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的调查与对策

2024-10-22 00:00:00张书佳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和老龄化的碰撞愈发激烈。为深入掌握我国老年群体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老年群体的数据,与数字鸿沟的三个组成部分: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问题分析,揭示老年群体在数字接入、使用和知识获取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并探讨造成这些障碍的多维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四种主体为导向的多元化策略建议,旨在促进老年群体更好融入数字化社会,更加自信地拥抱数字时代。

关键词:数字鸿沟;老龄化;信息社会;哈尔滨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8-0111-03

一、研究背景

(一)信息数字化引发老年群体“数字焦虑”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数字化浪潮正以一种强有力的发展势头加速推进,已跃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络用户总量已攀升至10.92亿,年度新增网民高达2 480万,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1]。互联网用户基数的庞大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数字工具已经灵活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群体都在享受着数字便利,如移动支付、社交娱乐、打车、外卖软件、挂号买药等。然而,老年群体面对的数字鸿沟问题频繁涌现。比如,老年人因不会使用网上挂号和缴费而导致看病难、心理负担加重;此外,老年人不会熟练运用移动支付而造成生活不便的案例比比皆是。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得知,哈尔滨市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中有88.36%的老年人不会使用在线支付;有67.37%的老年人表示自己很少使用数字工具;有70.42%以上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已经被时代“淘汰”,不愿意主动自发地学习数字工具。从以上调查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老年人面对数字鸿沟的态势愈发严峻。那么,如何减少老年群体数字焦虑、数字鸿沟如何转变为数字红利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据哈尔滨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本市户籍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数量已达221.8万人,占哈市总人口数量的23.98%。据测算,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我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

随着老年群体基数的不断扩大,“银发网民”已经逐渐成为互联网领域不容忽视的构成部分和影响力量,然而,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却相对较低,融入数字化时代较为困难,在数字化生存中更显弱势。本文以上述内容为研究的背景与起点,根据调研分析,探求有效高质的反哺机制,为消减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提供有益对策。

二、调查方法和问题分析

(一)调查方法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为了深入探究老年人在获取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困难,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调查。从调查内容设计看,先进行对老年群体数字工具使用情况的大致了解,而后详询老年群体在使用数字工具时遇到的问题,最后了解老年人对于数字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以便更好地进行对策优化。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主要是哈尔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本次调查中,为了保证问卷具有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预测试,以便检查问题的理解度和问卷的长度是否合适,确保问题不会引起受访者的不适或误解。在预测试通过后,公开并有针对性地发放问卷。调查广泛覆盖哈尔滨市及下辖县、乡区域,共发放了260份问卷,最终回收到2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6%。全部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有价值的关于老年人的数字化工具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二)问题分析

“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是数字鸿沟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数字鸿沟的概念。根据上述调查研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结果与三条鸿沟理论相结合,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现状进行分析。

1.接入沟

接入沟是数字鸿沟的第一层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入互联网设备、获取数字化信息资源与服务上的机会差异,是当前我国数字鸿沟治理需要重点解决的基础问题[3]。接入差距显著反映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的物质接入不均衡现象,其差异根源于国家经济水平高低、网络基础架构是否健全、信息技术标准是否统一。一部分接入沟差异主要由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哈尔滨市内与周边县、乡的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数字工具的比例差距较大,城市数字工具使用率与周边县乡使用率相差近50%;还有15.63%的哈市老年群体未使用过数字工具。此外,目前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均已实现全面覆盖,未通宽带行政村已实现动态清零。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去年缩减幅度不大[4]。上述数据表明,城乡地区数字化发展进程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我国仍有部分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健全。此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年龄差异也会导致接入沟差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银发网民”规模仅占中国网民规模的1/20;在中国非网民群体中,有近四成为“银发非网民”。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无论从年龄结构占比来看还是从老年群体中的网民数量占比看,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都面临着艰巨任务。不仅要使现有的老年网民群体更多享受“数字红利”,也要帮助老年非网民群体减轻“数字焦虑”,跨过“数字鸿沟”。

产生接入鸿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地区获得知识的速度和效率不同,获得的知识量不均衡。老年群体、城乡偏远地区群体被数字化时代排斥,承受着挤出效应;此外,在数字化背景下,代际差异致使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使用度不同,这种差距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的产生。

2.使用沟

接入鸿沟虽然是数字鸿沟的第一种形态,但其并不会直接导致数字鸿沟的形成。接入沟仅是起点,而防止数字鸿沟产生的关键在于能否均衡利用资源、能否熟练掌握技能。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哈尔滨市大部分老年群体只会使用数字工具进行社交娱乐活动,有50.63%的老年人可以运用数字工具进行简单的线上支付,仅有少部分老年人可以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其他较复杂的信息类活动。以上数据表示,即使接入相同,接受对象也并不一定会按照相同的方式和按照相同的程度来接受数字化或使用数字工具。不同于接入沟聚焦于老年群体与不同代际特别是年轻群体之间的差距,使用沟存在于老年群体内部。它意味着一部分“银发网民”可以较熟练系统地运用数字化来获得“信息幸福感”,而另一部分只能依靠数字工具进行机械性的简单应用。

使用鸿沟的产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接受较高水平数字技能的动力不足、个人意愿不强,部分老年人对技术有一定的恐惧和抗拒心理,对数字技能信心较差,认为自己“无心无力”不需要学习很多技能;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的认知机能衰退,对数字技能的掌握“有心无力”。使用沟导致的应用度差异,使老年群体难以顺利融入信息社会,无法享受数字红利。

3.知识沟

不同于传统数字鸿沟理论仅局限在接入与使用层面,知识沟理论则深度剖析了互联网在知识获取层面的影响力差异,在深入分析第一二种鸿沟的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并深化阐述这些差异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实际作用后,知识沟理论指出,知识获取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随着新媒介向社会传播的消息日益增长,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将比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使得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呈现出扩大之势[5,6]。由于老年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在数字化设备工具的可及度、运用数字技术生活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导致他们获取数字化知识的能力不足。由于知识和信息能够转化为相当大的社会力量,老年群体在信息集合中的不平等必然会作用到他们的社会生活中。

知识鸿沟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政策法规制定不完善之外,也有老年群体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再接触、理解和记忆等因素影响。这条鸿沟致使老年群体在享受社会公共服务中相较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三、应对策略

在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时代交织碰撞,其势头已形成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三种数字鸿沟形态犹如三道障碍横亘在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之间。但挑战总与机遇并存,如何迎难而上使老年群体增强数字信心,获得科技幸福感?笔者认为,应通过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积极寻找数字化与老龄化的最大公约数,才能使科技与老年群体相向而行、共生发展。

(一)政府主导引领

在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治理进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核心引领者的角色,积极致力于完善并优化相关体制机制,旨在构建一套针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高效治理制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不断巩固并强化顶层设计,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导向,确保治理方向的正确性、治理策略的科学性。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策略,积极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一方面,法律与制度是完善体系的基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现有的法律体系,及时修订并完善老年人数字权益平等,抵御数字歧视等条款。另一方面,根据现行条例法令推动老年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并构建一种多元协同的综合性数字化法治制度体系,以满足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持续学习的需求。最后,拉起保障防线,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任何侵犯老年人数字权益的非法犯罪行为,都要采取零容忍态度,为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安全、美好和健康的数字环境。

(二)社会联动配合

提高数字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意味着要扩大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更意味着要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提供更高速安全的网络接入,打破地域限制,增加数字信息服务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比重,使老年群体更加公平地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消减城乡、区域之间的数字不平衡。积极发展朋辈—社会多元融入,大力促进老年群体与年轻一代间的“忘年交”,实现技术技能共享传承。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代际反哺志愿活动,鼓励他们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社会帮扶中来,激发社会正能量。不断提升数字化和信息化服务水平,让数字科技真正成为老年群体生活的幸福之源。

(三)家庭积极支持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老年群体最有力的支柱。家庭反哺机制的核心在于,利用非正式教育特别是子女对父母的耐心指导与悉心陪伴,逐步引导老年人对数字工具的使用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数字信心,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不断推动老年群体迈向数字化时代。同样,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消减老年群体的数字技术恐惧,有效助力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四)个人主动参与

老年群体要转变思维范式,发挥主观能动性。长久以来,社会普遍将老年群体模式化地定义为“衰弱、滞后”,并给他们贴上这类标签。这种片面的观念遮盖了老年群体蕴含的丰富潜能和深远的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群体正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贡献力挑战着传统的刻板印象。老年群体完全可以具备熟练掌握数字知识的能力,可以运用数字工具达到精神富足,获得幸福感和认同感。老年群体应克服旧思想的桎梏,展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积极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勇于面对技术挑战,克服技术恐惧,重拾技术信心,成为数字红利共享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及专家解读[R/OL].(2024-03)[2024-07-29],2023.

[2] 崔颖婕,赵大伟.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N].中国经济导报,2024-07-15(3).

[3] 陆杰华,韦晓丹.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J].人口研究,2021,45(3):17-30.

[4] 陈城.通网只是第一步[J].农产品市场,2021(18).

[5] 李雪莲,刘德寰.知沟谬误:社交网络中知识获取的结构性悖谬[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2):5-19.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