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制度环境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

2024-10-22 00:00:00魏向远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8期

摘 要:特色农业产业区是实现产业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一环。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型农业产业区的形成与良好区域制度环境密不可分。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在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因而,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并推动技术渗透融合、实施财政金融的精准支持、完善法治环境及优化区域文化环境。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8-0001-04

引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支持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又称为特色农业产业区。特色农业产业区(集群)是企业、农户及相关服务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方式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网络性组织,是实现产业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区、河南鄢陵花木产业区、河南禹州粉条产业区等就是其典型代表。目前,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极不平衡,一些产业区不断创新,发展质量较高,如寿光蔬菜产业区;而另一些产业区则创新绩效不佳,发展缓慢,竞争力下降。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区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多种内外部因素的驱动,其中,良好的制度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新制度理论认为,制度是组织决策和行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国外学者理查德·斯科特(2010)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强制性制度,即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政府规范等。强制性制度对组织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具有强约束。二是规范性制度,社会规范、行业性行为、专业化标准等是其主要内容,一般靠非官方组织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认证机构等进行实施。三是认知性制度,主要指人们的观念习惯和文化传统,对组织成员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具有约束作用,会影响主体决策等行为。制度环境是由制度因素构成的。从中国情景和特色农业产业区特征出发,制度环境可分为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在分析三种制度环境与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环境与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一)政策环境

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创新决策,如是否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和农户,一般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即着眼于创新的边际收益是否大于创新行为引发的边际成本,或者说,创新是否带来更大的利益。但在决策实践中,企业和农户会综合各种信息来权衡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和收益(Ajzen,等,1980)。与此同时,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创新往往带来正外部性,如生产绿色产品会产生更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会增加自身的生产成本,其结果是外部性可能导致企业和农户不愿采用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采用税收、补贴等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对生产成本曲线进行改变,以激励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创新。许多国家政府针对不同产业区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政策,以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如实施技术预测战略、促进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等。促进产业区发展政策包括指导性政策、支持性政策两个方面。

1.指导性政策

特色农业产业区在发展初期,一般都表现出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粗放的特征;在发展到较大规模后,又往往会出现过度竞争的风险,如一些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或者创新乏力,导致区域内生产方式多年不改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提升缓慢,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度变化,从而导致产业区失去竞争优势。要改变以上两种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干预,出台指导性政策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区转型升级。包括出台政策指导产业区提质升级产业发展规划,也包括制定指导性的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及推广新技术政策等,以推动企业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及适时采用新技术。以河南省长葛市佛耳湖镇政府建设农业产业强镇为例,该镇的主导产业为蜂产品。佛耳湖镇有悠久的蜂业发展历史,素有“蜂产品之乡”的美称。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至韩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近年来,佛耳湖镇政府把大力发展蜂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抓手,加强对蜂产品行业的规划、扶持、发展、整合,积极扩大蜂产品、蜂机具加工业的规模,努力提高蜂产品、蜂机具深加工的档次,完善“协会+公司+合作社+蜂农”的发展模式,在促进传统蜂产业向现代蜂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大工夫,发挥协会引领作用,规范蜂产品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构建形成了“全链条、主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河南省蜂产业化集群。在特色产业布局和发展思路上,佛耳湖镇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蜂产业发展规划,对蜂产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在主体培育上,佛耳湖镇政府创新打造蜂产品行业经营体系,成立“蜂产品产业整合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广“蜂产品提升办公室+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蜂农”的发展模式,为全镇蜂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自律、企业主导、农民广泛参与的发展氛围。在质量体系完善上,佛耳湖镇政府近年来通过整合行业内和社会上的资源和力量,对接省、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筹建了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确保全镇蜂产品质量,对蜂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及市场流通各环节的关键信息实行溯源追查,建立了覆盖整个蜂产业链的全程质量信息追溯体系。质量信息追溯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使消费者对蜂产品有了更多知情权,提升了消费安全感;另一方面促使企业提高诚信意识,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品牌建设上,佛耳湖镇政府积极推动符合条件企业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助力农民增收,“长葛蜂胶”“长葛枣花蜜”被国家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方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对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显著推动作用。此外,国家的宏观政策对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也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如《“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颁布和实施,对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产业区绿色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支持性政策

支持性政策既包括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也包括技术推广和服务、人才引进政策等。财税支持的主要作用是,财政资金投入改变产业区公共生产条件,如进行产业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企业税收减免、补助、融资贴息及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和农户进行创新。金融支持可以鼓励特色农业产业区企业投资和创新,改善生产条件。有研究表明,政府在企业和农户购买绿色生产物资方面进行补贴,对促进企业和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有显著作用。因为这些补贴实际上降低了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净收益(罗岚,等,2022)。此外,由政府组织对产业区企业和农户进行人员培训,制定引进优秀人才、促进校企合作及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等政策,也会对企业和农户创新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可以降低企业知识技术的获取成本、提升要素质量,从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二)法治环境

有研究表明,通过监督、罚款等方式,可以引导农户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唐林等,2020)。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是法治保护和约束的对象,法治确认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企业除了考虑经营和市场收益外,还要考虑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陈柏峰,2019)。法律制度是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和义务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些生产活动形成的外部成本很难内部化,如排污、排放有害气体、农业上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等都会产生外部成本,导致环境恶化。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企业的自觉行动,更需要法律的严格约束和政府强有力的管制。例如,淘汰落后产能、制止有害化学生产资料使用、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就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严格的环保标准、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及交易规范等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而且可以改变企业的创新认知,促进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许昌市河街乡在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豆制品(腐竹)特色产业区,在规模扩张后,出现假冒伪劣产品。针对这种现象,地方政府通过制定腐竹生产规范标准和强有力打假行为,促进了特色腐竹产业区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品牌建设。此外,区域内良好的社会秩序环境和治安环境也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吸引外部企业进入产业区生产具有更关键的作用。

(三)文化环境

产业区(集群)文化是产业区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具有共性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形成的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制度等,是具有共性性质的整合文化,对集群的持续成长具有核心动力的作用(牟绍波等,2008)。产业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企业创新能力被激发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欧阳璟等,2014)。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产业区文化的构成要素。精神文化体现在市场意识、创业和创新精神及发展理念等方面;制度文化体现在产业区规章制度、管理以及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等方面;物质文化体现在产品和设施等方面。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对于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社会关系等原因,农业产业区主体之间容易形成网络关系,但有效协同效应能否产生,还需要良好的产业区文化环境作支撑。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经济主体进行知识分享与合作,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良好的区域文化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行动,实现绿色发展。例如,绿色发展理念在一个区域被多数人接受并形成区域文化,必然会使他们更主动地采用减少环境污染、生产绿色产品的新技术,因为这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义务标准。相反,不良的集群文化生态可能成为集群创新发展的阻力,如企业的决策行为被短期化模仿复制、一哄而起(李进兵,2016)等,从而导致创新不足。

二、特色农业产业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并推动技术渗透融合

一是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发展规划,规划目标是在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增强产业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区不断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规划需要建立在对当地特色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产业发展优势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在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形象定位等方面下工夫。二是推动技术渗透融合发展。除不断改善产业区的生产和运输条件等外,还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先进技术(李铜山等,2013);推动数字化建设,完善信息交流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促进电商发展,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同步进行,提升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绿色化,从而最终实现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目标。

(二)实施财政金融的精准支持

一是财政支持。财政资金支持项目要科学界定,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资金投入的重点是农业技术研发、数字化转型、新技术推广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比如,对产业区企业和农户在引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方面给予补助和奖励,对企业研发和获取专利进行补贴(曾必荣等,2010);把财政资金用于对企业员工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方面和人才引进补助等方面。二是金融支持。产业区企业和农户实现技术创新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金融支持。目前解决中小农业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一个重要途径是完善普惠金融政策,积极推动在农业产业区中进行普惠金融试点并逐步推广。创新农业产业区的投融资体系,拓宽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的融资渠道。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在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创新投保方式,降低农业产业区企业和农户创新行为的风险。

(三)完善法治环境

一是要完善规范农业企业和农户竞争秩序的法规制度。鼓励合法有序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保护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制定法律法规对偷盗、哄抢、干扰、破坏等侵权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确保企业正常经营、安心经营。三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环保部门的要求修订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绿色产品标准,完善无公害化生产的地方标准,严格控制农药残留超标。此外,在农业产业区中设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发挥其服务企业和农户、服务消费者的作用。检测网络要实现农业产业区全覆盖,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交易。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严格的专利和商标等产权保护制度,增强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动力。特别是要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健全统一领导、衔接顺畅、快速高效的协同保护格局。例如,《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的“实现政府履职尽责、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市场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自律自治、社会公众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四)优化区域文化环境

一是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氛围和建立创新文化的形成机制。随着技术迭代周期加快和需求的快速变化,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产业区创新文化的激励制度、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李进兵,2016),促进产业区创新文化的形成,不断提升产业区企业和农户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二是营造合作文化环境。有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区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系和合作,有利于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张华等,2022)。合作是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合作既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企业、农户、高校、研发机构、政府和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多方合作不仅有助于合作方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也有助于推广应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目前,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要积极推动生产企业和平台企业的合作,生产企业和电商企业、服务企业的合作。三是营造诚信文化环境。诚信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诚信是企业经营的道德底线,同时也是建立彼此信任关系的基础,现代诚信吸纳了公平、正义、独立、发展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中的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适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成为约束和规范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品牌形象是消费者选择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诚信作为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可信赖的形象。企业只有坚持诚信,消费者才能对其品牌产生信任和好感,从而愿意选择该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诚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维护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诚信文化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企业氛围。诚信文化的形成可以降低农业产业区企业的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并有助于提升区内企业与外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创新的绩效。诚信文化可以有效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是农业产业区公共品牌形成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Ajzen,I., Fishbein,M. Understanding Attitude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M].Pearson Prentice Hall Publisher,1980.

[2] 陈柏峰.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9(1):65-88,205-206.

[3] 李进兵.集群内部文化生态变迁与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5):73-77.

[4] 李铜山,王增廷.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效应与对策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6):78-83.

[5] 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M].姚伟、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罗岚,杨小芳,牛文浩,等.认知规范、制度环境与果农绿色生产技术多阶段动态采纳过程:基于Triple-Hurdle模型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2(10):98-112.

[7] 牟绍波,王成璋.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机制:基于集群文化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8(4):221-223.

[8] 唐林,罗小锋,张俊飚.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农户村域环境治理参与意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2):64-74.

[9] 徐胜.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研究[J].当代财经,2007(1):77-81.

[10] 张华,孙鹏.多维邻近性对陕西泾阳茯茶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2):34-43.

[11] 欧阳璟,李牧南.区域文化对集群创新演化的影响研究:以汕头澄海玩具集群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9):244-250.

[12] 曾必荣,朱廷朴,张兵,等.成都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0(3):7-9.

Innovat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WEI Xiangyuan

(Law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Xucha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uchang 461000,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are effective carriers for achieving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ing county-level economies.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The fundamental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lies in innov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good regio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policy environment, leg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play a guiding, guaranteeing, and promoting role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Therefo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needs to start from reality, formulate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promote technological penetration and integration, implement precise financial support, improve the legal environment, and optimize the regional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