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贯彻落实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刻理解我国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与主旨,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召唤与教育使命,理性辨识目前存在的缺位与短板,总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积极探索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建设;艺术学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以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论述,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1] 在此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目前高校学术界、各学科教育工作者广泛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高校艺术学科同样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探寻一条融合学科特点、体现专业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改革道路。这需要艺术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深刻理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主旨,找准学科教学教育改革的政治站位,厘清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遵循原则与推进思路,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刻理解我国高等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与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过“孤岛”和“两张皮”现象。高校思政课程受“冷落”、思政专职教师被轻视、大学生政治意识弱化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折射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假若对这些情况放任不管,必然会对党和国家事业带来威胁。因此,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育人”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4]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再次从战略高度强调“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以上论述强调了接受“何种教育”对国家繁荣、民族兴盛的重要性。我国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高等教育的优先位置,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人才队伍忠诚于党的领导、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正确认识我国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召唤与教育使命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艺术人才培养的时代召唤与教育使命。根据《纲要》要求,新时代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这就要求我国高校艺术学科教育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工作“同向同行”,做到美育与德育“同频共振”,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之道重视“学艺”先学“做人”的教育思想。对艺术创作而言,缺失道德的心灵与精神很难在作品中呈现崇高的美感以及超凡脱俗的艺术意蕴。在艺术领域,美的教育同样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二者并行不悖,无高下之分,更无矛盾对立。而今,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的是要学生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康的体魄、高雅的审美、完善的人格,掌握科学方法、学会理性思维、正确判断是非,能与外界有效沟通,具有组织能力、形成发展潜力等。[6] 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既是培养表达美、创造美的“专才教育”,又是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还是塑造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最终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肩负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战线工作者。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艺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应融入更为细致深入的人文关怀、道德辨识与价值判断训练。课程设计应当跳出单纯技能培养的框架,融入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大学生在精进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和提高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评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在艺术实践中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质疑、反思,培养其独立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体验并表现时代脉搏。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社会变迁,理解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将实践经历融入艺术创作中,凝结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总之,新时代高校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应坚持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德艺双馨的培养模式。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高校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三、理性辨识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缺位与短板
艺术不单是美的表达,其内容常折射出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领域,艺术教育既是传授技巧与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的引导。新形势下,艺术教育需要思考如何积极转变,响应时代要求,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社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然而,高等教育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目前仍有短板需要补足。
(一)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深入的学术训练
客观而言,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全国高校艺术学科教师群体普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等的深刻理解,较不擅长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行理论辨析、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不同意识形态斗争时,表现出分析不够透彻,缺少必要的战略意识。在探索如何构建课程思政方面,部分教师存在诸多“知识盲区”。例如,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上开展政治学科相关的讲授;课程思政只能在人文社科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影响课程教学进度;课程思政给平时正常教学和管理增加了负担。高校艺术类教师需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到改变课程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协力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事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7] 因此,高校艺术学科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夯实育人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普遍轻视对艺术内容价值与政治倾向的辨识
由于招生政策等因素,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在艺术专业技能方面表现卓越,而在人文素养方面则稍显基础薄弱。艺术学科在学术研究中专注“艺术形式”的探究和解释,善用丰富的艺术语言,通过直观的表现手法表达艺术,进而满足人的情感与审美需求。这一点是艺术学科的优势。然而,从另一角度审视,如果高校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指导,教育会滑落为技能训练和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没有价值观的教育,还可能会培养出反教育、反人类的“人才”。[8]沿用这种教育模式,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创作的艺术作品可能陷入平庸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美的教育”无疑是艺术学科教育的重要部分,但不能将之等同于忽略或轻视艺术作品在伦理评判和价值选择层面的表达。艺术学科教育应当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发展,加强对学生在价值认知和道德判断上的教育,确保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在传递美的同时,也能承载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艺术学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衡量艺术类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艺术学科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不断向大学生群体渗透的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若缺少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可能丧失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在此情况下,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艺术学科教育应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与批评中,深化和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支撑。以此作为桥梁,促进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艺术教育的深度思政化。整体而言,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在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只有这样,高校方可培养出既具有高超艺术造诣,又拥有正确价值观的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四、着力提升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
课程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经过优化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能有效提升艺术类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在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为高校艺术类教师的专业成长进步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一)尊重艺术学科自身规律,努力挖掘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元素
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极致的表现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学科的鲜明特色。高校艺术学科教师队伍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在日常专业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特色,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升课程与课堂的“育人”效果。例如,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中国画、油画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与表现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在戏剧学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经典历史剧目的讲解和人物角色的塑造创作,帮助学生感悟戏剧作品传达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概括而言,教师应在体验美、感受美、传达美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对国家民族的真挚感情,隐性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认知,最终实现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对“正道”的艺术创作与弘扬。
(二)持续改进授课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高校艺术学科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批判性思维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例如,设计学课程教师可通过分析国内外经典设计案例,让学生理解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音乐学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歌曲的解读,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情感。在教学方法上,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应采用启发式与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通过创作、展示、演出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创造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审视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理解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思政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转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9] 艺术学科教师应当成为思政教育的积极践行者,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深度融合。只有专业教师群体能够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在艺术学科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形成具有艺术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定期举办艺术学科教师思政教育培训,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能力;组织高校艺术学科教师参与教学案例研究,鼓励他们发表相关论文,共同探讨艺术学科课程思政的最佳实践路径。同时,鼓励艺术学科教师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将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学科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德艺双馨、情理兼备的艺术类人才。
五、结语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生的人才质量。“立德树人”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各学科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艺术学科课程思政工作重心,同样应致力于实现艺术学科的育人功能、每一位艺术学科教师的育人责任,重视艺术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
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力图改变过去学科教师“只教书不育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TqTu+ZukUbUcaOEK/vgyrA==作的“孤岛”现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道路上,我国高校应不断寻求美育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契合点,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学科领域从“专人”转向“人人”。
参考文献
[1]徐兴华,胡大平.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21(5):60-64.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9):2-7.
[5]礼记译解[M].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16:805.
[6]王尧.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22(7):4-9.
[7]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1.
[8]崔允漷,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2017-05-09.
[9]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N].人民日报,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