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去世不到150天,其女宗馥莉就深陷风暴中心。
7月,一封署名宗馥莉的辞职信,将娃哈哈的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问题推上台前。9月,一次关于员工分红以及劳动合同的维权,又让宗馥莉备受质疑。对这一切,宗庆后胞弟、娃哈哈早期创始人之一宗泽后,在朋友圈概括说:“火力四开,锋芒毕露,应了古语:刚易折。”
娃哈哈的家族内斗和与股东的博弈,昭然若揭,而处在“易折”之境的宗馥莉,被外界称之为拿了鲁昭公剧本。
组织有张力,改革有阻力,有人说,是源于利益上的纠葛。此话不假,自宗馥莉接手企业后,娃哈哈销量下滑、经营差强人意,引发一些不满是自然而然的。但企业的起伏是否能完全归因于一个人呢?
当初宗庆后骑着三轮车卖水,从别人口袋里挖到第一桶金,事事都是从头开始,时时都在资本、权力、体制、人情中间迂回。由此有人说,是宗庆后的“家长式”领导成就了娃哈哈,其实反过来也成就了宗庆后的江湖地位。
家长式,一个颇具国产意味的词,暗示着宗庆后的领导艺术,一面是强势,因强势而众服,一面是溺爱,因溺爱而纵容。这两面帮助宗庆后灵活地在人情世故里腾挪,带着企业闯关。
宗馥莉看在眼里,却并不打算跟从,她的管理风格更加激进。有一次,媒体问宗馥莉,说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但当她要独立承担一家企业,或者作为独立创业的年轻一代企业家,是不是需要更灵活一点?宗馥莉有感而发:太圆滑的人其实社会上有很多,不缺我这一个。
不愿圆滑、也不必圆滑的宗馥莉价值取向,是像宗馥莉一样的企二代的宿命,又是企一代精心培养的结果。
宗馥莉在中学时期就出国了,这是从农场中锤炼出来的宗庆后们普遍认同的精英教育方式。企二代从西方商学院学到的知识理念,与宗庆后这样的企一代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有所不同。
相对西方日益成熟的企业管理,商学院的知识理念能够帮助企一代部分消除陌生感,是情理之中。但这样的教育也让企二代相信,制度是企业高效运转的核心,使命、愿景与价值观是基业长青的本质。以至于在着手经营企业时,年轻的企二代可能倾向,乃至照搬西方职场的运转规则,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里,出现对东方政商观与人情哲学相抵触的情况。其实宗庆后也看在眼里,曾指出宗馥莉“她就是做事有时候硬碰硬”。
与价值取向不同的是,无论东西方,但凡通过血缘完成的企业接班,企二代所面临的困难,往往并非财富和资源的延续,而是组织权威的更替。
在组织里,权威的本质是对终极责任的承担。这对企二代来说,是无法在短期内驾驭的。因为,在过去的危机时刻,力挽狂澜的总是企一代。即使像宗馥莉一样,学有所成,加入企业,在内部担任多个职务,但究竟还是处在父辈的庇佑下,大风大浪见得不多,涉及管理核心也较少。只要在经济增速减缓的时候,他们不躺平,就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
好在,宗馥莉继续履职了,也承诺员工分红了,风波在9月底得到平息。但是否易折,一切尚未可知。
早在2007年,在娃哈哈与法国达能的合资纠葛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宗庆后写下“何必伤害我的妻女”“世界上最廉价的董事长兼CEO”等文字,宣布在硝烟四起时归隐。多年后,宗馥莉也选择了请辞,但却以不同的方式将企业矛盾公开化。
有人说,这是家族企业的宿命。假如真有宿命的话,那么我们看到,从父亲到女儿,从隐忍到直面,面对宿命的两种不同应对方式,这或许就是家族企业的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