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实施路径与教师支持策略

2024-10-23 00:00:00张阳武云鹏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幼儿的社会情感学习意指幼儿能够识别、管理个体与他人情绪,获得与他人有效交往的能力,并能增进其社会性良好发展的过程。角色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的确定、环境的关注、情绪的管理、关系的连接以及契约的遵守对应着社会情感学习所包含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五个核心内容。角色游戏关注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发展,通过丰富游戏环境与主题、优化游戏任务与环节、增加角色互动与联系及联通生活与游戏经验等教师多维度支持策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学习的提升。

关键词:社会情感学习;角色游戏;教师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10-0061-05

近年来,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情感学习涵盖幼儿在情绪认知与管理、建立积极人际关系以及做出负责任的决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进行模仿、创造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1],作为幼儿重要的活动形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还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情感实践平台。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情感,学习与他人合作,从而有效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已有研究探讨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路径[2],但针对角色游戏这一特定形式,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发展,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具体实施的教师支持策略,仍然研究不足。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通过设计和指导角色游戏,系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核心能力的发展。

一、角色游戏中幼儿社会情感学习实施路径

角色游戏在幼儿的社会情感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表1)。一方面,角色游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模拟社会情境的平台,使其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和理解各种情感。另一方面,角色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的综合发展。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多层次的学习体验,不仅涉及认知层面,还包括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一)指向自我意识,明确角色属性

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源于社会中存在的人物形象,且对于这些形象都有着基本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可以在游戏开展之前引导幼儿明确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动作以及服饰装备,以此帮助幼儿深入理解角色特质。幼儿不仅仅从衣着与行为上扮演着角色,其角色属性更在情感体验和表达中得到锻炼。这都促使幼儿更加全面地体验与感受角色特点,从而进一步发展自我感知。

例如,在“警察抓小偷”角色游戏中,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明晰警察与小偷的不同特质:警察是正义可靠的象征,该职业在现实生活中是令幼儿非常崇拜和向往的;小偷角色的行为多鬼鬼祟祟、蹑手蹑脚,不敢将自己暴露于人群中,深受人们的鄙夷。在游戏中,扮演警察角色的幼儿身着警服警帽,双手持枪,动作利落干脆,神情严肃,能够明确意识到自己扮演警察的身份和正义勇敢的特质。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把生活中对于警察角色的感知代入角色扮演过程中,比如关注报警人员的需求,及时安抚并立即行动。当扮演“小偷”的幼儿被“警察”追赶时,他们需要体验到紧张和害怕。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体验强化了其对于角色扮演的投入和对游戏情境的情感认同,是游戏中重要的社会情感学习过程。

(二)指向自我管理,管理角色情绪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情感的平台。在游戏中,教师创设的时而紧张、时而松弛的游戏情境,能够帮助扮演不同角色的幼儿尝试表达与角色身份相符的情绪,同时在游戏规则下保持自己的情绪平衡。

例如,在“娃娃家”角色游戏中,有的幼儿忘记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按照“儿童”的想法去行事,会导致游戏难以开展。因此教师要适时提醒幼儿需要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体会不同角色的社会地位和功能,适当激发幼儿与所扮演角色相匹配的情感,如父亲的担当和母亲的慈爱等,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并调整自己的情绪。

(三)指向社会意识,观照互动环境

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是构成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教师除了帮助幼儿了解自我扮演的角色外,也需引导幼儿认清他人扮演的角色位置,通过游戏环境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促成游戏的顺利开展。而社会意识正是强化幼儿对于当下社交情境中人物的适应与理解。

例如,在“理发店”角色游戏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在看到店里没有客人时,能够立刻明确需要招揽顾客,而不能无谓等待;在理发时“理发师”需要知晓“顾客”对造型的要求,并按照顾客的喜好进行修剪;在造型结束后,“理发师”可以通过“顾客”的表情神态等外显行为来判断其满意度。在此过程中,扮演理发师的幼儿所有的行为表征需要结合“顾客”的言语要求与行为诉求进行下一步的演绎,扮演顾客的幼儿也需要根据“理发师”的表现做出自己的反馈,两个角色在模拟理发店的情境中相互关注,彼此理解,形成良好互动。

(四)指向人际关系技能,联通角色图谱

角色游戏是角色与角色的构成,涵盖了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处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3]。角色游戏中角色之间的联系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关系的反映,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多维合作关系,将自我扮演的角色与他人角色建立起联系,实现游戏场域中的社交管理。

例如,在“美味餐厅”角色游戏中,涉及服务员与厨师、收银员与顾客、外卖员与顾客等人物关系的处理,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明确自我角色属性的前提下,了解自我角色与他人角色之间的关系。扮演服务员的幼儿不仅要为顾客提供用餐支持,还要与厨师沟通用餐情况;厨师需要明晰菜单内容做好内部分工;外卖员不仅要清楚对接取餐的餐厅员工,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顾客的送餐服务。幼儿无论处于哪个角色,都是处于角色丛之中,需要对接其他角色,并能够对不同角色做出符合当下情境的行为,这就要求幼儿能够灵活地联通其他角色,做好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处理。

(五)指向责任决策,坚守角色契约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每个角色都需要符合该人物形象的特有属性。教师可以在游戏开始前帮助幼儿梳理不同角色应遵循的符合现实社会规范与期待的交往规则,尤其是一些具有典型性形象的特殊职业,像是警察、医生、律师以及教师等角色。幼儿在演绎时需要将其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代入游戏之中,积极为他人着想,果断地做出决策。

例如,在“医院”角色游戏中,当扮演“病人”的幼儿来看病时,扮演“医生”的幼儿需要按照问诊基本操作流程获取“病人”的基本信息与病史,通过基本检查再进行诊断与治疗。“医生”需要联系个人实际经验,为了缓解“病人”打针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对待病人温柔友爱,努力帮助病人克服恐惧心理,很好地体现了作为医生的责任与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关系看似简单直接,实际上需要教师唤醒幼儿对于医生职业的认知经验,按照“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在游戏中履行基本职责。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应当去自我中心化,做出符合角色职业道德的决策。

二、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

教师的引导不仅直接影响游戏的进行,更对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产生深远影响(如表2)。

(一)丰富游戏环境与主题

构建具有支持性的角色游戏环境是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必要外部条件[4]。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角色游戏主题围绕着幼儿的实际生活,还原社会的诸多样态,创设多样丰富的游戏场景与主题。积极鼓励幼儿将现实生活中对不同场景的体验与人物的认知融入游戏,例如,可以再现温馨的家庭、忙碌的快递驿站、热闹的商场、欢乐的游乐园等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多元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幼儿感受不同的人物情绪,识别他人的社会情绪,进而刺激其交际语言的发展[5]。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类型的角色游戏主题进一步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交意识,引导幼儿适应不同的游戏环境,感受当下场域中人物的多样性,构建更为完整的社交关系图谱。幼儿能够基于其扮演的不同角色,理解不同人物的情绪情感,并通过多元互动提升理解和共情能力。

(二)优化游戏任务与环节

有趣的游戏任务与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环节是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角色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共同讨论游戏的任务、具体的扮演情节,进而唤醒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以更好地融入游戏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留有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交往的活动空间,提供动态的游戏空间[6]。教师可以根据当下的角色情境与内容,鼓励幼儿围绕自身角色积极主动地运用和反思这些情绪和表达。此外,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情境,向幼儿传递自我感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适度表达情感,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矛盾冲突的事件,让幼儿解决问题,使他们以不同的身份解决冲突,提高他们对社会交往的理解,唤起情感潜能。

例如,在“美味中餐厅”场景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围绕如何组建一个有特色的中餐厅、每个人在餐厅中扮演的角色、餐厅内部如何进行管理以及演绎什么样的情节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可能还会面临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新增的外卖环节、顾客用餐时起冲突等。当遇到这些基于游戏情境、沟通语言、角色分工等引起的问题时,幼儿在处理矛盾的同时锻炼了人际管理能力与决策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角色互换的环节,引导幼儿体验其他幼儿扮演的角色,感知同一情境中不同人物的情绪。这有助于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促进其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增强其情感共鸣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增加角色互动与联系

角色游戏的关键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及对真实社会的缩影展示,教师应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中涉及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深化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发展经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强调社交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有效方式。在游戏合作中,增加角色之间的互动,能够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情感。同时,在游戏中提供决策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在规则下做出适当的决策,能够提升其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能力。

例如,在“小小交通警”角色游戏中,当“行人”出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时,“交警”需要对标实际的交通规范做出合理的警告或处罚,与“行人”真正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而非仅限于纯表演式的站岗与指挥,没有实质性的责任行为表现。在互动过程中,幼儿能够明确处罚不是目的,保障道路安全才是其作为“交警”工作的最终目的,更真切地以“交警”角色做出负责任地决策,同时扮演“行人”的幼儿也能充分地体验违反交规时的情绪以及所要承担的责任后果。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人物的责任意识与行为呈现,掌握了不同角色交往的原则与规范。

(四)联通生活与游戏经验

社会情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情知互动、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是丰富社会感受与社会体验、建立社会理解与社会观念、社会关怀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学习过程[7]。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联通幼儿的生活与游戏,还原幼儿已有认知经验,幼儿对社会的关注与了解都可以投射在所扮演的角色中。

例如,在“奶茶店”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奶茶店的主要人员、开店准备、奶茶制作以及销售流程等。幼儿自主选择想要扮演的店长、店员、顾客或外卖员角色,并明确不同角色的人物属性与责任。比如店长主要负责店铺的管理,店员负责点餐和奶茶制作,外卖员需要上门送餐,顾客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不同口味的奶茶。在角色游戏进程中,很多细节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日常体验逐渐丰富的。幼儿会基于自己去过的奶茶店场景,联想店中不同角色的动作、语言、表情,并通过自己的再加工投射到游戏中。尤其是店长、店员、外卖员和顾客不同角色的对话能够很好地训练幼儿的社交语言,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也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自我表达需求。

(五)持续观察与全面指导

教师在游戏中不仅要制定规则、营造氛围,更需要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应,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8]。教师的引导策略要全面考虑社会情感五维度的培养,不仅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还需重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等方面的引导。游戏可能引发的幼儿情感波动需要得到及时关注和引导,以防止负面情绪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例如在“服装店”角色游戏中,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梳理总结销售员与顾客间的沟通技巧,如主动了解客人需求、围绕服装搭配进行详细介绍、积极赞美客人等,通过此过程让幼儿明确人员角色关系与实际职责,建立符合扮演角色的关系认知。其次,在游戏进行时,有的幼儿会跳出“销售员”角色,以现实自我的特征出现,消极售卖,造成角色冲突,这时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原因并积极介入,引导幼儿调节自我情绪,回归游戏情境,以角色身份认清个人身份并理解游戏中的他者。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2(4):91.

[2]尹佳,武云鹏.基于传统游戏引导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价值、路径与建议[J].江苏教育研究,2024(8):19-24.

[3]杜媛,毛亚庆.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8,39(8):43-50.

[4]全晓洁,蔡其勇.从“我”到“我们”:社会情感学习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2):12-17.

[5]余利,何冉,李曜彤,等.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的幼儿园绘本教学行动研究[J].幼儿教育,2022(33):7-12.

[6]邱红燕.幼儿社会情绪学习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1(10):91-94.

[7]白晓凤.美国幼儿“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22.

[8]沈伟,王娟.幼儿教师何以有效实施社会情感学习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1):15-24.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自筹课题“融入中华传统游戏的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设计与效果评价”(2023ZC6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阳,德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武云鹏,德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