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跨学科教学是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主题—探究—表达”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本文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 中国梦》为例,从跨学科学习教学设计依据、跨学科学习教学实施环节、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反思等三个方面,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和路径探索,以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教育现代化是指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探究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跨学科学习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发挥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能与品质。以本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为例,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和路径探索。
一、厘清跨学科学习概念,明晰教学设计意图
(一)聚焦课改前沿,明确教学设计依据
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2]跨学科学习要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同时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等跨学科素养。学科学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所关注的跨学科学习应该是基于学科学习,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教学设计框架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所授内容的核心素养内涵主要是:培养学生爱国深厚情感,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3]以“中国的航天梦”为情境,以“中国梦是什么梦”“怎样助力实现中国梦”等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百年追梦时间轴”“三赏诗歌”等历史、语文学科知识完成任务,达到提升学生的史料证实、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以及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语文学科素养。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以多学科视角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学科理解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融合跨学科学习内容,落实主题任务活动
(一)把握学科内容,制定任务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目标,应以学生为本,清楚表述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应达成的能力培养目标。《中国人 中国梦》这一课的学科内容要求包括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重要性;理解国家梦和个人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从搜集分析史料和阅读分析诗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追梦历程的历史解释和不同时代对诗歌的感悟,树立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志向。理解个人梦离不开中国梦,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规划人生理想。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运用语言工具层层突破,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思辨能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激发,爱国行动得以落实。基于此,可以制定如下跨agZfQUIXxHIFh0lxqysKrW+Td7CZiXYQmk/RA9hLZw4=学科学习目标。
第一,明晰责任意识,提升参与能力。教师可通过填写历史时间轴、朗诵诗歌和分享故事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史实、诗歌寓意,在理解中国梦的内涵的同时,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二,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教师通过古今对比、再诵诗歌、课堂辩论等活动,在理解中国梦的重要性的同时,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审美创造的意识。
第三,落实政治认同,培养家国情怀。教师通过完善历史时间轴、三读诗歌、绘制分享人生规划思维图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明确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的同时提升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二)借助情境体验,开展任务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跨学科主题学习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挖掘主题,并形成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驱动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做中学”真正得以实现。
《中国人 中国梦》围绕“梦想”这一主题,教师可引入九年级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一首诗歌《望星空》,诗歌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说服人们不要因为一时受挫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开创美好未来。教师还可引入历史学科的三例史实,黄沙地中的飞天故事讲述了从零开始、不怕牺牲的第一代航天人的奋斗,后代航天人的坚持,以及盛世中华下的青年的担当,不同时代的《望星空》与不同时代的追梦人遥相呼应,由此构成了一个以历史、现实、未来为线索的跨学科任务活动。
1. 巧用诗歌开展任务活动
对语文诗歌《望星空》进行初赏、再赏和三赏,初赏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历史背景,理解诗歌寓意,了解中国梦;再赏环节通过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今昔对比表格,概括中国成就,理解中国梦;三赏环节通过航天员事迹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总结,分享探究结果,探究追逐中国梦应有的信念。通过诗歌鉴赏,学生从语文学科视角了解中国梦,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分析理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个人,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中国人民的梦。在语言思维和历史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寻找、分享、讲述中国梦的故事,综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解释、语言运用素养。
2. 妙用史料开展任务活动
对史实进行回顾、理解和思考,在“历史再现”环节,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史料收集,完成历史时间轴任务并探究时间轴上对应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历史解释环节提升任务难度,小组合作“图鉴”中国梦,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角度记录进入新时代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宽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进而理解实现中国梦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生不应故步自封,通过思辨,在理解珍惜当下成就的同时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逐梦新时代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3. 适用融合开展任务活动
通过时政视野、语言运用等形式开展学科融合任务。在时政热点探究板块,学生观看时政视频后,首先分组探究科研人员的梦想、坚持到底的原因;接着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小组合作分享百年寻梦史中的人物及其追梦故事,撰写人物事迹,组内分享写作思路,小组推荐班内分享。多角度理解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从而理解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学生小组之间可以合作制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间轴,进行组外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学生描绘自信个人梦,绘制个人梦想思维图,明晰自身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国家到个人、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统筹跨学科学习实践,开展教学实践反思
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学习的意义,提升学习的深度。[5]如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某种设定要求的作业、项目等任务,从理解知识到形成思维,提升创新“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同时提升小组协作能力,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任务。
(一)围绕核心知识,提炼知识体系
学习的本质在于认知结构的重组、补充和完善,即知识的结构化。提炼大概念,使知识体系结构化,知识的联结更具广度和深度,从而通过不同角度的感性材料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6]
《中国人 中国梦》这一课以中国梦为大概念,围绕梦想,需达成三个核心知识点,即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意义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鉴赏语文诗歌等方式,达成历史学科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索这条道路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经验以及取得的成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语文学科需掌握诗歌鉴赏技巧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体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树立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进而可以将本课跨学科学习由掌握知识上升到形成观念,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
(二)抓住学科共性,丰富评价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融合评价,即通过评价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解决真实问题;从多学科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通性核心素养进行评价。为此,教师需要研究各学科的共性特征,制订综合评价内容。以本节课为例,本课从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学科出发,明确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本位,分学科评价学生的表现;以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展现的各学科共同特征、共通性素养,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针对不同方向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内容,通过共通性内容评价提升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政治认同素养。
第一,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本位,分学科评价学生的表现。能以真实情境为目标,思考问题并给出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能初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及形成的革命精神[7];能理解并归纳出中国梦和个人梦密不可分,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本课学习中的评价目标。在课堂主题探究过程中,借助史料解释、语言运用等历史、语文学科的情境和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了解中国历史标志性事件及其影响;能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成就,拓展探究视野;能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8]与此同时,学生能以史料为佐证,理解诗歌的寓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分析新时代国人逐梦的意义;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自身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第二,以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展现的各学科共同特征、共通性素养,多角度评价学生表现。增强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是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共同的培养目标。基于这样的共通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评价标准。一是能多维度探究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学生通过鉴赏诗歌《望星空》,了解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坚定信心。二是能提升公民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了解中国成就,关注社会发展,热爱祖国,放眼世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三是能有效参与思辨活动,增强政治认同。通过辩论活动和时代人物事迹展,学生可以理解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从而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四、结语
随着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初中阶段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是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实施跨学科的教学探索,更好地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5.
[2]崔允漷,邵朝友.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24-33.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8,33.
[5]钱旭升.论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9):68-74.
[6]汪树林.知识教学:迈向儿童的“意义世界”[J].江苏教育研究,2013(10):26-3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