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华高材生讲世界名画,专门给艺术圈外人

2024-10-23 00:00:00滕三水
南风窗 2024年21期

“哥们,这次我来录一期”。

2021年,何老师和朋友一起尝试拍游戏讲解类短视频,在常规安排里,上镜讲解的角色不是他。

但昨晚,何老师兴奋地睡不着,关于最新一期选题,他不想只在旁边看着,而是特别想自己试试。于是,第二天他就提出了这个请求。

网上有类似选题的讲解,他都看了,觉得讲得不好。昨晚躺在床上,他的脑子一直在飞速运转、构思,如果我来,会怎么讲怎么弄。

他主讲的视频发出后,播放量有800多万,而当时他们的抖音账号只有400多个粉丝。

那是何老师第一次感到“心痒痒”的时刻。他一直认为,一个人不会突然莫名其妙地对自己完全没能力做的事上头。如果看到别人干就“心痒痒”想自己尝试,那一定要去做,也许那就是天赋所在。

从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到如今拥有360万粉丝的抖音创作者@何老师在发呆,何老师试成了,现在他已成为抖音艺术领域里风格独树一帜的“解码派演员”。

艺术进入脑子了

2023年11月,《下楼梯的女人》发布,没过多久,便得到了1.3亿播放,18万评论。

有一条评论是这样说的,“瞬间看懂了,属于是把细糠榨成汁喂给我”。很多人也从这里开始,跟着@何老师在发呆欣赏艺术。

在课本或常见的科普介绍中,我们知道,《下楼梯的女人》是法国著名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1912年创作的现代派代表作。

但这一连串名词到底代表什么,这幅画本身讲述着什么,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始终是抽象且模糊的,或者简言之,看不懂。

解读视频开头,何老师有意避开了这些高大上的名词,作者杜尚那一列被“某画家”暂时代替。在没有任何背景铺垫的情况下,他演绎了这幅名画从0~1的创作过程。

接着,他才告诉大家这是杜尚的作品,并点出了这幅画的先锋之处,“把事物不同时间轨迹记录在同一画面”。在静止的画面表达运动,这个创作手法至今被沿用,我们熟悉的漫画、动画,以及《黑客帝国》的动作设计和场景表达都可以追溯至此。

经过这样一番抽丝剥茧,何老师自己是高度沉浸且兴奋的,但远不止他自己。

一个人不会突然莫名其妙地对自己完全没能力做的事上头。如果看到别人干就“心痒痒”想自己尝试,那一定要去做,也许那就是天赋所在。

粉丝也被强烈震撼着,第一次有人向他们明确地把画作的创作过程讲出来,第一次不懂任何专业的高大上词汇,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在抖音短视频上看懂了一幅画。

何老师给这条视频的描述语是:是谁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

摒弃标签和外在的既定描述,回到创作原点,去合理推测并还原艺术家创作时在想什么,提出什么新问题,最终用什么样开创性的手法解决了,以及它与现在的生活有什么连接,是何老师认为艺术值得被讲述的部分。

在这样的独特视角下,即便是熟悉的伦勃朗、莫奈、达·芬奇等艺术家的作品,有了更细致和更新的解读。

对蒙克的《呐喊》,何老师没有讲画中人物一眼可见的惊恐状态,而是同样把重点放在了寻找画作本身的创新之处。

他发现,蒙克其实是最早使用表情包表达情绪的人。《呐喊》中的人物,瞳孔被缩到极小,眼白被放大到极致,没有常规意义上的五官,整个人物完全失真,只剩表情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不就是现在的表情包和漫画吗?

在两者连接起来的那一刻,何老师头皮发麻。

他说,我们现在对《呐喊》习以为常,其实是因为它开创的东西已经被表情包普及,被大家完全接纳了,“但在那个年代,这种灵光乍现很不容易,不应该被当作理所当然。回头看,这些是可以给人感动的,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生活至今在他所开创的道路中”。

而在这样的拆解中,粉丝也终于体验到了“醍醐灌顶”的瞬间,面对玄乎的艺术,第一次感觉真正“看懂了”,并且在生命中有了很切实的体验。

先研究自己

不过,在解码艺术前,何老师先解码的,其实是自己。

先后毕业于清华美院、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又顺利留在纽约一家很大的设计事务所工作,仅从几个标签看,何老师的人生路径不只顺畅,还称得上“顶级配置”。

然而,在事务所待了一年左右,何老师就发现每天要做的大多是画图,和预想中的设计创造并不一样。关于那段日子的记忆,所剩不多的是“迷茫”。

当遇到回国工作的契机时,他很快做了决定,去游戏行业做场景设计师,核心内容依然围绕建筑设计。

然而,他再一次失望了,游戏要的和自己一路学习的建筑知识、理念好像是两个东西。游戏里的建筑设计,通常为玩法服务,但从现实来推导,有些在结构和空间上是不合理的,从建筑学看并不能成立。

理性上知道这没有对错,目的不同而已,但何老师仍然无法说服自己做下去,“我对历史人文的兴趣和研究,反而成了枷锁,相当于我的世界观和游戏的操作体系是抵触的”。

何老师裸辞了。

工作中找不到价值,偏偏那时“内卷”“学历无用论”“大厂35岁危机”又陆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和情绪,他自我总结,那个时期确实有些失意。

只不过,天生习惯发掘问题、找解决方法的他,并没有太耽于情绪。他很清楚,要想走出困境,是时候得把自己研究透了,而他选择的具体方法就是之前业余时间做的自媒体。

在何老师看来,“自媒体是一个相对大的兜子”,抖音上的用户辐射各个群体,他们的兴趣及关注点天生有很强的多样性,也会有即时且相对透明的反馈。而当你找到自己的天赋时,投缘的人会自动聚集过来。

解码艺术,就是多次尝试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心痒痒”的感受,还是观众反馈,似乎都交叉印证了,这是适合自己的出路。

尽管内容还是一直以来喜欢且擅长的建筑设计艺术、人文历史,但区别在于,这次他选择向行业外的普通人讲解。

这样,一方面他不必再像上班那样,向商业及其他因素妥协,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他又可以通过短视频把专业的见解分享给更多普通人。

摒弃标签和外在的既定描述,回到创作原点,去合理推测并还原艺术家创作时在想什么,提出什么新问题,最终用什么样开创性的手法解决了,以及它与现在的生活有什么连接,是何老师认为艺术值得被讲述的部分。

何老师用游戏引擎还原山西大同善化寺(不完全一比一),尝试用游戏技术记录古建筑

虽然普通人没有专业积累,但艺术的美是人人都能感受,关键在于要选择合适的分享和解读方式。而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正好让何老师会自觉地去体察大家,然后用很人性化的方式,把不太容易懂的艺术讲明白。

每个视频,他都会以一句“你看哈”开始,接着以最接近生活的例子去引入艺术,让普通人既能领略艺术的美,也能看懂艺术。

与生活连接,长出新视角

艺术家的生平、野史情史、画里的人物和艺术家是什么关系……这些内容在他的视频里也基本见不到。

何老师从小对八卦故事不感兴趣,在他眼里,古人的故事、古人的生活,只属于他自己。我们去谈论这些,对现在的生活不能构成任何影响。很可能我们的脑中充斥着各种八卦,却记不住任何一个画家的名字。

画廊里挂的、书里写的那些史实性东西,他也不讲。那些知识必然正确,但绝对不是艺术的唯一角度,“艺术虽然可以这么看,但不是只能这么看”。

何老师想拍的东西,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启发”。这种启发,是艺术家通过画本身传递出来的。

他经常把画比喻成一盘菜。一道菜不会凭空出现,做菜之前要去找各种材料,然后经过淘洗、处理,最后再以合适的方式去烹饪。

当菜上桌,那已经是最终结果,我们需要的不是描述这个结果,而是在上桌前,去还原这道菜的准备及烹制过程。

所以何老师说,自己很少用形容词,比如当他去看达·芬奇的画时,最先进入脑子的,不是文艺复兴的杰作、绝妙的色彩比例这些描述,而是更喜欢去找什么促成了这种效果的表达,去研究画里的元素、技巧、想法,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萌芽的。

但仅这些还不够,当他向粉丝讲述的时候,意味着画里至少有一个启发性瞬间能与现在的生活产生连接,“这种连接是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切身体会很重要,吃菜前,得先对这道菜感兴趣。

如果艺术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再强的推导,也不大会对我们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往往是因为看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巧妙勾连,并且这种勾连是此前没意识到的新视角。

而何老师擅长做的便是,用合适的方法把它点出来。他总结了一套可行的路径:从现有生活中的疑问和好奇出发,再从艺术中找关联、找答案。

审美,是仔细看自己的生活

“艺术有什么意义我一直不明白,看了你最近几期的作品,我好像知道了”

“在你举例子之前完全没意识到这种的画法的神奇”

……

@何老师在发呆的粉丝,来自四面八方,有各色人群,甚至连何老师自己都没想到,很多考教资的人也在看,对他来说,这是很大的惊喜和鼓励,“可能我的视频对真正要成为老师的人都是有启发的”。

那些知识必然正确,但绝对不是艺术的唯一角度,“艺术虽然可以这么看,但不是只能这么看”。

其实不止考教资的,粉丝里一直藏龙卧虎,视频发出后经常有人会在下面评论,针对那个作品补充了很多有价值的细节。

他们在各自领域懂得这么多,那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强烈的振动?对这个问题,何老师真的仔细想过,“可能是我尽己所能地让大家从里面收获了一些东西,也尽量了提供一个新角度”。

每次视频发出前,何老师都会让妻子看一看,提问题。如果她提出有哪些看不懂或没感觉的地方,他都会再去打磨一下。妻子非艺术专业出身,在视角上更接近大众。

何老师在尽量降低理解门槛,给玄乎的艺术祛魅。

他从来不会一上来就讲一堆大框架。因为在他看来,无需去标榜自己有多厉害,作为一个艺术解码者、传播者,更应该设身处地地去观察大家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在好奇什么,然后去看看古人有没有启发过我们。

如果有,那他就去演出这个过程,“去用和古人一样的方法,把古人的手法推导出来,在艺术和生活中建立一个链接”。

粉丝能感受到这种关怀和启发,他们会在很多个生活的瞬间,想起@何老师在发呆讲过的画,突然与百年前的艺术感到心灵共振,接着把它们拍下来发到抖音评论区:

“当我第一次拍到星轨,我才知道梵高画的是什么”“你让我想到了我在大理拍的这张照片”“在烟台旅游的时候拍的,当时就突然理解了莫奈”……

其实以前早就拍到过这些,也存了很多,但总是说不出来为什么,也很难和别人讨论。@何老师在发呆的艺术视频,像种子或者清水一样,让新的艺术观念在大家心中生了根,重新点醒了生活中的某些部分。

粉丝不仅看懂了知识,还把知识延续到了生活中,让曾经无法言说的生活在艺术中有了具体形象,有了出口。

而且它属于每个人,艺术不完全在书籍和殿堂上,像何老师常说的,“审美就是仔细看看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