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了影视产业的生态变革:从生产主体的转变到影视内容的创作再到摄制流程的优化,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生产将全面颠覆传统影视业的制作模式;而AI微短剧、AI引擎电影的创新发展,丰富了影视产业业态,也为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出海”培育新动能。此外,影游融合不仅在产业和市场,也在传播形式和媒介介质层面“融合”了影视与游戏,从而让影视产业的媒介融合进入一种真正的深度融合发展阶段;这不仅是对现代受众消费趋势的一种应对,更是代表了媒介融合的前沿,因此对当下整个影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关键词】 AIGC; 影视产业; 媒介融合; ChatGPT; Sora
影视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等新技术为基础的影视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则进一步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皆媒,并正在掀起一场影视产业的大变革。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1],这促使人们开始进一步思考面向技术变迁构建影视产业新格局、新生态的可能性。由此,当AIGC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影视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专业边界之时,如何理解并把握其变革的趋势就成为当前人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人机协同:AIGC赋能智能化影视生产
曾几何时,以电影制片厂、影视集团为主导的专业生产机构是影视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如今在ChatGPT、Sora等AIGC技术的推动下,不仅普通大众、非影视社会机构(如企业、商业机构)和自媒体组织的视听创作能力得到增强,智能机器也逐渐成为独立的内容创作主体参与生产。技术革新不仅带来生产主体变革,还使得多模态智能化生产成为可能。影视内容生产模式正在发生从“一家独大”的专业生成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到“全民创作”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再到“人机协同、互为补充”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的转变。
(一)创作主体:从PGC、UGC到AIGC
PGC模式下的内容生产主体通常指具备专业知识的机构和个人,其遵循标准化的内容生产流程,产出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辅助剧本创作、虚拟场景创建、音视频智能生成等方面,AIGC技术的加入使创作过程更加高效。以ChatGPT4.0为例,这是一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模型[2],被赋予广泛投入智能推荐、写作、翻译、学习等多场景、多领域内容生产工作的活力。[3]创作者只需输入合适的提示词,便能得到结构化的脚本编写、内容提示以及语言风格等建议,在加速创作过程的同时,保持故事的一致性和创新性。对于多语言版本的视听内容,其还能提供有效的语言翻译和文化适应性建议,使作品能够更广泛地触及国际观众。显然,AIGC工具解放了人的生产力,让创作者拥有更多时间去完成具有创造力的工作。
UGC模式下的内容生产主体通常指普通用户,其生产内容具有成本低、内容参差、个性化的特点。而AIGC技术则打破了内容生产的专业壁垒,使人人拥有实现艺术化创作的可能。2024年2月,OpenAI公司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Sora①,通过原生规模训练和多帧预测生成技术,获得文生视频的创作能力。同年4月,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发布了我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的视频大模型Vidu。AIUGC作为AIGC赋能UGC的新形态,具有降低技术门槛、启发创作灵感与增强创作能力等三方面特征。此外,由于AIGC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能力沟”,抬升了个人知识生产水平,也标志着影视作品由专业组织特供向普罗大众共创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AIGC技术的应用将大量繁杂的程序性任务交由人工智能完成,而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释放,从而有助于推动更多高质量的内容创作。同时,AIGC基于数据、算法和算力三大核心技术的支撑,能够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内容生产并表现出突出的创作优势,如AI自动剪辑生成电影预告片、精彩片段集锦等。
与PGC、UGC等人类生产主体相比,作为智能机器生产主体的AIGC,在主观创意、个性化表达和情感深度方面相对有限,特别是在影视文化方面,现有AIGC大模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资源有待完善,相关内容创作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AIGC生成与传播的漏斗模式存在扩大用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操控和偏见的认知风险,在利用AIGC技术时,需要对其潜在的社会影响和伦理挑战保持警觉。[4]
(二)内容制作:AI赋能全链条影视创作
对影视行业而言,AIGC技术的首要作用是为影视创作赋能。随着生成对抗网络、预训练模型等技术的不断累积、迭代与融合,AIGC具有更强的交互和通用能力,不仅推动了数字技术从散点分布式应用到对影视产业的强力嵌入,也开启了智能机器内容创作的新阶段。根据AIGC模态类别和影视业的实践来看,文本、视觉、音频、跨模态生成内容已经实现了摄制过程的全链条覆盖。
在影视创作的前期,剧本的创作水准影响着作品质量和市场表现,而文本模态生成内容能够根据主题、人物等提示词,辅助编剧快速生成剧情梗概。早在2020年,美国查普曼大学的学生就利用GPT-3创作剧本并制作短片《律师》,而最新一代GPT-4 Turbo的“上下文窗口”提升至128K,这意味着其单次文字处理量约300页纸,解决了以往模型单次处理文字量过少的问题。中国目前也涌现出不少ChatGPT类AI创作工具,如百度文心一言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等。此外,很多科技公司也提供AI剧本生成服务,如海马轻帆的“剧本智能评估”,通过剧情评价、角色关系等300多个评价指标,可提升剧本初期筛选效率、帮助剧本规避质检问题等;目前已服务《你好,李焕英》(中国大陆,2021)、《流浪地球2》(中国大陆,2023)等多部院线电影。
在影视创作中期,AIGC辅助角色塑造和虚拟拍摄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在角色塑造方面,AI辅助创建数字孪生角色和虚拟合成角色表现突出。数字孪生角色运用动作捕捉和模式识别等技术,精准识别真人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将其表演风格精确复制并转化成数字模型,然后经过模型训练生成与真人演员相匹配的表演效果。而虚拟合成角色是通过AI技术采集真实演员的表演数据并结合影视作品中对角色的定位转化而成。在电影《阿凡达:水之道》(美国,2022)中,维塔数码公司(Weta Digital Ltd.)基于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APFS系统(Anatomically Plausible Facial System),该系统辅助电影角色纳美人生成面部动画并结合其独特外形修复弥补牙齿和头骨解剖的偏差。[5]同时,借助AIGC创建高精度虚拟场景,可缩减拍摄成本并提高摄制效果。电视剧《云之羽》(中国大陆,2023)是国内首部使用“虚拟制作+实景拍摄”的影视作品,据出品方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披露,在《云之羽》使用虚拟制作的场次中,剧组拍摄效率提高了30%以上,现场执行工作人员减少了1/3。①
在影视创作的后期,AIGC技术在音频处理、特效生成、视频编辑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其中音频模态生成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生成、语音合成等,可根据创作者需求生成符合特定风格和长度要求的音频作品。AIVA、Amper Music等AI音乐生成工具,为歌曲、影视剧等配乐提供了创造力。Descript Overdub、Replica Studios等AI配音软件,在有声读物、电影配音等方面各有千秋。视觉模态生成内容主要包括图像生成、识别、处理及视频制作,可以实现影视作品的背景替换、色彩校正和视频修复等。目前,Midjourney、DALL-E等AI绘图工具在图像生成领域都展现出强劲的艺术创作力。2023年8月,国内启动了AI经典电影4K修复计划,《A计划》(中国香港,1983)、《武状元苏乞儿》(中国香港,1992)等首批修复的22部电影已在抖音、西瓜视频上线。②此外,AIGC技术在辅助影视特效制作,如火、雾等自然现象及魔法、科幻等特殊效果的动态模拟等方面效果逼真。
值得关注的是,跨模态内容生成技术可实现图文、视音频等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实时生成。从Runway Gen-2、Stable Video Diffusion、Pika到Sora、Vidu等文生视频模型,均能生成多种形式、高灵活性的多模态视频。其中,Sora生成的视频可保证人和场景元素在3D空间中的同步移动且可模拟影响世界状态的动作,如一个男人吃了一口面包并留下了咬痕。Sora可一次性生成最长一分钟的高仿真视频(而目前整个行业所公布的单个连贯性视频的最大长度为16秒,普遍水平是2至4秒。[6]),包括复杂精密的背景、富有情感的多人物角色及多机位的拍摄视角等,还可根据创作者需求生成各种尺寸的视频,最高分辨率达2048×2048。③2024年3月,全球首部完全由AI创作的长达90分钟的电影《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在美国洛杉矶上映,该片由50位AIGC创作者使用AI大模型分段合作完成。
(三)摄制流程:从线性到非线性的优化
影视作品的基本制作流程包括剧本构想与可行性分析、制片筹备、拍摄、后期制作等四个部分。早期胶片电影采用搭建实景的方式还原影视场景,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随着技术进步进入数字电影时代,使用绿幕技术的方式来营造视觉奇观成为常态,但受绿幕溢出、现场反射物和环境光源的影响,一旦在拍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被迫延长后期制作的时间甚至影响成片效果。
在AIGC赋能下,虚拟制片打破了传统制片的线性工作流程,将中期拍摄和后期特效处理的异步制作模式,转换为在拍摄现场实时的同步镜头内特效的视效前置流程。[7]而流程前置的前提是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与数字资产的丰富多样。具体而言,在虚拟摄制棚中,利用LED显示屏将数字资产转化为数字场景,由AI算法驱动摄影机的实时追踪与照明系统相配合,并与实时虚拟引擎的图像输出联动,从而达成真实人物与虚拟场景、虚拟角色与光影效果融合的拟真效果。由迪士尼出品的星球大战系列衍生剧《曼达洛人》(美国,2019)是全球第一部深度运用虚拟制片技术的影视作品。《海盗旗升起》(美国,2022)、《可怜的东西》(爱尔兰/英国/美国/匈牙利,2023)等影视作品中也广泛运用了该技术。而近些年国内影视制作机构使用虚拟技术辅助拍摄愈发常见,2022年,爱奇艺在浙江横店搭建了2400平方米的虚拟影棚,《繁花》(中国大陆,2023)、《狐妖小红娘·月红篇》(中国大陆,2024)等剧集中均采用了虚拟摄制技术。
通过流程前置使拍摄时间与资金成本更加可控,而数字资产的重复利用也预示着边际成本的递减。与此同时,技术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UGC得以借助AI工具完成影视作品的初创。但要想真正实现AIGC赋能影视作品全流程高效制作,还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成熟、虚拟摄制设施的完善、数字资产的广泛持有、创作团队的专业性等诸多方面的提质升级。
二、内容创新:AIGC丰富影视产业业态
随着影视产业从数字变革阶段进入智能变革阶段,不仅传统影视业的生产结构面临被智能化全面改造的前景,而且还孕育出全新的影视产业业态。
(一)“AI+”微短剧:降本增效与文化“出海”
在影视业整体发展下行的背景下,微短剧却逆势而起,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①微短剧是单集时长在十几秒到15分钟左右的网络剧,因为单集时长短,所以每部剧集却至少包含几十甚至上百集。微短剧的商业模式与小说网站的付费阅读模式类似,即前几集为免费观看,而后每集收费1至3元不等,但看似庞大的销售金额背后,制作方往往要付出巨大的投流费来吸引用户关注,投流成本甚至高达总收益或成本的90%左右。[8]
微短剧因迎合碎片化时代观众的注意力需求而走红,但对于创作者而言,控制成本才是提高创作热情的根本。首先,利用AI辅助进行智能编剧,能够提高剧本创作速度。除上文提到的ChatGPT等工具外,华策AIGC应用研究院研发的影视剧本智能创作系统、一览科技运营宝推出的“AI编剧”模块等生成式大模型都具备专业的剧本生成能力;其次,可利用Sora、Vidu等文生视频模型辅助微短剧的制作;此外,IQDubbing配音平台、讯飞配音等AI配音模型可用于优化音频效果,腾讯混元大模型等文生图模型可一键生成宣传海报,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效果分析则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2024年3月,系列微短剧“中国神话”正式发布②,这是国内首部由AI制作的微短剧,通过《补天》《逐日》《奔月》等六个神话故事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当代回响。
与此同时,微短剧创作者们也尝试利用AIGC工具拓展海外市场。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3月,已有40余款微短剧应用实现“出海”,创造近5500万次下载量和1.7亿美元内购收入,微短剧已经成为影视产业“出海”的新增长极。[9]AIGC工具的多语言转换、字幕生成、音乐和声效生成、市场分析和预测、跨文化适应性建议等众多功能,将为“文化出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流行,也有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的新标杆。
(二)AIEM:AI驱动的全新电影形态
AIEM(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ine Movie)即人工智能引擎电影,是结合AI算法的以引擎为驱动的三维质感的影像制作。[10]其以算法驱动、实时渲染和物理世界的低依赖性为特征,创作者与AIGC工具协同即可完成整部影视作品的制作。AIEM是继胶片电影、数字电影之后,基于AI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电影形态,也可视为虚拟制作技术发展的高级产物。
AIEM并不是凭空而生,溯源而上,虚幻引擎(Unreal Engine)技术为其提供了发展基础。该技术为提升数字游戏的体验感而开发,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3A游戏(Triple-A Game)的制作中。然而虚拟引擎技术运用于AI电影的制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现有技术在动画领域的尝试也已经表现出不错的成绩。奈飞公司(NetFlix)出品的动画短片集《爱,死亡和机器人》(美国,2019)中使用虚幻引擎技术参与制作;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同名网络动画系列《凡人修仙传》(中国大陆,2020)也采用AI辅助动作捕捉技术制作3D真人CG动画,实M25nCQgTtRqS3ug/X4E2EPW8Mr8gXsL8KxIP8ykdZtk=现了角色演技和技术发展的双赢。而AI驱动的虚拟引擎电影,凭借其对物理世界的低依赖性,为更多AIUGC创作提供了可能。bilibili平台UP主利用AI工具将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制作成系列动画剧集,截至2024年5月,该合集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次。①
无论是AI微短剧还是AI引擎电影,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影视作品的内容形态和分发渠道,还丰富了传统影视产业业态,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能力,以影为媒勾连起中国与世界,为讲好中国故事开辟了新的“出海航道”。
三、跨界融合:AIGC拓展影视产业市场空间
Sora等AIGC模型的跨越式发展,给传统影视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延展了其产业边界,也为影视产业通过跨界合作与融合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当下的“影游融合”(Cinema-Game Integration)趋势便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影视行业和游戏领域拥有天然的技术联动和互补优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改编自同名游戏的电影《街头霸王》(美国/日本,H1s/gZxOVRv4S/mPWK4U32yOx9uSUwsWSJd05IWLtPM=1994)。此后,《生化危机》(美国,2002)、《征途》(中国大陆,2020)、《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美国,2023)等众多游戏改编电影都有不错的票房表现。但无论是游戏改编电影还是电影改编游戏,都是以“共享IP”的方式实现借势营销进而提升经济收益。实际上,这种浅层次的影游合作是一种跨媒介互动,并未从根本上回应影视行业与游戏领域深度融合的核心问题——如何实现影视作品的视听表现力和叙事性表达与游戏的强互动性和多元视角的有机融合?
AIGC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影游跨界融合提供了可能。首先,AI文本模型可以实现多角色和多分支的故事设计,提高故事的互动性和自由度;其次,内嵌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模型的数字人,可实现虚拟角色与观众或玩家的个性化互动甚至情感交流。同时,Sora等文生视频模型还支持将现实世界中的实景与虚拟游戏世界相结合,通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实现世界模型构建、实时引擎渲染等多种功能,推动影游融合向更高层次迈进。目前,以游戏为基础的互动电影(INTERACTIVE MOVIE)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2018年,Quantic Dream工作室发行的AI题材互动电影游戏《底特律:化身为人》是影游融合较成功的尝试,其包含了三条主故事线和两种难度模式,玩家的每次选择都会影响剧情走向,最终将走向6种不同的结局。
在消费端,通过影游融合,影视产品得以实现市场和观众的双重拓展,触及包括电影爱好者和游戏玩家在内的更广泛观众群体。此外,融合电影的叙事深度和游戏的互动性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用户体验,这种体验更富沉浸感和个性化,从而增加用户的参与度、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根据《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游戏用户规模6.68亿人。巨大的游戏市场不仅为影游融合类电影创造了良好的IP基础和市场空间,也奠定了广阔的受众基础,彰显了影游融合的发展潜能。[11]与此同时,裸眼3D显示屏、VR头显、AR眼镜等硬件设备的迭代升级,也将实现观众从被动观影向互动体验的转变。此外,各大科技公司、影视机构、文旅部门等结合自身优势寻求跨界合作。AIGC为我国影视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黄金发展机遇。
结语
以AIGC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掀起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变革浪潮。影视产业也在AIGC的驱动之下迎来了生态级别的创新与变革:从生产主体的转变到影视内容的创作再到摄制流程的优化,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生产方式将全面颠覆传统影视业的生产制作模式;而AI微短剧、AI引擎电影的创新发展,丰富了影视产业业态,为影视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商业模式,也为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出海”培育了新动能。以影游融合为代表的跨界融合不仅在产业和市场,也在传播形式和媒介介质层面“融合”了影视与游戏,进而实现了“跨媒介融合”。这不仅是对现代受众消费趋势的一种应对,更是代表了媒介融合的前沿方向,因此,对当下整个影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未来,或许很快会有超越影游融合的新产业业态出现在影视产业中,也或许将会迎来更深刻的媒介融合以及产业变革。但是,无论未来影视产业如何发展,人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和机遇的同时,都需要审慎、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其变革的趋势,从而确保影视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者简介】 苏 涛,男,甘肃陇南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云南省广告与品牌研究院
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王晨旭,女,山东潍坊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赋能‘三区三州’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编号:YB2022090)阶段性成果。
①Sora这个名称源于日文“空”(そら),即天空,意为具有无限的创造潜力。Sora的核心功能为文生视频,但Open AI公司并未将Sora视为文生视频大模型,而是将其看作“世界模拟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Sora的创造力和未来潜力。
①参见:网易号“东西文娱”:效率提升30% 爱奇艺用这部剧为虚拟制作“打了个样”[EB/OL].(2023-09-18)[2024-05-08].https://www.163.com/dy/article/IETLNJKO0517RJ8A.html.
②参见:新京报:百部港影修复计划启动,技术助力“光影传承”[EB/OL].(2023-08-18)[2023-12-10].https://mp.weixin.qq.com/s/aYMQxJTshyOBGyiILZZBhA.
③参见:OpenAI官方网站Sora技术报告[EB/OL].(2024-02-16)[2024-04-07].https://openai.com/index/video-generation-models-as-world-simulators/.
①参见:人民网论坛:三分钟一集的微短剧,为何能火爆全网?[EB/OL].(2024-03-24)[2024-05-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375294413641898&wfr=spider&for=pc.
②参见:央视网: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第一集《补天》[EB/OL].(2024-04-30)[2024-05-08].https://5gai.cctv.com/2024/04/30/VIDEMFg2fMYhgfIbT5AXqKKM240430.shtml.
①参见:bilibili网站:【全频带阻塞干扰】第一集 坦克集群钢铁对冲[EB/OL].(2021-03-06)[2024-06-08].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N41197do/?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6-17.
[2]Chatterjee J,Dethlefs N.This new conversational AI model can be your friend,philosopher,and guide…and even your worst enemy[ J ].Patterns,2023(01):1-3.
[3]Cao Y,Li S,Liu Y,et al.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ai-generated content(aigc):A history of generative ai from gan to chatgpt[ J ].ArXiv Preprint ArXiv,2023(07):1-44.
[4]曾润喜,秦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认知风险:形成机理与治理[ J ].出版发行研究,2023(08):56-63.
[5]张雪.维塔数字智能面部动画系统在电影《阿凡达:水之道》得到成功应用[ J ].现代电影技术,2023(05):63-64.
[6]方兴东,钟祥铭.谷登堡时刻:Sora背后信息传播的范式转变与变革逻辑[ J ].现代出版,2024(03):1-15.
[7]杨明.变革及隐忧:基于数字视觉资产及图像引擎的虚拟制片技术[ J ].电影新作,2023(01):85-91.
[8]范志忠.网络微短剧何以成为风口[ J ].人民论坛,2024(05):106-109.
[9]何天平,李杭.微短剧“出海”的产业化潜力及发展路径构想[ J ].青年记者,2024(06):73-78.
[10]陈洪伟,张洋.全面数字化生存视域下“人工智能引擎电影”(AIEM)的出现与发展[ J ].当代电影,2023(12):
82-90.
[11]马亚辉,蔡晓辉.“一带一路”下的影游融合:跨界联动演进与业态蓝图构建[ J ].电影评介,2023(2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