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外来青年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4-10-22 00:00:00凌宏添于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大城市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外来青年的城市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地方认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分析大城市外来青年城市认同建构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此,认为促进外来青年城市认同感的提升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准入门槛、完善家庭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创建包容有效的社区环境、为外来青年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机会,以助推大城市外来青年城市融入。

关键词:城市认同感;外来青年;地方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8-0140-04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伴随着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集聚优化,以及城市之间待遇、环境的差异和城乡之间设施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多的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动。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城市群建设,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从而城市区域的相对协调发展引起推拉过程,导致流动人口出现循环流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 560万人,比2019年减少517万人;2021年又增加到29 251万人。因此,非迁移性的循环流动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城市为了引入人才,降低城市落户条件,抢夺具有年龄优势和较高人力资本的青年流动人口,导致大城市的人口流入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大城市外来人口仅不到8%满足准入条件,中小城市为引入人才不断推出人才新政,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年更愿意回流到原生地及周边中小城市FTIMhwkDWFpnHnZgumJYQQ==居住生活。人口的流动迁移呈现多元且不稳定的趋势。

城市外来人口流动频繁且多元的特征与流动人口较低的城市融入密切相关。2019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显示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普遍偏低。2017年我国出台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重点关注青年流动人口,明确指出,要促进青年社会融入,促进外来务工青年及其家属的社会融入,协助他们更快适应当地习俗、更好融入社会。外来青年作为社会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频繁的社会流动会导致城市劳动力空缺和工作单位发展动力不足。外来青年怀揣着把握发展机遇、创造个人价值的梦想涌入大城市,而城市融入又直接影响着外来青年生活和工作的稳定性。城市认同是衡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现在外来人口尊重并认可当地风俗文化,愿意居住在当地,构建当地社交网络,并在心理上完成从外地人到本地人的过渡。因而,本文关注大城市外来青年的城市认同,着力于呈现其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青年流动人口城市认同感提升的对策建议。

二、概念界定

“认同”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意指一种本能,是描述自我“吞并”客体的过程。1950年,埃里克森从社会学角度将“认同”界定为自我同一性源于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泰弗尔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既能够认识到他们这个群体的特别之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他在这个群体中所获得的情感和价值所具有的意义。我国学者在流动人口的研究中,将城市认同界定为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城市文化、市民价值及其市民群体的日常运作逻辑等的赞同、认同、渴望与同化,也是流动人口将城市文化作为参照群体和评价标准,对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不同学者对城市认同的维度划分各有看法。张文宏将城市移民的认同分为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职业认同和地位认同;王春光认为,城市认同可以划分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朱竑将城市认同划分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地方认同。

借鉴以往研究,本研究将城市认同界定为外来青年建立在自身认知和能力基础上,对于城市环境和生活的总体印象,以及对城市归属和城市体验的总体评价,并将城市认同划分为地方认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

三、大城市外来青年城市认同的多维构成分析

(一)外来青年对大城市的地方认同

yW2M5CWPSccIkHkgK0Hmgg==

地方认同最早由Proshansky提出,意指自我与特定的环境密切相关,并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法、感觉、价值观、目标、偏好、技能和行为倾向的复杂模式定义个人与物理环境相关的个人身份。张文宏等通过子女期望、定居打算和置房意愿测量地方认同。本文将地方认同界定为,外来青年对于流入城市的公共环境和社会网络的喜好及归属感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向大城市的地理迁移为农业人口提供了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与上一代流动人口相比,城市外来青年在身份地位、职业、经济状况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观,社会融入程度也有所提升。大城市现代化的生活、多元化发展机会、完善的医疗教育资源所产生的虹吸效应,吸引着外来青年进城务工、求学、从商和发展。但流入地的生活成本高、生活环境差、竞争压力高及准入条件门槛高等都在结构性排斥外来青年,某种程度上致使城市外来青年受到不公平对待,难以获得情感支持,无法形成有效依恋。同时,居住环境较差、社会地位弱势形成的鸿沟功能性边缘化外来青年,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集中体现在地方落户和居住意愿上。正如刘涛所说,全国和城市群80%以上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为41%,仅占居留意愿的一半,呈现出高事实性定居意愿和低制度性定居意愿的现象。此外,长期外出务工会改变其生活习惯,但依恋和责任牵引着青年对故乡和亲人的记忆,所以地方认同呈现为,外来青年在与家乡联系的弱化和对回流故乡的希望之间的矛盾中循环流动。

(二)外来青年对大城市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概念萌发自哲学领域,随后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定义为流动者与本地人及家乡人直接的心理距离及其归属感,是对自己是谁、从何而来以及去往何处的思考及认知,并将其分为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本文将身份认同界定为外来青年对自身在城市中的社群角色的感知状况。

当前外来青年身份认同处于较多元的状况,他们大都在文化整合和身份转变的过渡中寻求弥补以应对自身困境。李升和李静共同指出,多数新生代外来青年更倾向于认同自己是城里人,并以积极行动实现双重边缘向城市身份认同的转变。但由于其多数是通过亲缘关系来到城市的,由于其嵌入传统关系却又未嵌入过深的特征,同时加上流动频率和距离改变、两地间文化和环境差异使外来青年的情感和行为难以形成流入地身份认同,集中体现为蓝宇蕴所认为的,常陷入城市和家乡身份认同不确定的双重边缘身份的困境。正如李志刚对国内流动人口分析中所发现,70%以上流动人口处于分裂型身份认同状况,乡愁文化阻碍着身份认同建立,加上较少与当地人互助、社区活动参与度较低、不太信任当地的居民和社区、不认可当地居民的身份等,从而产生身份模糊和人格矛盾,在制度上缺乏合法性认同形成身份区隔感,在现实中存在社会联结分裂导致城市体验不佳。此外,互联网亚文化群体使外来青年产生向上流动的期望和障碍之间的冲突而难以形成理想的阶层身份认同。总体而言,身份认同呈现为,在地方依恋发展和城市利益追求下,处于身份不确定边缘状态的外来青年积极行动,产生妥协式多重自我认同,某种程度上缓解外来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三)外来青年对大城市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理论”最早由埃里克森提出,后广泛用于心理、社会、文化和政治等领域。现代社会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是个体层次。文化认同是与文化族群相关的个体的自我主观意识。第二是社会层次。文化认同是个体对特定民族和特定国家的归属感和心理承诺。我国学者将文化认同界定为,农村人在向城市人转变过程中,个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被城市文化影响的感受。本文将文化认同感界定为,外来青年对于身处于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下的城市本土文化能否感到适应、融入和认可的感觉。

外来青年对城市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方言的融入较好,但对于经济、社会等方面适应水平较低。张桂金指出,外来青年在城市中长时间生活会淡化对家乡文化的情感,由于习得当地方言,被当地人接纳,产生较高心理融入感。但某种文化因素也强化流动青年乡土文化的认同趋势,如“新家庭主义”通过父代为子代积累现代化资本,促进外来青年嵌入城市社会,借此进一步认同原生家庭文化。同时,丁京认为,虽然受到家乡发展、城市制度性挤压和城市多样化语言的影响,但是外来青年与家乡文化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依恋,也使得未实现自我价值并志在改造家乡的青年回乡创业而远离城市,因而流动青年对家乡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认同表明并无显著差异。换言之,虽然不同的个人际遇和家庭背景会造成不同的文化认同状况,但更常见的却是,由于从儿时求学到成年谋生的外出经历谱写着对家乡从时空到社会关系的全面疏离,和普遍提升文化教育培育出自发性的、独立性的、自在自为的和抽象式的思维方式,共同引起对家乡的疏离和冷漠,且出身乡村和大城市的经历使之对高压力、重理性的环境适应性低,导致自卑和被边缘化,感受不到自己被城市所需要、所包容。但是他们为了城市的资源而承受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的落差,从而失去对人生价值的期望。因而朱涛指出,文化上的双向疏离和各文化共存的状态阻碍,外来青年文化认同转换,同时也让外来青年保留了融入城市或回归家乡的机会。

四、大城市外来青年城市认同建构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首先,政策环境、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代表着福利的户籍性质和居住证办理对外来青年本地身份认同具有显著作用,获得城市户籍保障及其福利性收益的外来青年会倾向自己是当地人而非c388b7092b2382cbcdaa8ee5baaf3817外来人口。若外来青年在城市居住意愿高但不被制度接受,就会形成事实性意愿与制度性意愿之间的冲突,从而降低其城市认同感,甚至会将其逼向劣势和边缘化。

其次,公共服务政策对居民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十分重要,特别是城市环境、政府服务、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满意度对城市青年的整体城市认同感具有显著影响,即使是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也能助推青年精英反向回流。因而,政府积极建设社会保障设施,有助于吸引外来青年居留,提升外来青年的城市定居意愿和城市认同感。

(二)中观因素

第一,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提升城市认同感。是否与当地居民进行交往、拓展社会关系切实影响着外来青年的本地身份认同。微信等媒介的使用有助于流动青年积累流入地的桥接型与黏合型社会资本,正向作用于外来青年地方感。但同时也会连接外来青年的家乡社会关系、削弱当地线下社会关系,使城市关系建构缺位。

第二,现代性意义上的“家”也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即使是变动中的文化也影响着外来青年的城市居留意愿和社会认同塑造。受“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落叶要归根”等观念影响,年龄增长所发生的事件影响着青年返乡,老家有未成年留守子女的外来人口选择回流的概率更高。

(三)微观因素

首先,随着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整体高于老一辈,其中住房状况和住房性质显著正向影响城市认同感。在家乡有宅基地能显著降低迁居外地的意愿,而在城市中租房且居无定所会对城市融入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拥有住房者会偏向于认同自己是“本地人”。

其次,外来人口在某地居留的时长与其城市空间认同呈正相关的关系,在城市停驻时间长的外来青年具有更高的永久定居意愿。外出流动时间对外来青年的心理融入、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行为融入都具有正向影响,能影响城市认同感的建构。

再次,随着年龄的增加、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婚姻的建立,就业青年流动人口产生本地人身份认同的概率会显著提升。而且,受教育程度对文化融入的影响高于对心理、经济、行为和总体融入的影响,正向影响外来青年接受不同的文化和“城市人”身份,进一步促进其建立城市认同感。

最后,社会参与度会影响外来青年的城市认同感,与邻里互动少和社区参与度低会导致外来青年对当地总体认同度偏低。金祺通过增强外来青年的社区参与度,深化城市融入程度,有效提高其社会融入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参与度对城市认同感的正向作用。

五、提升大城市外来青年城市认同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准入门槛

制度改革不仅包括户口,还包括教育、居住及社保等社会服务领域。政府有必要从个人到家庭全方面制定有针对性和区分度的准入条件,削弱户籍壁垒,减少地方排斥,破除制度性和社会性阻隔,凭借制度上的认可感和生活上的归属感,使外来青年扎根城市,在不同领域耕耘,并真正变成本地人。

(二)完善家庭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家庭服务和公共服务政策,鼓励家庭流动,为外来青年家庭提供必要生活支持,并将其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城市社区体系之中,削弱当地人与外地人的社群隔离,拓展外来青年社区中的社会网络,强化流动青年及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逐步实现外来青年的定居化。同时,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管理水平,确保当地自然环境的干净和社会环境的安宁,重塑外来青年的城市生活经验,培养对本地人的身份认同感,让其感受并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提高外来青年的城市依恋感和城市归属感。

(三)创建包容有序的社区环境

社会应将外来青年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之中,激活外来青年的社区参与活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削弱当地人与外地人的社群隔离,强化流动青年及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邀请外来青年参与公共事务讨论,逐步实现外来青年的定居化。同时,弱化外来青年习惯上的差异,鼓励其学习方言,提升个体间的认同感、联结感和归属感,提升外来青年的城市体验和城市情感,形成城市人口稳定支撑的长效机制。

(四)为外来青年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机会

政府要重视外来青年的再教育培训,结合城市劳动岗位需求为流动青年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升流动青年人力资本,调动外来青年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外来青年制定合适的城市文化教育方案,提升其文化认同。同时,外来青年要积极提升自身素质,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缩小城乡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实现自身本质上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 马秀莲,范翻.住房福利模式的走向:大众化还是剩余化?——基于40个大城市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1):110-120,173.

[2] Tajfel,H.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 Group Relat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2(33):1-39.

[3] 李超海,唐斌.城市认同、制度性障碍与“民工荒”现象: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实地调查[J].青年研究,2006(7):19-28.

[4]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9(4):61-78,243-244.

[5]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5.

[6] 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1):18-24.

[7] Proshansky H M.The City and Self-identity[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78(2):147-169.

[8] 冯承才.新生代流动青年城市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上海市新生代流动青年的考察[J].青年研究,2022(5):81-93,96.

[9] Tajfel,H.,M.G.Billig,R.P.Bundy,et al.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 Group Behavior[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71,1(2):149-178.

[10] 李升,黄造玉.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分化及其影响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40-52.

[11] 李静,左婷婷.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影响机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1):23-26.

[12] 李志刚,梁奇,林赛南.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J].地理科学,2020,40(1):40-49.

[13] Phinney J S.Ethnic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8):499-514.

[14] 朱冬梅,张丹,郭云梅.成都流动人口的文化认同与社会适应性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70-75.

[15] 郝静.新家庭主义与农村青年家庭的代际关系研究:以广州外来务工“的哥”为例[J].青年探索,2022(6):41-51.

[16] 丁京.从“离土”到“入乡”:农村青年精英反向流动的空间逻辑[J].中国青年研究,2022(8):76-84.

[17] 张桂金,刘小敏.乡城移民的乡土文化认同及其影响机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分析[J].南方经济,2018(11):121-136.

[18] 刘涛,陈思创,曹广忠.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19(3):80-91,127-128.

[19] 金祺.外来务工人员社区融合的社工服务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0.

[20] 宋全成,张露.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1):77-86.

[21] 朱涛,郭星华.双向疏离与文化互嵌:青年农民工在县域城市的文化融入[J].中国青年研究,2023(3):48-56.

[22] 于莉,曹丽莉,于美钰.超大城市农业人口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及影响机制:基于CGSS数据的分层线性分析[J].城市问题,2021(10):15-28.

[23] 何怡萱,刘昕.青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基于2017年北京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湖北社会科学,2020(1):61-68.

A Study on the Urban Ident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igrant Youth in Big Cities

LING Hongtian, YU Li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ig c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rban identity of migrant youth. Starting from this perspective, taking local identity,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as entry point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dentity among migrant youth in big cities. Based on thi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omotion of the urban identity of migrant youth need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registered residence system, lower the threshold of urban access, improve family services and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create an inclusive and effectiv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targe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migrant youth,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youth into big cities.

Key words: Urban identity; Migrant youth; Local identity; Identity recognition; Cultural identity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