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4-10-22 00:00:00王小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县域产业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关键。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安徽省推进整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梳理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县域产业发展存在“虹吸效应”弱、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难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过程规律角度出发,提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以及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赛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8-0032-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增速明显,其中县域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尤其是县域产业发展。但对标长三角发达地区,其县域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文从县域产业发展角度出发,通过梳理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产业发展研究的话题不少,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高度关注。仝志辉(2022)认为,县域城镇化在县域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观点是应培育县城内生增长动力和“造血”能力,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2]。王棣(2022)认为,产业兴则县域兴,只有以优势产业作为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的动力和活力才能得以不断增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从夯实产业基础入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补链强链延链,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3]。任双利(2023)认为,产业集群是本地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县域推进产业集群这种模式普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懂得将本地域的特色、优势等进行充分展现[4]。王潇耿、黄贞静、赫荣亮(2023)认为,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产业协同分工不够合理、公共服务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要借鉴欧美国家经验,从加强规划、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服务机构等方面入手,促进集群发展[5]。马晓静、罗培(2023)认为,要科学把握县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掘县域比较优势,精心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6]。

综上,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是基于产业发展与要素关系进行的理论分析,虽然为产业强县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但是缺乏数据的有效支撑和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鉴于此,本文结合一些数据,从定量的角度、产业发展过程规律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通过对县域产业发展问题的查找,揭示县域产业发展的短板,并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二、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情况

2022年,安徽省经济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全省GDP总量45 0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 51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 5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 943.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41.3:50.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而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与省级产业结构并不完全同步。为21fb428f2d23976202d2f4a22b8f0e41addca77afa4d34131a00724bae17e3b7了客观地反映安徽省县域产业结构情况,本文选取了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肥西县、肥东县,同时选取了实力较强的当涂县,还选取了居中的桐城市、寿县,以及排名靠后的石台县为例,对比各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情况。表1收集了2017—2022年六年间6个县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前5个县(市)第一产业比重基本呈现递减趋势,且趋势处于企稳状态,而石台县的第一产业在过去六年间所占比重基本是处于比较稳定状态。再看第二产业,6个县均呈现V字形态,且第二产业比重最低点都在2020年,在V字形态左边第二产业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趋势明显,在V字形态右边呈现小幅攀升趋势,且趋势非常微弱。再看第三产业,6个县前四年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趋势明显,最高点均在2020年,之后二年基本徘徊不前,甚至多数县(市)略有回落(见表1)。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安徽省各县域产业发展有所差异。皖南地区注重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比如,石台县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农业和服务业占比较高,石台县特色产业主要是富硒、康养等特色产业。根据《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2023》揭晓,安徽省青阳县、黟县、潜山市、金寨县入围2023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而前3个县均在皖南地区;皖南地区还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如祁门红茶、宁国山核桃、广德毛竹、郎溪绿茶等。皖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水资源,是合肥、六安等城市的主要水源地;旅游业发展基础好,例如金寨红色旅游资源,其特色产业有金寨灵芝、霍山石斛等。皖北地区大多缺乏先天的良好资源禀赋,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也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如怀远石榴、砀山酥梨等。江北地区经过长期的探索,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如长丰草莓、和县蔬菜、庐江新材料等;此外,肥东、肥西等县依靠工业基础,积极探索战略转型和服务业发展,在计算机、通信及其他制造业等领域形成特色支柱产业。江南的当涂县是典型“鱼米之乡”,河蟹、蟹苗等产业发展成为地方的特色产业。全省各县地域不同、定位不同,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各有侧重,这也是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三)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产业要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单单是地理概念,更主要的是其具有品牌价值,如全国有名的海宁皮革城、义乌小商品城等。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2、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两年时间里,安徽省共有11个地方上榜“国家级”产业集群名单,其中有6个分布在县域。近年来,安徽省依托资源禀赋,推动县域经济走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早在2018年,安徽省就出台了《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方案》;2019—2022年四年间安徽省共认定了74个产业集群,因芜湖县、繁昌区区划调整为区,因此,全省现有7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实现全省59个县(市)全覆盖(见表2),行业涉及材料、电子电气、机械、农副食品加工,轻工、旅游及其他共5个类别[7],形成规模梯次分布、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集群体系。例如,潜山市持续培育壮大制刷产业集群,现有制刷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 700多家,年产值超百亿元,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刷业之都”。再比如,当涂县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企业一百多家,2022年实现产值122.8亿元。表2是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量统计表。

三、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县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总体趋势向好,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有的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产业发展“虹吸效应”弱

以当涂县智能家电产业为例作如下分析。合肥市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全市家电产业规上企业400多家。芜湖市充分发挥物流成本低、区域辐射范围广、产业配套相对齐全、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承接家用电器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家电及配套工业企业近200家,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空调和厨卫电器制高点。滁州市作为安徽省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入选“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家电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且与南京市在智能家电方面的产业关联度逐年提升。而当涂县作为县级区域,全县智能家电规上企业仅43家,虽然引进了百亿级的大项目奥克斯空调,大力发展智能家电产业,智能家电产业也被认定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但是无论是从智能家电产业规模上,还是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合肥、芜湖、滁州等市相比,在智能家电产业发展中“虹吸效应”相对较弱。

(二)产业竞争力不强

2023年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显示,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分别占有26个、21个、15个席位,中部省份河南省、湖南省分别占有5个、4个席位,而安徽省仅占3个席位,主要原因是安徽省多数县产业层次偏低,且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县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县域产业的竞争和企业的竞争。目前县域产业大多基于本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生产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县域产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缓慢、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效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此外,县域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带动作用,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是产业链条短、高端环节少、中低端环节多,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为主,缺乏深加工,难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不高,多数企业技术研发水平较低,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缺乏,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能力不强,多种因素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较少。

(三)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诸多

安徽省59个县(市)基本都已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但存在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产值不高、技术研发不足等问题;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协同发展难题,集群成员之间合作不够,集群成员之间各自为战,缺乏共同创建集群品牌的机制和意识,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缺乏对自身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上所处环节作战略性定位[8]。产业集群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经营活动上缺乏有效的协作和沟通机制,甚至同一个产业园区的企业,相互之间也很少来往。而产业集群发展就应该要发挥地理接近的优势,让企业之间紧密协调,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此外,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等作支撑。而从目前县域产业集群情况看,普遍存在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人才紧缺、服务机构偏少等问题。由于县域产业集群基本集中在县级城市,难以引进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缺乏专门为企业服务的机构,尤其是研究机构,这就造成了大企业只能与本地区以外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由此导致协调成本和信息成本上升。此外,县域产业集群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意识不强,需要政府或龙头企业牵头共同打造区域产业品牌。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挑战大

当前,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经济的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正逐渐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挑战性。2023年上半年,制造业整体不景气、需求端缩减、出口下降,全国许多省份数据不够理想,很多省份面临着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的风险。安徽省制造业却同比增长了2.9%,但是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有压力。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诸如县域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端、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方面仍有很大空间。2021年、2022年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分别为18.56%、19.34%,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50%水平。表3是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情况统计表。

(五)产业数字化转型制约因素多

人才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要素之一。我国目前农村人才依然紧缺,由于年轻人较少,农村的电商人才、数字化技术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等整体比较匮乏,大部分县域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产业规模和应用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5G+工业互联网应用是基础,海量的设备需要接入工业系统,大量的数据需要汇聚,加之各工业设备品牌不同、型号不同、接口不同,通信协议不统一,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智能化应用具有超大难度。服务业产业数字化受技术、经济、人力资源等因素制约,一些服务行业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实现数字化转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业、美发美容业等;有一些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购置、系统开发和维护等,还有一些服务行业数字化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然而当前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缺乏使得数字化转型面临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县域产业数字化发展还应提前布局在未来产业方向上,然而县域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较弱,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动能缓慢,加之缺乏人才支撑,未来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四、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基本思路

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情况各异,每个县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政策取向不同,对县域产业发展都有影响。笔者认为,县域产业发展应遵循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县域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发展过程大致是,从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到产业发展,之后走向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再到产业绿色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打造产业品牌、区域品牌,甚至将其上升到产业文化高度,打造产业品牌文化,最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赛道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取向、人才资源、创新能力等因素对县域产业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以下为县域产业发展过程思路与影响因素结构图(见图1)。

图1 县域产业发展过程思路与影响因素结构图

(二)县域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安徽省各地应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地理位置等条件,准确定位地方特色,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并推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雏形。例如,皖南的歙县、黟县等县,以及皖西的金寨等县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等产业,还要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林业产业链包括木材加工、家具制造、木制品出口等环节,而旅游产业链包括酒店住宿、旅游运输、旅游商品销售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提升县域的综合竞争力和附加值。再如,沿江县域可以发展渔业、虾蟹等特色产业,像“鱼米之乡”当涂县。沿江无为市的特种电缆,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目前成为全国唯一的特种电缆产业基地。无为电缆特色产业可以向中高端转型,形成以电线电缆为主,延伸发展特种电缆材料、电缆设备制造、智能电网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9]。此外,舒城县的电子信息、和县的大棚蔬菜等产业,都可以多点发力壮大优势产业并走向集群化,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聚集优势资源、具备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2.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最早提出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具有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改善创新条件等优势,并提出“钻石模型”[10]。该理论模型在产业层面的应用上有打造产业集群、产业政策制定等,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加强产业集群政策的引导。对雏形阶段的主导产业集群,要坚持系统思维,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鼓励技术创新、优化产业链布局、提供人才培训等,以促进主导产业集群的融合与创新,引导产业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对处于成熟定型阶段的主导产业集群,应该注重优化其政策和服务环境,以推动产业的提档升级,并提高产业的高级化和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加强政策扶持,政府通过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支持科技创新等措施,为龙头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在某个行业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它们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持,因此,加强产业链合作也是培育龙头企业的关键措施之一。政府应支持并组织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加快发展一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对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合作,龙头企业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并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县域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3.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产业绿色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绿色发展不仅能够为经济增添新动力,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引导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各界要多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绿色低碳的认知和重要性认识,努力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发展氛围。绿色低碳转型既是责任又是挑战,只有通过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绿色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产业绿色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节能减排、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并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

4.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2021年3月,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明确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数字产业集群”等。首先,提出要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目前安徽省各县在通信和智能感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千兆宽带、IPv6没有覆盖全省。因此,各县应加大5G网络建设和应用力度,促进重点领域、互联网平台IPv6改造力度;加大并优化数据中心建设,让数据“存起来”“跑起来”“用起来”;积极搭建数字化发展平台,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提出要积极组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业务“上云上平台”;同时,将数字化转型列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政府还可以对“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购买数字化赋能服务或产品给予奖励。再次,提出要积极创建数字经济产业园,完善园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数据大脑”,搭建园区数字化改造平台,通过“园区+平台”的方式,开展“一区一业一样板”试点引领,打造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

5.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

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县域产业品牌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树立独特而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应加强对本地产业的品牌建设,通过商标注册、产品质量保证、标准制定等手段,加强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展会、推介会和宣传片的制作与播放等,向外界展示本地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伙伴。要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用[11]。区域品牌需要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政府和集群内企业都应该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而利用群体效应和群体力量更容易形成区位品牌。

6.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安徽省在未来产业规划赛道方向有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材料等。县域谋划未来产业发展赛道应遵守适度超前原则,既要依据县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中心城市辐射等条件,更要锚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超前谋划一批具有前瞻性、成长性的未来新兴产业。首先,要建立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机制,发挥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作用,为未来产业培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要依托县域农业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布局未来健康、未来食品、可再生能源等产业。例如,以亳州市中药材产业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以芜湖市三只松鼠为代表的坚果产业等,都可以向周边县域辐射带动县域产业发展。最后,未来的产业布局将更加注重推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智能物流等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可以预见未来的消费模式将更加便捷,物流运输将更加高效,无现金支付将成为主流,这些都值得县域产业去提前谋划布局,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行业。

(三)县域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政策引导

县级政府须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支持县域产业发展,这些政策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等,进一步帮助县域产业找准发展方向、实现升级和改造,以及提高合作和创新能力。政策引导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县域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2.人才支撑

人才是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人才支撑县域产业发展,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培养机制。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提供良好人才培养环境和资源保障;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培训机构应加强与县域产业的合作,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总之,人才支撑县域产业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县域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3.创新投入

在县域产业发展中,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县级政府要加大创新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同时,要加强产教融合,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团队,才能够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推动产业不断创新,实现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到产业集群发展,再到产业实现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再到未来产业的定位布局等。安徽省县域产业发展应立足各县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注重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区域品牌打造,以超前的眼光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赛道。实践证明,只有认识产业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方向,择时择势择机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2] 仝志辉.增强县城对县域产业发展支撑能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10):24-27.

[3] 王棣.以产业支撑夯实县域经济根基[N].张家口日报,2022-09-03(4).

[4] 任双利.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全球流通经济,2023(4):1-4.

[5] 王潇耿,黄贞静,赫荣亮.欧美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借鉴[J].中国工业与信息化,2023(5):1-4.

[6] 马晓静,罗培.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县域产业选择[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3(7):36-38.

[7] 程晨.安徽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主引擎”[EB/OL].[2023-05-27].https://www.cqcb.com/anhuisheng/2023-05-27/5273992.html

[8] 申军.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2.

[9] 范克龙.“县县通高速”按下“快进键”[N].安徽日报,2021-02-02(4).

[10]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 陈柳钦.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4-29.

Selection of Development Path for County Level Industries in Anhui Province

WANG Xiaoming

(The Party School of Dangtu Coun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angtu 2431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industries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local economy and creat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Realiz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and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wealt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industries in Anhui Province,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industries, such as weak “siphon effect”, weak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and law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proposes to strengthen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greening, digitization, and branding, And suggestions for strategies such as early layout of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acks.

Key words: County econom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hui Province

[责任编辑 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