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遵循与困境纾解

2024-10-23 00:00刘家陈曦
文教资料 2024年9期

摘 要:我国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在其指导下不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高校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大思政”理念与举措深化立德树人成效。尽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以思政课建设的科学理论为遵循认真加以解决。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理论;困境纾解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思政课程走向实践思政,是“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1]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遵循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我国高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以其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强调思政课的实践性,并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2]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在这里,马克思肯定了实践与“人”紧密相关,指明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并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伟大实践,始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并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把思政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深化大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避免“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所学理论。高校思政课应秉持实践原则,强调实践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并举,更好地推动党的理论与方针政策入脑入心。

(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6],“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7]。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指示,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中第三部分“善用社会大课堂”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方法指导,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走深走新走实。知行合一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立足社会、衔接生活,才能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发挥理论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的作用。因此,“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就是在把握思政课理论体系、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让教师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组织,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带领大学生“离开”传统课堂,体验社会,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收获新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作为重要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尽管有所成效,但由于学生规模庞大、组织复杂、资源短缺等多种主客观原因,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教学对象规模巨大,实践教学实施不力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带领大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场地开展教学,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将几个班级合班进行思政课教学,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动辄数百人。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变得较为困难,难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此外,维护班级秩序和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重视的方面。因此,高校有限的思政课师资和繁重的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之间矛盾突出,影响了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实效。

(二)覆盖率与参与度低,学时学分难以保障

切实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悟情明理”,覆盖率与参与度是关键。但在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实践教学覆盖率低、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难以保障足够的学时学分。其一,实践教学覆盖率低。受到经费不足、师资力量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有的高校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覆盖全体大学生。教师选派少数学生代表参加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多数学生不能亲身感受实践教学的魅力,无法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往往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其二,学生的参与度低。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组织实施经验不足,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存在实践教学学时被理论教学占用的情况。必要的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又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致使教师难以保质保量完成思政课育人的预定目标。

(三)教学形式传统单调,忽视实践育人内在要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近些年,虽然高校不断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教学形式传统单调的问题积重难返,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育人的预期效果。教学形式传统单调主要体现在:其一,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观看影视作品等课堂活动替代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形式简单化。其二,部分高校由于社会教学资源短缺,缺乏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学活动囿于校内,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其三,部分高校及高校的部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政课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带领学生感受

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偏离了实践教学主题的多元化要求。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种校外活动形式。

(四)考评机制乏力,育人实际效果不佳

近年来,思政课实践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也逐渐科学化、制度化。虽然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但部分高校仍然缺乏综合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价手段单一。从考评主体看,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的主体是教师,忽略学生自评和互评,也没有将组织实践教学的其他相关人员的评价考虑进去。从考评方法看,考评过于注重实践结果,缺乏对学生参与过程与方法的考评,导致学生无法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得到提高与发展。从考评依据看,部分高校在成绩考评时过分看重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等材料,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过程性的综合考查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大学生敷衍应付教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作业,甚至发生学术不端现象,这与实践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苛求通过一两次实践教学活动就能实现,这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必须考量的因素。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的纾解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8]的重要举措。

高校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和解决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大思政”工作体系;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资源,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打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要求;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健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大思政”工作体系

“大思政”工作体系能够科学配置、优化整合多方育人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工作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长期投入,发挥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建立“大思政”工作体系则是协调各方工作、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方式。

建立健全“大思政”工作体系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多方的协同配合,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同育人职责,凝聚育人合力。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应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支持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阵地作用,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拓宽实践育人新渠道。社会应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优质的育人资源。第二,思政课程应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高校教师的全员育人功能。各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讲授知识的方式方法、话语体系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注意言行举止,让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相伴而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打好知识基础,营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氛围。

(二)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资源

我国各地区之间教育资源不尽相同,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极易受到地域资源的限制,信息技术则能实现各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打破限制的有效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融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实践拓展到虚拟空间,为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虚拟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深化,

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时效性强等特点,

能使体验者身临其境,为大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条件。“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上发挥着增效赋能的重要作用。”[9]目前,各高校正积极探索虚拟实践教学的路径,但其运行体系还不完备。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政课的虚拟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开发实践教学新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大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此外,高校还应紧跟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及时更新虚拟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大学生不出校门依然能“闻天下事”,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视野。

(三)打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1],因此,“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2]。建设更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国家、地方、学校应完善三级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着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以适应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要求。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提高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才能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开展好实践教学。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定期参加理论培训,坚定政治立场,涵养家国情怀。[13]再次,思政课教师应系统学习和整体把握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最后,思政课教师应增强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本领。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经常观摩实践教学活动,参加教研交流,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思政课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注重考核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提升是一个过程,考核主体应避免“重结果轻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考核主体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着眼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综合表现,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全面,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其次,注重考核评价的广度和深度。考核主体不仅应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次数进行考核,从“量”上把握学生的参与度,还要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度进行考核,考查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程度和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从“质”上把握学生非认知能力方面的提升。此外,考核主体还应健全多方评价机制,如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

四、结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依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学形式。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有力提升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实效,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35,134.

[6]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9]张云霞,卢艳兰.“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3(23):51-55.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1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

[12]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

[13]郝身沛,巩秀秀.“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六要”品格培育路径[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