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欧这次谈判很关键

2024-10-23 00:00:00雷墨
南风窗 2024年21期

围绕电动汽车关税的谈判,中国与欧盟之间出现了“微进展”。据媒体报道,在中方官员赴欧磋商后,欧盟方面把原定于9月25日的投票表决推迟了,意在为双方继续谈判留出时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欧盟按原定时间投票,那么按原定方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是大概率事件。欧盟方面推迟投票表决,为达成包括降低关税在内的妥协创造了可能性。

根据欧盟的规则,最后的投票表决日期是11月2日,当然投票也可能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中欧能否在这个有限的窗口期内谈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无论对于中欧双边还是全球层面,其意义都不容小觑。

德国和西班牙目前是欧盟较大的成员国中,明确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大幅提升关税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也是欧盟第一和第二大汽车制造国。表现上看,德国和西班牙反对加征关税,是在担心自身利益受到伤害。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欧盟有27个成员国,德国的GDP占整个欧盟GDP的约25%,是名副其实的硕大存在。更为关键的是,制造业强悍的德国,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塑造了其欧盟经济中枢的角色。而这个“中枢”,同时也是欧盟经济联结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德国的对华出口,在整个欧盟对华出口中占比约45%。一方面,这凸显了德国在欧中贸易中的重要分量;另一方面,欧盟经济中枢角色也意味着,德国在“承载”某些欧盟国家对华贸易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次中欧电动汽车关税分歧中,如果德国能发挥与其在欧盟经济中相匹配的影响力,与中方一道阻止贸易矛盾升级,事实上也是在稳定中欧经贸关系大局。这是这次中欧谈判承载的第一层意义。

其二,作为世界头部的经济体,中国和欧盟如果能解决在电动汽车问题上的分歧,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汽车行业是欧洲长期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领域之一,只是最近一些年光芒才变得暗淡。当然,在某些媒体和政治人物中,这种暗淡被渲染成了生存危机,其实质还是要确保欧洲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力优势。

几乎同时发生的,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崛起。对于中国来说,这个行业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代表与驱动力之一。指望中国这样的经济体的产业徘徊在低端空间、成为发达经济体产业链上的配件,这不符合常理。

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发达经济体如何在追求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为新兴经济体留出发展空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么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乐观的估计也只是低质量的共存。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是,中欧解决电动汽车分歧的模式将具有某种示范意义。

去年10月欧盟启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后,中欧之间一直保持着沟通和磋商。这与美国通过一道行政令就加征100% 关税的粗暴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某种程度上说,欧盟还抱有这样的心态,即把中欧电动汽车分歧当作问题来解决。而美国则是把中国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政策行为上是步步紧逼、不留余地。

某种程度上说,中欧电动汽车谈判也是一个试验,探索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时局变动的背景下大国之间应该如何解决重大分歧?是真正的解决问题,还是让问题成为更大问题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