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4-10-23 00:00张哲乔德中
文教资料 2024年9期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关乎民族地区高校立德树人成效,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面临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民族地区高校应通过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丰富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开展“大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民族地区高校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民族工作已经迈入崭新阶段,同时高校的思政课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与使命——高校思政课是铸牢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不仅是思政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充分体现,更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因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2021年4月9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及国家民委共同制定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线,并明确了推动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因此,对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思政课程中至关重要。

(一)关乎立德树人的成效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能促进民族团结、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是民族地区高校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关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成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思政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历史认知和价值取向,促使其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理、道理、情理、事理,使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3]我国一直重视民族事务治理,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不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我国维护民族团结的初衷从未动摇过。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我国实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承担着落实高等教育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为民族地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任务。我国只有从民族地区高校这个主要的教育场所入手,才能强化民族地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通过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培养具有正确民族观念的学生。这有助于维护当前民族关系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和谐的环境,帮助大学生抵御那些试图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极端思潮的侵蚀,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知识充满渴望,但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如果认知模糊不清,或者信仰动摇,他们就有可能迷失方向,所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知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的意识。[4]对于民族地区的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的教fe16a84cca7826053495aa659edc7ce4a30f2b3de6bf5bfe45cbaca574ca3cdf育教学不仅是在服务于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为何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拥有特殊的教育资源,承担着独特的教育任务。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有限。学生虽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远远不够。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占比不足,

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中,但是融入得并不充分。再次,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并未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实践之间相脱节,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并掌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认知有限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来说,只有提高认知,才能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学生的认知不够全面。首先,部分学生对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掌握及传承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使得他们在接触其他民族文化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充分,无法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史,难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更难以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作用。再次,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我国的民族政策等的理解深度有限,存在认知上的短板。[5]上述认知的有限,极易导致一些学生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力不足。

目前,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讲解层面。这使得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二)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占比不足

各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大都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不同的思政课程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学生往往依赖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获取相关知识。然而,这种做法使得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直观的学习体验,不能在他们的大脑中构建完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框架。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融入并不充分。

(三)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代“00后”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较强,善于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下,过时的教育理念与单调的教学手段不仅会阻碍思政课教师的热情及创新力,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思政课教师采用的方式太过刻板或僵化,那么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性,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对思政课的关注程度。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小组展示,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小组成YsecHxgYfK8FfVfwROqRgA==员在课下收集资料,在课上展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下收集资料等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教师运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和学生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要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地融入思政课堂,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

(四)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

目前,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有一定的认知,但是没有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当真正面对他人刻意歪曲中华民族历史,或是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时,学生无法采取实际行动,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应对社会挑战。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充分,使得培养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变得极为困难。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仅专注于

传授理论,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无法迅速且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其二,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未能充分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无法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

三、如何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路径

教育部于2018年4月12日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高校应基于现有的思政课程架构制订教学计划,精细地规划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教学模块,并针对现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和完善。首先,教师可通过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方式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应丰富理论课的内容,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再次,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大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最后,民族地区高校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渠道。

(一)融情入知: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为了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教师应侧重塑造他们的情感联系与共鸣。教师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区域的历史演进以及描绘民族英雄的传奇故事,可唤醒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

首先,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导。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以及参与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探讨在民族地区,作为青年学生如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等。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以感动人心、打动灵魂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授课的素材,全面挖掘各民族互相支持、携手前进的历史根源和共面困境、齐头奋进的实践经验。透过那些令人动容的故事,学生可感受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这种情感经由各族人民的共情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

再次,教师应全方位阐述中华民族的故事。教师可通过多重视角阐述中华民族故事,包括历史、文化、科学和社会等方面。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感知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特别强调各民族的独特性,将各地的民族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与课程主题整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丰富理论课程内容: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抓好理论教育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应组织教职人员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民族地区的高校每年要有计划地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人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专题教育,集体备课,提高课件质量,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好准备。在培训内容上,相关学院和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是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纳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计划。民族地区的学生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并深刻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这种培训在民族地区应形成长效机制,凡是高校的学生,都要为其安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关课程。同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交流互动、撰写体会、调研考试、跟踪了解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有计划地邀请各级专家学者来民族地区高校授课。专家学者学识丰富,眼界开阔,政策理论水平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新颖多样,他们的讲授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碰撞。民族地区高校聘请如国家民委、民族宗教部门的专家学者授课,可丰富相关理论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

(三)转变教学方法:开展“大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现如今,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不断被推广,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大思政课”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仅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向纵深拓展,而且能够发挥思政教育方方面面的作用,形成思政教育强大合力。

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积极与宣传部、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并紧密互动,以确保在学校开展全方位且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高校也应依托“协同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多种策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依托“三全育人”的大背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可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充分发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育人优势,善用“大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可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再次,高校可通过数字技术,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资源库、案例库和课程库,推动形成具象化、立体化、全样态的数字化资源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推出系列微课程、微视频、微电影、微访谈,丰富课程学习资源。

(四)重视社会实践: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生根

民族地区高校不仅应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的头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还应积极开展校园和社会实践教育,与全社会联结,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民族地区高校可定期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包括民族诗歌的朗诵、民族音乐演唱等,以此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例如民族革命遗址、民族革命先烈故居、民族英雄人物等,使各民族学生实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

民族地区高校可开展一系列校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强化和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情感。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高校应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学生中国心、中华魂,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增强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

[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3]刘晶.扎实推进民族进步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4-05-15.

[4]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6.

[5]马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水平提升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