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23年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2024-10-22 00:00:00夏珺梁佳璇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建立并在此后逐步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制度安排,事关我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为了解国内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平台,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为主题,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果表明,三十年间该领域发文数量出现4次峰值,2013年之后逐年下降。研究主要分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城乡统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构成与筹集、最低生活保障的效应评估、制度完善等四个主题。该领域研究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蓬勃发展及不断改革完善紧密联系。在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低保救助水平的差距,既不出现福利依赖又缩小待遇差距,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8-0106-05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扶贫开发工作应运而生,且发挥着重要的减贫作用,但仍旧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改革。为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希望通过现金救济等方式满足农村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1993 年上海试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明确提出全面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7月《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并在此后逐步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为广大人民建构了一张兜底性社会安全网。①制度制定的初衷是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随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广大学者、实务界工作人员围绕低保救助水平展开了不少研究,适时回应着各地制度运行与制度初衷的相符性或一致性问题,可以认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三十年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了解把握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水平领域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将主题词设定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OR、最低生活保障标准OR、最低生活保障水平OR、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北大中文核心、CSSCI期刊共计843篇。在此基础上,人工筛选去除与主题相关度较低的文献,保留660篇文献用于可视化分析。其中最早的文献发表时间为1994年,时间跨度为1994—2023年。据此进行文献分析,可以反映三十年来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的研究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CiteSpace 6.1 R6版本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合作以及关键词的文献计量分析。时间跨度设置截至2023年12月,每1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节点类型选择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裁剪方式选择关键路径法、精简切片网络及精简合并网络,降低网络密度,增强网络可读性;其余为默认选项。

二、三十年来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研究的分布情况

(一)发文时间与数量分布情况

1994—2023年学术期刊年度发文数量变化反映了学界、实务部门对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的关注程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蓬勃发展与不断改革完善紧密联系。如图1所示,发文数量共出现4个峰值。其中第1个峰值出现在1997年前后。1997年明确全面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确立前后发文较多。第2个峰值出现在2002年,正值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建立5周年。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城市低保制度完善,尤其关注城市低保资金筹集等问题,并开始注意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相对严重滞后。①第3个峰值出现在2008—2011年,可以认为是研究的巅峰阶段。2007年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1年民政部颁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荐低保标准测算方法。文献较多研究低保标准、农村低保以及城乡统筹等问题,尤其是设定低保标准方法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如恩格尔系数法(唐钧,2012;毕红霞,等,2012;孙健夫,付云飞,2012)、支出比例法和收入平均数法(李芬,等,2015)、食物线和非食物线(杨立雄,2012)、马丁法,菜篮子法、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彭翔,徐爱军,2011;柳清瑞,翁钱威,2011;耿晋娟,2013;边恕,2014;邓大松,仙蜜花,2015)。低保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13年前后出现第4个高峰期,此后发文量逐年下降。随着2015年前后一些地方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城乡二元格局逐渐转向一体化建设。2020年《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一时期与低保标准并轨研究较多。②

(二)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1.作者分布

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以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相关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包含了总计578个节点数(作者数量)和239条连线数(作者合作239次),网络密度为0.0014,网络密度不高,说明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的研究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有待加强。但半数作者存在着密切合作关系,连线数占节点数一半,且有些连线颜色较深,说明研究团队内部交流合作频繁。

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唐钧(11篇)、杨立雄(11篇),其次何植民(8篇),发文量6篇的作者有吕学静、李春根、曹艳春。根据普莱斯定律,须发文mp篇以上才可被称为这个领域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mp=0.749■,其中n■为研究时段内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发文量,按照公式计算得出=2.484篇。因此,本文将在这个领域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视作核心作者进行分析,得到核心作者发文量为164篇,占总发文量的24.85%,低于50%,表明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

2.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布

“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研究文献的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包含了总计432个研究机构数和103条机构合作线,网络密度仅为0.0011,说明研究机构跨机构合作并不太多。三十年来,发文数量最高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14篇;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8篇、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7篇,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6篇。

三、国内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的研究重点与前沿趋势

(一)低保救助水平的研究重点: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

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可以了解到研究领域一定时期内的研究重点,对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研究热点。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如表1所示,“农村”出现频次最高为40次、中心性为0.17,可见,“农村”是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研究的重点领域,在整个研究领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的确,从制度试点到确立再到不断完善,农村是主战场,农村低保工作具有关注时间长、问题较多、开展难度大等特点,引得学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这可以理解。总体上,“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的研究重点关注“农村”“社会救助”“低保标准”“农村低保”等方面。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图谱中,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关键词会被归纳为同一类,聚类编号值越小,说明其主题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表明该研究热点越重要。近三十年来,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在9个聚类,即#0 社会救助、#1城市低保、#2社会保障、#3 农村、#4保障标准、#5贫困线、#6农村低保、#7保障水平、#8 对策。

研究主题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城乡统筹。主要包括聚类#4保障标准、#5贫困线、#7保障水平。低保标准成为各地低保救助水平的最重要标志①(李卫东,2020),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城市低保标准绝对、相对水平都偏低,远低于政策目标(王有捐,2006),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无法满足城市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姚建平,2009;唐钧,2011;杨立雄,2011;丁煜,等,2012),哪怕是名义低保标准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其实际救助水平也并不高(高清辉,2008)。此外,城市低保标准偏低致使城市低保规模持续快速减少(关信平,2019)。同时,农村低保标准偏低倾向明显,救助效果不佳(王增文,2010;叶慧,2014;何植民,2015;曹艳春,2016;韩华为,2017),且城乡低保救助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近些年,根据中央要求,各地加大统筹城乡低保的力度,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已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的统一,其他地区也在加快缩小城乡标准的差距。

研究主题二: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构成与筹集。主要包括聚类#1城市低保、#6农村低保。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财政资金配置情况直接影响到低保制度对弱势群体、贫困群体需求的回应性。杨立雄(2010)提出,低保工作管理层次太低,保障效果不良,且各地区间标准差距过大。应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管理层次,建立中央、省市与区县的三级财政分担机制。②此外,还分析了财政资金央地关系,发现中央和地方的兜底保障责任形成“地方掌勺、地方埋单”的分工模式。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缩小保障差距,应建立中央主责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③学者通过对财政支出适度性、资金分担比例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农村低保财政支持的研究,认为当时农村低保财政支持表现出了非适度性,并对农村低保筹资制度、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责任分担等方面提出了财政支持政策优化措施。④孙健夫等(2012)认为,需要拓宽低保资金筹资渠道,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明确财政责任分担。⑤

研究主题三:最低生活保障的效应评估。主要包括聚类#2社会保障、#7保障水平。一些人在研究低保的均等化效应。白晨、顾昕(2018)考察了县(区)级城镇低保筹资的横向不平等性,发现省内差异是低保筹资横向不平等的更主要来源。夏珺、李春根(2018)研究中央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发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改善了农村低保财政支出的地区公平性,但这一改善作用在减弱。一些研究则围绕低保带来的影响来展开,比如,减贫效应(姚明明,等,2018;李琼,等,2019;张栋,2020;陈煦,白永秀,2023),负激励效应(孙嘉悦,2019;文雯,2021)、福利依赖(刘一伟,2018;吴敏,2020;闫东艺,等,2023)、消费驱动效应(王素芬,2021)、教育溢出效应(刘德弟、薛增鑫,2021)、政府信任效应(孔泽宇、严新明,2023)。

研究主题四:制度完善是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的保障。主要包括聚类#0社会救助、#3 农村、#6农村低保、#8 对策。由于制度缺陷以及执行偏差的原因,可能出现漏保错保、政策偏离等问题,直接影响制度的保障水平。要明确保障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全覆盖,统筹城乡,持续深化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高质量发展,确保成为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让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困难群众。①

(二)低保救助水平研究的前沿趋势:关键词时间线和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指其运用频次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突现词的兴起和衰退能有效反映研究热点的变化,据此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发展阶段。1994—2023年“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研究文献出现25个突现词(见表2),结合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可将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度建立到蓬勃发展阶段的研究(2000②—2012年)。旨在解决城乡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低保制度相继建立问题。该阶段研究主要针对制度蓬勃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问题,要求“扩面”,实现应保尽保,较早提出统筹城乡低保制度。2012 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使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阶段: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研究(2013—2020年)。2014年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了低保标准由地方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并适时调整。随着2015年精准扶贫的提出,围绕纠正低保救助偏差的研究逐渐增多,低保救助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由“扩面”转向“缩面”。我国于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进一步规范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要综合考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地区财力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同时指出,要推进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强化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第三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的研究(2021年至今)。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跨越全面小康进入实现共同富裕阶段。③在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实现最低生活保障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低保救助水平的差距,既不出现福利依赖又缩小待遇差距,助力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94—2023 年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共现、聚类和突现词谱图,探究该领域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发文数量呈现4次峰值,2013年之后逐年下降。三十年间,年度发文数量的变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蓬勃发展与不断改革完善紧密联系,制度不断完善之后相关研究有所减少。第二,从科研合作来看,该领域半数作者存在着合作关系,研究团队内部交流合作频繁,但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区的研究合作有待加强,且尚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第三,研究主要集中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城乡统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构成与筹集、评估最低生活保障的效应、制度完善等四个方面。第四,研究历程具体可以分为制度建立到蓬勃发展阶段的研究、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研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的研究。

(二)研究展望

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研究聚焦时代变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2020年8月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是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2020年12月1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如此,如何通过制度完善来缩小城乡、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的差距,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艳春.农村低保制度对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改善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6(6):88-97,128.

[2] 谢东梅,刘丽丽.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探讨: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193-199.

[3] 韩华为,高琴.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保护效果研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经验证据[J].公共管理学报,2017(2):81-96,156-157.

[4] 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1(8):72-84.

[5] 杨立雄.谁应兜底: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央地社会救助责任分工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1(2):60-72,2.

[6] 白晨,顾昕.中国社会安全网的横向不平等: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09-115.

[7] 夏珺,李春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J].财政研究,2018(2):95-106.

[8] 姚明明,王磊.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减贫效果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1-76.

[9] 李琼,陈婷,周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22-132.

[10] 张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效应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20(9):53-63.

[11] 孙嘉悦.论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J].贵州社会科学,2019(1):66-72.

[12] 吴敏.低收入家庭现金转移支付的消费刺激作用:来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项目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20(8):40-54.

[13] 闫东艺,薛森,冯帅章.最低生活保障瞄准率及其对救助效应的影响研究:基于广东千村调查的实证分析[J].劳动经济研究,2023(1):52-80.

[14] 王素芬.最低生活保障对居民消费的驱动效应研究[J].财政科学,2021(2):49-62.

[15] 刘德弟,薛增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教育溢出效应:基于贫困儿童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21(4):44-56.

[16] 孔泽宇,严新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府信任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8-67.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