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是英国上议院议员、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荣誉教授。本文已获Project Syndicate授权。
英国新工党政府在上台后不久就宣称,在公共财政中存在一个据称是前任保守党政府留下的、总额达220亿英镑的“黑洞”。首相基尔·斯塔默表示,在面对这个大窟窿时“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些“痛苦”的措施,包括可能增加税收。
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的那样,新政府往往会把自身制造的问题归咎于前任。但人们普遍忽略的是,这个“黑洞”其实是一些过分武断的财政规则的产物。比如,各国对“预算外”和“预算内”支出的定义就各不相同。
目前的财政规则,由时任财政大臣戈登·布朗于1997年提出,目的是向债券市场保证工党政府不会进行不计后果的支出。2010年,时任首相大卫·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政府,通过建立负责确保政府遵守其规则的独立预算责任办公室,巩固了这一框架。
工党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承诺,会在工党5年执政结束时实现“预算平衡”,并降低公共债务相对于GDP的比重。她需要依靠经济增长来实现这一点,但削减公共开支将阻碍实现其财政目标所需的增长。
目前的财政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1950年代和1960年代那种随意操作预算的回应。在那个时期,政府优先考虑的是维持不会引发通胀的充分就业,而不是预算平衡。赤字被用来降低失业率,而盈余则被视为控制通胀的工具。这种做法的主要缺陷在于,通过增加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远比通过削减支出和提高税收来降低通胀要容易得多。因此,通胀压力就成为了充分就业承诺的固有组成部分。
对此,英国政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确保价格稳定上,并将其作为首要宏观经济目标。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指出,即使是高效运作的市场经济,也无法维持充分就业。但这一观点基本上被忽视了。随着钟摆从一边摆向另一边,找到中间区域变得越来越困难。
如今增加公共投资的决策,完全是从供给侧角度考虑的。例如,经济学家玛丽安娜·马祖卡托就呼吁,实施以任务为导向的公共投资以实现净零排放。虽然清洁能源的回报率远高于化石燃料,但仅靠市场无法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必要投资,因此“明智”的公共支出至关重要。正如英国《旗帜晚报》最近的一篇社论所言,一个“真正激进的新政府”将“打破常规”,投资于“有助于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奠定基础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
这一论点引出了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公共投资比私人投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为什么私营部门不应该为绿色能源提供必要的资金?一个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可能答案是,公共投资不会挤压私人资本,反而会吸引目前被投机性投资占用的资金,并将其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尽管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但与公共支出天生不如私人投资高效这一观点相比,难以在政治上说服别人。
英国的财政紧缩政策,无法在不采取需求侧措施的情况下实施宽松。要减少国债,政府政策必须着眼于确保GDP增长高于债务增长而不是削减开支。保守党过去14年执政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当财政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停滞时,公共债务相对于GDP的比重必然增加。
英国政府不像美国政府那样可以无视金融情绪,而且不能随意提高税收。曾经用以阻止资本外逃的汇率管制早已不复存在,英国也不再拥有可以强迫资金留在境内的帝国权力。尽管如此,如果准备充分的话,英国政府应该能够发行某些“净零债券”——类似于资助一战和二战的战争债券——为清洁能源转型筹集资金。这项财政举措可以满足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