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新就业形态为女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提供了新出路。新就业形态一方面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优势、降低就业创业成本、减少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也给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挑战,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经济的压力、技术技能的提升、社会保障的不足等问题。转变就业观念、锤炼坚强意志、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是女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创业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就业形态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7-0145-04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据统计,2023 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 158万人,较上一年增长82万人,而2022届、2021届乃至2020届的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部分没有充分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相较于男大学生,受传统社会性别偏见的影响和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可能面临着职场的性别歧视,就业更加不容易。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各类新就业形态,则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和机会,为帮助女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了新思路。作为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的群体,女大学生成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新就业形态及其特点
(一)新就业形态与女大学生就业创业
1.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大众消费的升级,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大数据、网络平台而出现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就业群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逐渐变革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已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在城镇、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新就业形态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劳动力市场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2.新就业形态是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实现途径。2023年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共有8 400万人。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近三成(本科30%、高职28%)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主播、全媒体运营等。女大学生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主要有三类:一是在各类电商平台上就业创业,如开网店、提供网店设计或运营维护、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网络主播等;二是在线平台市场上就业创业,如灵活包月的共享设计师、网络写手、网络主播(包括音视频创作者)、公众号/微博等全媒体运营人员、程序员、法律工作者、新兴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三是基于社交平台进行就业创业,通过累积一定的客户群体,直接对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劳动或服务,如在线接单提供教育培训、饮食、健康、医疗等私人服务等。
(二)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新就业形态产生和依托的主要媒介是互联网与各平台企业。在传统的就业形态中,劳动者一般是通过劳动中介或者招聘应聘的方式,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而在新就业形态中,劳动者是通过互联网或各平台企业,直接与用户需求对接,用自己的服务满足劳动者需求的。
2.新就业形态下的雇佣关系松散、不固定。在传统的就业形态中存在明确的雇佣关系,劳动者通常被组织到特定的用工单位之中;而在新就业形态中,劳动者的非组织化特征明显,通常以个体化、分散化的方式进行劳动。劳动者与平台通常就特定事项建立临时性、松散的合作关系,并且存在劳动者同时与多个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
3.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工作形式更加灵活、自由、定制化。传统就业形态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一般都是固定的,工作方式也是相对统一的;而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直接对接用户,与用户进行协商,可以根据用户特殊需求调整提供劳动或服务的时间、场所和方式,所以是一种个性化的、定制化的服务。
4.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报酬不稳定,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与有着明确雇佣关系的劳动者领取相对固定的工资和依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不同的是,新就业形态下从业者的劳动报酬是由其提供的劳动和服务多少所决定的,而这些工作量除了受自身技能和提供劳动服务时间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平台及其所维系的受众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由于来去自由、选择自由,一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也缺乏相应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
二、新就业形态给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
“00后”女大学生正在或者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新就业形态为她们提供了新的选择,让她们在就业创业上更具有主动性,更能匹配个人的特长和技能,不失为一种新途径。但是这也对从业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就业形态给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的机遇
1.新就业形态更有利于发挥女大学生社会性别优势。在新就业形态下,一些新兴领域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女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她们善于沟通、善解人意和善于倾听的共情能力,凭借其更强的洞察消费者和感知市场的能力、更容易贴近消费者需求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等女性特质,取得更好的服务业绩。《中国新业态与新就业青年调查报告》显示,网络主播中女性占多数,占比59.9%,超65%的网络主播从业者受过大学教育。
2.新就业形态更方便女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传统就业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进行笔试面试才能获得就业机会,新就业形态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连接供给和消费两端,极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因而既省时省力也更加方便快捷,有助于女大学生及时获得就业机会。传统创业较多受到资金、场地的限制,创业成本较高,让多数人望而却步。但在新兴创业领域,创业成本较低,容易尝试,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当博主、在电商平台上开店、做网络直播、利用自媒体创作网文或短视频、通过网络提供在线服务和技术等进行各种小微企业的创业尝试,获得创业体验、积累创业经验。资料显示,2020年不少“00后”已涌入淘宝创业大军,“00后”女掌柜比2019年多了一倍。
3.新就业形态更有利于减少女大学生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所产生的冲突。借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就业形态下的许多工作是在网上直接互动实现的,可以不固定工作场所,实现远程办公,而且工作时间具有较强的弹性,可以自由掌握灵活调整,这样既节约了通勤时间,避免了上下班的交通拥堵和成本,女大学生在家中利用空余和闲暇时间就可以完成工作,同时又能兼顾到在特定时期对家庭和子女的照顾,避免了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所带来的两难选择。
4.新就业形态有利于女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数字经济时代,女性有了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新就业形态灵活的工作方式为女大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使她们更容易成为多面手、“斜杠青年”。传统就业往往局限于单一职业领域,而且不一定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技术相匹配,而在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则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从事专兼职工作或者进行小微企业创业,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例如新就业形态下,同一女大学生主体既可以是自媒体博主、摄影师,也可以同时拥有作家、教师、医生等不同身份,从而实现多元体验的跨界发展。
(二)新就业形态给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的挑战
1.新就业形态工作不稳定,收入没有保障,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由于新就业形态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形式较为灵活,劳动关系的短期性、临时性使得劳动者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特别是在就业创业的初期,由于客户的开发、积累与维护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验,所以一般处在低收入期。《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约1/3的新业态青年月收入在4 000—5 999元之间,85.7%的新业态青年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下。如果女大学生缺少基本的经济储备,那么这种就业创业必然会对女大学生心理和经济上都带来一定的压力与挑战,很难坚持下去。工作的不稳定和收入无保障带来的生存压力是从事新业态的女大学生共同面临的现实困境。
2.新就业形态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从业人员工作压力较大。从工作时间看,新业态青年的工作压力较大。《中国新业态与新就业青年调查报告》发现51.8%的新业态青年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20.4%的新业态青年每天工作12小时及以上。47.9%的新业态青年一周7天都在工作,一周工作6天及以上的占74.5%。而且随着越来越多求职者的加入,相同领域的就业创业者也不断增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同样的工作报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3.新就业形态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变革和调整应对方式。在新就业形态中,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用户在满足自己需要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这就需要从事相关领域的女大学生要具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必须不断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学习,才能持续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技术,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用户不断升级的新需求,更好地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4.新就业形态缺乏相关的社会保障。由于许多新就业形态都处于萌芽期或者初创期,加上很多就业形态相对传统就业形态是不正规和短暂的,所以无论是法律保障、社保保障、劳动保护等方面都亟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中国新业态与新就业青年调查报告》指出,不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商业保障,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公积金和其他各项保障中,有26.3%的新业态青年没有任何保障,这就需要从事新就业形态工作的女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未雨绸缪,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自己寻找相关的社会保障,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的途径
(一)培养创新思维,改变传统择业观念
1.敢于面对挑战,择业时从“求稳怕变”转变到“求变求新”。大部分女大学生秉持传统择业观念,“求稳怕变”,希望在职场上一劳永逸,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考公热”“教资热”“考编热”等,这就使得这些领域的求职竞争更加激烈和艰难。其实与其千军万马非要挤进体制内,抱紧铁饭碗,不如转变观念,转换赛道,打开思路,在新就业形态下善于创新,敢想敢干,勇于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或许就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更有助于发挥自己潜能和追求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或者创业领域。
2.敢于突破束缚,择业时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创造”转变。大部分女大学生秉持传统择业观念,面对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往往是被动地在职场上等待雇主的挑选,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职场性别歧视,经常要退而求其次,或者很难找到真正喜欢、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但是如果能够转变择业观念,在新就业形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具备的专业技能或者特长,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主动开发适合自己的就业创业机会,就能够实现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创造”的转变。
(二)锤炼坚强意志,塑造就业创业良好品质
1.及早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坚定是坚强意志的依托。新就业形态相比传统就业形态,面对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如果只凭一时的激情和兴趣开始就业创业,很难维持长久。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三年内超过半数退出创业;创业的高职毕业生中,三年内有六成以上退出创业。所以作为女大学生,如果选择了新就业形态,要想走得更稳更长久,就必须有明确坚定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好自己职业道路、明确职业奋斗目标的行为指南。女大学生要把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这样才能意志坚定,才能不轻言放弃。
2.提高抗挫能力,塑造就业创业良好品质。新就业形态固然是一种趋势和潮流,但作为新事物,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困境,这些都对女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新就业形态中的女大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胜不骄败不馁,不要因一时的困境而退缩,要敢于主动迎接挑战,要有勇气不断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紧跟时代,不断学习新东西,勇于尝试和实践,这样才能塑造出适合新就业形态的良好品质。
(三)提高行动力,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1.多方参加实践,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不是通过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获得的,更多的是要在实践中感受和培养的。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不光要有想法、有灵感、有激情,更需要有行动,在校期间就要多参加各种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主要途径有:(1)利用大学社团锻炼自己的各种工作能力、提升职业素质;(2)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3)参与学校相关科研项目或者校创大赛,不断打开思路,积累经验;(4)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在企业实践锻炼;(5)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勇于尝试,增强理论和实践储备。如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及实施实习生计划,有的学校更设有创业孵化平台,对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给予导师指导、资金扶持和孵化平台等。
2.提高行动力,不断积累就业创业资源。成功的就业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行动主动积累各方资源。在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在实践中积累三种资源:一是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独特的技能技术。技能技术是就业创业的基础,要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二是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政策。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是就业创业的风向标,而社会、政府、学校提供的对新就a26fda9051a86ae55c7815518ddead2a业形态的各项扶持政策,则有利于自己顺利实现就业创业。三是有志同道合互补的合作伙伴。新就业形态下,要想不断壮大,走得长久,能够抵御各种风险,还需要有团队力量的支持。在实践中要注意不断积累人脉,认识到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也是就业创业的宝贵资源。此外,对于新就业形态下就业和创业的女大学生,也要提高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权利意识,主动参加社会保障,依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从业道路和职业生涯更持久、更广阔。
参考文献:
[1] 关棋月.新就业形态下女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2).
[2] 赵绚丽.互联网+新业态环境下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力研究[J].职大学报,2017(2).
[3] 林莉,周建平,闫娟.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分析及社会支持[J].巢湖学院学报,2016(4).
[4] 周金娥.新就业形态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物价,2023(1).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a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UI Hongli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
Abstract: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fierc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the new employment form provides a new way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n the one hand, the new employment form provides opportunifb373ab920224f6fb81877d758e679c8ties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engage i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lly leveraging their gender advantages, reduc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sts, reducing conflicts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family roles, and realizing personal maximum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o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requires facing fierce competition, economic pressure, improvement of technical skills,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security. Transforming employment concepts, tempering strong willpower,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are practical ways f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actively cope with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责任编辑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