代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的工具,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传播途径。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网络育人感染性,必须善于发挥新媒体优势。其一,高校应强化校园官网的宣传作用,打造红色文化页面,充分展现新时代红色文化再学习的主旨。在官网宣传红色故事、发布红色文化新闻、宣传党的最新政策等。其二,高校应选择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媒体渠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轻松有趣的表达方式,利用新媒体灵活、便捷的特点,开展红色文化网络展演、创作红色微电影等活动。其三,由于网络高度开放性的特点,高校应对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进行监测,完善网络监督管理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三)完善制度机制,提高利用率
只有建立科学的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才能保障以红色文化为基石的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的科学运行。[8]
第一,制定高校和红色基地联席制度。高校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积极建立互助互学制度,发挥各自优势,开发校外红色课堂。其一,高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红色基地也应主动定期在高校举办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便捷地理解、学习红色文化。其二,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进校园展览活动担任讲解员,发挥朋辈效应。大学生在讲解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性,而且增强了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三,高校之间开展联席活动。各高校之间应积极开展大学生交流活动,分享红色基地学习成果。
第二,制定红色文化进课堂制度。传播红色文化不仅是思政课的责任,更是所有课程共同的责任。要使红色文化真正走进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潮,就必须在大学教育的全领域、各环节、各层次融入红色文化。其一,高校应编写学习红色文化相关的资料,将部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大学生展开学习的红色故事编写成书,丰富高校教学素材。其二,各科教师应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寓红色精神、红色故事于课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内容吸引力,例如,在医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白求恩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融入教学当中,或者号召学生学习红色医生傅连暲精神。
第三,制定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制度。其一,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高校应建立健全围绕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策划、立项、实施等环节的规章制度。其二,建立反馈激励机制。高校可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量化评估等方式,对大学生参与红色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监测、评估,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及时改良相关活动,逐步提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高校可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宣传实践评选活动,如校园“十佳”社会实践团队评选、优秀实践领导评选、优秀实践活动学习交流会等,鼓励大学生之间积极展开交流,同学之间相互感染,形成强大的带动力。
(四)增强联动效益,实现多方发力
第一,学校方面。高校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场所。高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方式开展教育,可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其一,高校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其二,高校应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其三,高校应充分重视红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各个角落,让大学生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中,自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家庭方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9]其一,家庭应注重家教和家风建设。父母要将自身知道的红色故事传播给子女,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促进子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其二,父母应采用科学的、子女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父母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实践中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XsQx8lP8sbFW3QoON40bDNNNULE03NP/4/8x9KQRUFo=第一个台阶”[10]。
第三,社会方面。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深入大学生全部社会生活。其一,全社会应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以特殊的时间节点,例如建党节、国庆节、党的代表大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其二,发挥榜样的力量。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树立榜样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共鸣、激发情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社会应营造讲榜样故事、学榜样行为的良好氛围,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积极锐意进取的青春力量。
四、结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利用好红色文化,必须把握国家发展脉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高校、家庭、社会应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营造良好爱国主义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红色力量。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9-05-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
[6]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N].人民日报,2019-11-13.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
[8]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6.
[9][10]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年12月12日)[N].人民日报,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