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创造的小学山水田园诗教学

2024-10-23 00:00:00王家骏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审美创造教育既是丰富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山水田园诗富含美学元素,学习山水田园诗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向审美创造的小学山水田园诗教学通过多向融合、动态生成,挖掘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创造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健全学生的审美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审美创造;多向融合;动态生成;山水田园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10-0105-05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中小学课程教材要系统、全面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山水田园诗更是具有独特的审美与育人价值。挖掘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创造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掌握必备的审美创造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应有之义。

一、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创造教育价值

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创造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山水田园诗富含美学元素,适合开展审美创造教育活动。第二,山水田园诗的学习,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第三,山水田园诗中的审美创造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德行,培养学生的才能,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山水田园诗富含美学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要能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2]。山水田园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富有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等美学元素。在语言上,山水田园诗清新质朴,注重节奏美和韵律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感受语言美。在画面上,山水田园诗注重景物的搭配、色彩的和谐、动静的结合,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能够感知画面美。在意境上,山水田园诗营造出超脱尘世、悠然安逸的意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感觉到景物的生命与情感,体会意境美。在哲理上,山水田园诗饱含作者对自然之美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学生通过辩证思考,能够体会作者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摆脱尘世的向往,对归隐田园的期盼,感悟哲理美。

(二)学习山水田园诗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核心素养主要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学习山水田园诗符合学生这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需求。第一,山水田园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山川河流和田园劳动生活的歌咏,学习山水田园诗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山水田园诗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文字的丰富内涵,而且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性化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在学习山水田园诗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等认知活动,这些认知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诗句富有留白空间,可供学生再思考、再创造。

(三)学习山水田园诗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叶嘉莹先生曾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所谓心灵不死,即指我们的内心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山水田园诗,学生能够获得审美、向美、创美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够做到求美向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习山水田园诗,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才能。

二、指向审美创造的山水田园诗有效教学路径

(一)多向融合:挖掘山水田园诗的审美创造教育功能

多向融合,指的是教师多角度地挖掘文本内在的教学功能,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使之互相融合、互相协作的教学行为。多向融合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1.音色共融,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色共融中的“音”指的是山水田园诗本身的节奏美和押韵美。山水田园诗重视平仄,在语音上长短交错,音调变化丰富但又和谐统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山水田园诗重视押韵,韵脚勾连回环,将诗句串联成审美整体[3]。指导学生有感情、有技巧地诵读山水田园诗,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山水田园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使学生获得语言上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音色共融中的“色”指的是山水田园诗中自然景观丰富,田园风貌多彩。小学的山水田园诗中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钱塘湖等自然景观,也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田园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景色,也可以欣赏田园生活的多彩画卷。

学生可以从“飞流直下三千尺”中发现夸张之美,从“乱花渐欲迷人眼”中领悟拟人之美,从“忙趁东风放纸鸢”中体会儿童在农村生活的自由之美,从“也傍桑阴学种瓜”中感受儿童学做农事的天真之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感知山水田园诗中的音律美和画面美,也可以体会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妙用,提高自身的言语水平,丰富审美体验。

2.虚实相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小学的山水田园诗大多是作者基于现实中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来创作的。作者致力于描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民从事田园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画面,这些画面能给人以美好体验和对生命的感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想象、体会,进入古诗所描绘的美好境界,加深审美感受。古诗中的美好画面和意境虽然是千百年前的诗人描摹的,但带给学生的审美感受却是真实的。虚与实的相融,千百年前的美好画面与意境通过文字投射到学生的脑海,直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3.情景相融,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阅读倡导的是个性化的体验,山水田园诗虽然篇幅简短,却是作者对山水田园美景的高度凝练和描绘,体现了作者歌颂山水田园生活的真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科学有效地结合山水田园诗的景与情,从朗读技巧、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着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绘美景,个性化地表达真情,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4.学用相融,健全学生的审美人格

小学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基的关键时期,也是审美人格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阶段,及时地进行审美创造教育活动,对学生一生的向善向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水田园诗中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风光之美、生态和谐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劳动收获之美、阖家务农其乐融融之美。学习山水田园诗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中学习到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而且也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生活、珍惜劳动成果、享受劳动乐趣的习惯。学生将山水田园诗中的学习收获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有利于健全自身的审美人格。

(二)动态生成: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动态生成,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个性化地研读文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与合作,动态化地表达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1.任务驱动,生成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以任务驱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分享表达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1)自主研读,各美其美

在山水田园诗的教学中,阅读是学生自主研读文本、与文本互动、发现山水田园之美的个性化体验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布置学生自主研读文本的任务,并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发现美和感知美。比如在教学《稚子弄冰》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主研读的任务,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地方说一说。有的学生发现诗有很多颜色,既有“稚子金盆脱晓冰”的金色,也有“彩丝穿取当银钲”的彩色和银色,几种颜色和谐映衬,十分美丽。也有学生觉得诗的声音很美,既有冰块敲击像玉磬一般的悦耳之声,也有冰块落地像玻璃乍裂的清脆之声。两种声音随着儿童玩冰的过程相继出现,反差明显,却并不突兀,从听觉上给予读者美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布置读写结合的任务,要求学生先创造性地用自己的话描绘古诗中的美丽画面,再请学生写一写自己阅读古诗后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研读文本,个性化、动态化地发现美、感知美、表达美。各美其美的教学方式,既给予了学生审美创造的自由,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视野融合,美美与共

在山水田园诗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任务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轻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讨论与表达。既有观点的表达与思维的碰撞,也有视野的相互融合,这是美美与共的生发点[4]。比如在教学《鹿柴》时,教师在拓展环节适时出示《山居秋暝》这首诗。这两首诗都是王维所写,而且都有空灵静谧的意境。因此,在学习《鹿柴》的基础上,教师布置了以四人小组形式讨论怎样才能读好《山居秋暝》这首诗的学习任务。有同学认为这首诗写了空山的静谧,应当读出空灵之感;有同学认为这首诗里有皎洁的月光,应当读出清冷之感;有同学认为诗句里有清泉流响,应当读出欢快之感;还有同学认为这首诗里有山鸟的啼鸣,应当读出动态之感[5]。同学们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倾听朗读,互相学习他人读得好的地方,再互相给予一些建议,然后再互相读一读,共同提升朗读水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地进行了朗读,个性化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吸收了他人优点,听取了他人的意见,动态生成了自己的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个性化地表达了对古诗中美的理解,提升了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除了抄默和练习作业,还可以布置体现审美自由的绘画作业。山水田园诗大多是以画入诗,将美好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古诗后,对于诗中美景的想象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教学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在学生了解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文字意思后,教师要求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来把这一美景画出来,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第二天上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画作,各自指出自己画的是古诗中的哪种美,是绿油油的禾苗与清澈的流水相互映衬的画面美,还是杜鹃声声啼叫与烟雨朦胧相互交织的意境美,又或是赞扬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美,等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分享的过程中,不仅有机会运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锻炼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而且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诗句中美学元素的理解,介绍自己绘画的想法。先独立思考创作,再分享交流,互相欣赏其他同学的画作,发现他人审美创造中的独具匠心之处,这种形式是学生先从大脑中将语言文字通过画笔转化为画作,再将画作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互相介绍,互相倾听,互相学习,这也是山水田园诗审美创造学习中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

(3)教学相融,动态寻美

师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的融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略的过程,也是指引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线。在山水田园诗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疑问,适时地点拨启发学生,通过任务型学习,将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动态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比如教学《暮江吟》,学生提问,为什么“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绿波滚动的绿用“瑟”字,而不用本来的“绿”来代替,绿和红在色彩上相互映衬不是也很合适吗?其实,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这是学生分析比较后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首先,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朗读任务。要求学生将“瑟瑟”和“绿绿”进行对比阅读,然后从节奏美、押韵美的角度,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会到作者使用“瑟”字的好处。其次,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组词,将“瑟”组成“萧瑟”一词。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把“萧瑟”这个形容词运用到古诗的理解中去。学生通过讨论可以体会到作者所写的是傍晚江边的景色,傍晚的江水给人以凄清之感,江水奔腾而去,配以萧瑟,更富有画面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解释“瑟”原指“碧绿的珍宝”,这里作者运用了引申的含义,用“瑟”代替了“绿”字,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炼字上对美感的把握,感受作者在营造美景、美境、美情上的独具匠心。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产生的疑问,遵循学情开展任务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问—思考—实践—感知—建构”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启发性、针对性、有效性。

2.吟诵古诗,披情入境

山水田园诗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景色美、画面美、意境美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与多媒体的互动,以吟诵的方式,调动嘴、眼、耳等多感官协作来进行古诗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1)诗乐相融,品韵律之美

山水田园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节奏韵律和谐,字数词性对仗工整。结合山水田园诗的特性,可以选择合适的配乐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比如教学《稚子弄冰》,学生原本朗读得比较干巴,情感较为平淡。即使教师已经带着学生把诗句大意梳理清楚,作者内在情感体会完毕,学生的朗读依旧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一首节奏较为欢快的音乐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指导学生在欢快的曲调中朗读。指导过程中,每个学生的音调和起伏不需要完全相同,只需要个性化地读出自己理解的节奏和韵律,将孩童在田园玩耍冰块、无忧无虑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自然就读出了古诗中的童真美。再比如教学《鹿柴》和《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和“空山新雨后”这两句,学生很难读出其意境之美,缺少空灵自然的感觉。这时教师如果配上一首宁静悠远的曲子,再指导学生在配乐中加上自己的理解来朗读,就更能读出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2)诗画相融,赏画面之美

山水田园诗在色彩协调、意象搭配上往往独具匠心,在画面呈现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想象能力还比较弱,需要一定的直观刺激和辅助。因此,教师在指导山水田园诗的朗读时,应及时地呈现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比如教学《村晚》,学生很难体会到“草满池塘水满陂”中的两个“满”,以及“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和“浸”这几个关键字所呈现的画面。教师适时地出示池塘四周长满青草,池水满满,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这样和谐美丽的画面。那么在朗读时,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基础,在朗读时就能够将诗歌的音律美与画面美相结合,在边读边欣赏中调整自己的语速、语调和情感,读出山水田园诗的美。

总之,在山水田园诗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为导向,多向融合地挖掘文本资源,动态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健全学生的审美人格,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4-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3]朱国坤.部编版小学古诗教学的美育价值实现探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1:16.

[4]姜中楚楠.审美教育视域下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4):64-67.

[5]王小芳.在古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山居秋暝》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2(12):48-49.

责任编辑:丁伟红

作者简介:王家骏,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