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背景下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路径探索

2024-10-22 00:00:00马肖曼郭登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如今,智慧社区建设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此,通过实地深入走访长春市X社区中的失能老人,对调查社区中的现有养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并基于五社联动与智慧康养视角,提出由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利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形成可持续的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智慧服务机制,以推动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智慧社区;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8-0114-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越来越高。对于失能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特殊的、差异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受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形式。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都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局限性。而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社区和政府三者的优势来实现养老资源的合理分配,以此更好地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所需的康养服务。智慧社区作为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借助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技术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有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鉴于一些老年人对新型智能化设备存在资金投入和设备普及使用方面的难题,帮助老年人充分利用智慧社区养老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十四五”期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高健超(2019)等人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全面的多样性的社会服务过程,其中以家庭养老为根本,将社会资源、社区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多样性的视角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陈珍妮等(2023)运用实证研究分析认为,失能老人城镇与农村相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均存在异质性;影响城镇居家失能老人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特征、照护者状况、老年人孤单感、失能程度等。田原(2010)基于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经验,从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不同社会主体参与、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社区服务的对策。赵君等(2022)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社区医养结合模式有待推广,多部门协调发展机制尚需完善,呼吁建立居家社区医养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本研究基于个人在社区实务中的经验,立足于失能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和问题,从社会工作视角链接和整合社区资源出发,利用数字技术方式赋能养老服务,探索出一条适合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智慧服务机制,进而逐步完善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三、长春市X社区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基本建成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

社区为了满足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建立了日常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并且,为防止突发情况,帮助失能老人在家中设立了紧急求救按钮。但目前在失能老人日常生活和健康维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关于失能老人在精神支持方面的陪伴服务和生理健康方面的康复护理工作,社区养老服务涉及面比较狭窄,主要工作侧重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

(二)专业社工认可度低,缺乏专业养老服务人员

目前,社区的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职工或义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年龄偏大。许多服务人员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保姆或钟点工的延伸,错误地认为只是为失能老人服务而已,忽略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专业人员素质的需求。同时也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技能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失能老人或健康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者角色认知不清,大多数的失能老年人即使有强烈需求也很少会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当前长春市居家养老的服务主体为社区工作者,由于社会大众对专业社工认知存在局限性,组建一支高效且专业的服务团队仍然具有较大的挑战和难度。

(三)照护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尤其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需要社区及社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失能老人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特征。第一,失能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存在物质方面、医疗方面和精神方面等多种需求。第二,受年龄、收入、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失能老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在满足每个老人的养老需求方面不能一概而论。第三,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还具有变化性,需要随着失能老人身体、生活状况的改变来进行调整。目前,社区所提供的照护服务主要集中在日间的陪伴、助食、助浴等方面,而对于失能老人提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如洗衣、室内卫生等仍难以满足。通过社区访问得知,失能老人希望能够满足他们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社区在满足失能老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应拓展更为丰富和贴心的服务内容,以积极营造友好型老年社会环境。

(四)社区适老化设备配给度低,照护设施不完善

根据调查发现,长春市X社区内的不同活动场所均缺乏针对失能老人的辅助安全适老化设备,如室内的卫生间、客厅、卧室的适老化改造,防摔、助力等设备的安装;室外的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娱乐设施、健康运动器械等。这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范围,还可能导致意外摔伤事件的发生。对于失能老人而言,由于活动范围的局限,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减少,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社区养老照护设施主要包括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护理站等。虽然现有养老硬件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在硬件设施建设和专业医疗照护方面仍存在不足。多数老年活动中心并没有明确将失能老人和普通老人分开照料,导致出现公共设施利用率低、针对失能老人精准照护服务不足的问题。

四、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新路径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1.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可持续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有机整合了家庭养老的温馨氛围与机构养老的专业支持优势,同时借助社区发展的动力,构建起了适宜老年人群体生活的熟悉和舒适的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养老需求,链接可利用的社区服务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服务,提高失能老人的养老质量。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功能起到强化作用,让更多失能老人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社区养老服务,无需远行寻求支持,而且丰富了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2.链接社区资源,实现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通过五社联动机制的发挥,推动我国社区多元养老服务目标的实现,进而增强家庭和社区间的联系,为失能老人搭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支持体系。社工可以根据失能老人养老需求的实际变化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链接合适的养老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失能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二)健全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培训制度

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养老机构和社区应该重视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和观念层面的培训齐头并进,让服务人员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意识到职责所在,避免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态度恶劣、服务不过关等问题。社区和养老机构应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制度,以岗位培训、业余培训、远程培训、月度培训和年度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并要求所有护理人员每年的培训时长达到相应的标准,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三)打造多元化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1.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和建设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也在不断普及和发展。智慧型服务即将成为养老事业未来的新趋势,其中,互联化、物联化和智慧化技术具有快捷、高效、低成本等特点,社区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既能满足失能老人个性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又能适应社区发展的新特点,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到助推作用。一方面,社区首先要通过走访、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社区失能老人的具体需求,收集相关信息,包括日常生活、健康管理、社交活动等方面,然后评估社区内现有的资源如何与智慧养老服务结合,再选择适合本社区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设备,如智能化家具环境及设备、穿戴设备智能化等。另一方面,社区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养老云平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建立失能老人数据库并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既方便老人及家人查看信息,也为社区服务人员提供更精准化、定制化的服务指南。

形成以智能养老云平台为中心、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需求方和家庭需求方为基础的,通过智能养老云平台链接第三方服务供给的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式下,智能养老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综合家庭需求方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需求方的需求,向服务供给方,如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寻求帮助,提供对应服务。

2.全方位人性化的智慧精准服务

通过运用大数据搭建的电子数据库统计本社区内失能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制订个性化智能养老服务定制服务方案,利用智慧化技术与多方主体协同的模式,为失能老人提供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心理照护需求与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高效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具体如表1所示。

3.开展培训教育和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不同角色和需求,对他们设计差异化的培训课程,并随着平台的更新和服务的扩展定期开设课程,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全面持续优化智能云平台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深入开展培训教育以及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社区智能养老平台可以更好服务于失能老人,同时也能够不断适应和满足失能老人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建超,李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基于W市的个案调查[J].中国集体经济,2019(7):158-159.

[2] 陈珍妮,等.我国城乡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4):256-263.

[3] 田原.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0(5):55-56.

[4] 赵君,等.我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现状研究:基于34家机构的定性访谈资料[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2,15(8):11-16.

[5] 刘红梅.社会工作介入半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以长春市CY社区为例[J].中国市场,2021(28):63-64.

[6] 翁曼萍,等.老龄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2(3):28-38.

[7] 祁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与作用[J].城市问题,2011(11):74-76,101.

[8] 陈飞,陈琳.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支持与老龄健康[J].财经研究,2023(2):49-63.

[9] 赵青.老年失能、社会支持与养老居住意愿: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1(6):140-150.

[10] 刘西国,刘晓慧.基于家庭禀赋的失能老人照护模式偏好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8(3):56-66.

Exploration of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Paths for Disabled Elderly

in the Contextof Smart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on X Community in Changchun

MA Xiaoman, GUO D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mmuniti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smart elderly care, as a new type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model, can meet the diverse and multi-level elderly care service needs of the elderly. To this end, by conducting in-depth on-site visits to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in X community in Changchun city,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elderly care system in the surveyed community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ve social linkage and smart health care, it was proposed that social workers intervene in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us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to form a sustainable smart service mechanism for disabled elderly people's home-based elderly ca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Key words: Smart community; Disabled elderly;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Social work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