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技师学院通过开设非遗专业,开展非遗技能培训、非遗进校园艺术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塑造良好育人环境,打造文化传承阵地。通过建立非遗特色课程体系和活动育人体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开展社会服务,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人文素养,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精神,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非遗;传承;艺术教育;育人环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云南技师学院作为首批参与计划实施的全国3所技工院校之一,在原有非遗相关专业教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非遗传承艺术教育工作,对民族地区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进行实践探索,积极做好课程教学相关工作,努力探索实践“非遗传承走进现代生活”的艺术教育方式,以非遗传承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技师学院从2010年起,先后到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办学点,还开办了剑川木雕、民族刺绣非遗专业,深F/OKvJx7NLrZS9TyBIGMVg==挖当地非遗元素,通过学制专业教学培养非遗传承人。
(一)专业设置
一方面,2010年,学院在“木雕之乡”大理剑川成立办学点,开设剑川木雕专业,木雕专业学生主要来自当地各乡镇村;在文山壮族自治州民族刺绣普及地开设砚山分院,开设民族刺绣专业,学生主要为当地壮族和彝族群众。非遗专业开办期间,通过送教入村,即学生在家门口上学、学时充足、授课时间避开农忙、传承质量高、免学费、给补贴、毕业即就业的惠民生模式,培养了大量非遗技艺人才,为当地的民族传统工艺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毕业生大多到木雕、刺绣企业或在家自接订单,有效保障了非遗传承中的传统性,成功助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技能扶贫”和“乡村振兴”。另一方面,2015 年,学院针对非遗“滇绣”技艺,开设了滇绣专业,围绕滇绣技艺传承及市场需求,邀请非遗大师到校传授滇绣技艺。学生来自云南省各地,逐步扩大非遗传承的范围和维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携手非遗大师成立了2个大师工作室,分别是段国梁剑川木雕大师室;祖玉兰滇绣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指导学院教师开展非遗专业教研教改的探索,不断完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领会非遗内涵、提高办学质量。
(三)教学条件
学院总院建有非遗技艺传承坊,砚山分院建有民族团结示范项目民族刺绣展厅,集中展示了木雕、民族刺绣精品100余件;建有木雕实训室、手工刺绣实训室,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设施,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在学院省级创业园内完成“雕人生”木雕项目、“绣未来”刺绣项目的创业孵化,创业园具备教学、传承、研究、学术交流等功能。
学院通过面向少数民族群众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让他们知晓文化内涵、掌握非遗技艺,让非遗技艺活在当代,实现经济增收。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指示,增强独龙族群众的“造血”功能,学院对独龙族群众开展了5次免费非遗技能培训,这不仅使学员掌握了技能、开阔了视野,还激发了他们返乡创业的热情。学院协助他们成立了独龙江手工艺协会,获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他们踏上了乡村振兴致富新征程。
(一)非遗+特色课程体系
1.纳入专项集中教学课程
针对专项集中授课班级(研培计划),连续授课24天,总课时超过192节。学院总结形成了技艺和创作培养并重的非遗课程设置“六步法”,共分为“非遗理论学习、技艺实训、观摩交流、专家讲座研讨、创意设计制作及成果展出、学生回访”6个步骤。前5个步骤围绕“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进行基础课、实践课、拓展课的课程设置。实践课中,技艺实训内容设置贯穿“用”字引领,所有的实训作品都以实用为主,能够在生活中使用。基础课中,设置了绘画、图案解析、工艺美术赏析、非遗法规政策等课程,充分考虑学员的文化层次,教师采取深入浅出的方式授课。拓展课中,设置了产品拍摄、电子商务运营、税务知识解读等课程,还安排学员到校外参观博物馆、手工艺市场等。通过系统培训,有效提升了学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工艺技能。
学院为非遗课程配置了专业知识多元化的师资团队,开展手拉手行动“学员一手拉着传承人大师、一手拉着设计师”。一是民艺导师传艺。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教授非遗技能。二是开展专家讲座。邀请非遗专家、民族文化专家前来授课,提升学员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非遗技艺的内涵。三是设计师指导创作。邀请创意设计师、民族艺术跨界设计师授课,提升学生在文创设计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了解云南手工艺市场的现状和信息,增强市场意识和营销能力。四是学院专业教师教授专业理论和就业创业基础。为使学员具备就业创业的基本技能,安排学院电子商务、财务、摄影类专业教师授课,帮助学员掌握用手机开网店、拍摄产品照片、到税局开发票和算账等创业基本技能。多元化教师团队有效保证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2.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
根据专业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增加非遗课程,如木材加工专业中的木雕课程、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中的刺绣课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木工课程等。
3.纳入非遗与世赛项目融合课程
携手非遗传承人与世赛教练共同开发非遗项目与世赛项目的融合课程,如将非遗项目民族建筑彩绘与世赛项目油漆与装饰融合,开发了油漆与装饰艺术实训课程,并纳入建筑装饰类专业课中。
4.纳入第二课堂
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建立兴趣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近距离向在校学生传授非遗技艺,学院现已将扎染、剑川木雕、彝族刺绣、茶艺等非遗项目纳入第二课堂内容,向全院师生开放课程,传播非遗文化。
(二)非遗+活动育人体系
将非遗传承与校园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每年学院组织的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进行非遗技艺体验展示,开展“三下乡”社会服务与调研,举行非遗活动演出,以及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常态化开展技能节、文化艺术节活动
学院每年组织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活动,在校内设立了多个非遗技艺工作坊,涵盖扎染、木工木雕、刺绣、茶艺等传统技艺。这些工作坊不仅是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和推广非遗项目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技艺的基础理论,还能通过动手实践,切实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2.“三下乡”社会服务与调研
学院每年组织“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村镇社区,开展各类调研与服务,非遗传承就是其中之一。学院组织学生到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和安宁市连然街道武家庄村委会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主题墙绘活动,用建筑彩绘非遗技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学生通过对当地非遗项目的调查研究,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也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鲜力量。
3.非遗展览和演出
学院定期举办非遗展览和演出活动,向师生及公众展示各类非遗项目的精彩内容。通过展览活动,学生不仅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与观众互动交流,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演出活动则通过舞蹈、手工艺展示等形式,生动地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提高了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历史的传承。在非遗传承与育人道路上,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兴趣为导向开展艺术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非遗的种子,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培养,更在文化认同、社会责任和创新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教育,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有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1]孙祺童.用剑川木雕实现技能扶贫、文化传承双丰收——看云南技师学院建筑与民族工艺系如何进行非遗专业建设[J].职业,2018(1).
[2]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8).
[作者:黄显清,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