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兼职”正变成永久工作

2024-10-23 00:00:00齐然
南风窗 2024年21期

在今年上映的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里,宋宁峰饰演的互联网企业中层对代理被他撞倒而住进ICU的外卖骑手的律师说:“(他们)不跑单还可以休息……不用面对周报、月报……说白了这就是一份兼职。”

宋宁峰的这句台词,是这几年有关零工经济的常见论点。在讨论到如何看待外卖、网约车、上门保洁维修这些平台服务业时,往往有人提到,这样的工作都只是过渡一下,平台经济只是一个暂时的“蓄水池”,里面的人迟早会离开去找一份更稳定的工作。

但这种说法符合现实吗?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提醒我们:这些工作岗位正在变得永久化,变成一份份很难脱离的“长久兼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萍博士的新书《过渡劳动》,就指出了这个现象。

孙萍的研究对象是骑手群体。她在书中指出,因为骑手工作缺乏正式工作所提供的社会和安全保障,比如“47.8%的受访骑手表示自己曾经有过交通事故的经历”,加上平台算法还在不断优化,工作本身在不断加速,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许多从业者一开始只是把这份工作当成“过渡”——“大家不约而同地相信,平台零工是一份暂时的、跳板式的工作”。然而几年过去,人们反而停滞在这种零工模式里——“过渡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变成水面上的浮萍,随波逐流,任由河水把自己带去未知的远方”。

这是为什么呢?孙萍研究发现,平台经济的算法优化越来越加速,从业者的工作“黏性”就变得越来越强。比如,如果一个骑手要做“单王”,赚到月入过万,就要一直等着抢单,甚至保持“超长待机”,有人甚至盯着手机过久患上了近视。大家的工作时间也因此变成动辄每天十几个小时。这样强度的工作下来,大部分人根本没时间过正常的家庭生活,顶多只能忙中偷闲刷一刷短视频娱乐下自己,就更不用说学习别的技能、知识和规划长远发展了。所以,“一边做一边构思下一份稳定工作”的理想就几乎别想了。

少部分人则在平台零工中赚了几年钱后试图创业。但孙萍在《过渡劳动》中提到,因为“黏性”而在职业选择上更少余地的骑手们,想到的创业项目往往就是开小餐馆。殊不知这是一个门槛低却竞争大,很难成功的行业。许多骑手赔进了几年跑单的积蓄,最后垂头丧气再回来送外卖。大家也就这样进入了总是想着离开却总要回来的恶性循环。经常转工也只是从一份零工跳到另一份零工。也就是说,一些人用平台零工周转率高来证明这只是“过渡工作”的论点,忽略了人们其实只是在不同的平台零工之间跳来跳去,兜兜转转也没有出五指山。

《过渡经济》不只是在讨论外卖骑手的工作模式,也讨论平台经济下我们整体社会发生的转变。孙萍提到,平台经济一方面塑造出了“平台式的劳动文化”——加速、脆弱,一旦开始流动就很难停下来或者退出。另一方面,这样的劳动文化所服务的经济模式,也正在为我们“形塑全新的社会关系”:社会看起来变得更“自由”了,比如进入和退出工作变得更灵活了;但工作也组织得更严密了——我们不得不遵循平台和算法设定的规则,这套规则和玩法可能不再像以前的工作那样有更多人身限制,却也越来越让人不得不服从。比如,潜移默化逼着大家时刻盯着手机抢单、待命。

兼职工作“永久化”,是否在外卖和快递等行业之外也是大势所趋?如果这样,我们就应该考虑不再把人人都有稳定工作作为最终的理想目标。在许多人只有不稳定工作的前提下,也许值得关注的是,有哪些新的办法可以保证大家有更好的工作条件、生活状态,和在不同行业之间转换的空间和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