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中村如何包容地摊经济研究

2024-10-22 00:00:00罗钰崎朱水成邓文旭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7期

摘 要:探讨如何在深圳城中村背景下包容地摊经济,以满足流动摊贩的生存需求并实现城市管理的协调发展。通过运用精细化治理理论,从多个维度分析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的生存现状、治理问题以及可行的对策。首先,对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的经济来源、底层创业机会以及社会融合与服务需求进行深入剖析。其次,论述城中村流动摊贩治理中的利益冲突、监管难度、社会支持等问题,凸显治理挑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细化治理的具体对策,包括规范制度建设、多元主体合作、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科技手段等,旨在维护流动摊贩合法权益的同时,实现城市治理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深圳城中村;精细化治理理论;地摊经济;发展现状;治理问题;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7-0075-05

一、研究背景

深圳这座蓬勃发展的一线城市,以其高速的现代化步伐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前来谋求发展机会。然而,深圳的城中村在城市的繁荣中依然存在,成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灵活就业和创业的方式,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地摊经济”有着准入门槛低、无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点,能为部分弱势群体提供改善生存境况的机会[1],是就业的“蓄水池”,既解决了生计问题,也为城市发展添加了“烟火味”。

然而,城中村的存在与地摊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且微妙的关系。城中村通常伴随着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等问题,而地摊经济的发展又可能引发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挑战。因此,如何在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城中村与地摊经济有序发展繁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精细化治理理论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精准施策、多元共治、科技支持等要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当然,精细化治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促进地摊经济与城中村的共生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因此,通过分析深圳城中村的现状、地摊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精细化治理的实施策略,旨在寻求一种在城中村实现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为深圳乃至其他城市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工具

(一)文献回顾

地摊经济作为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早已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存在。古代地摊经济常被视为摊贩群体在流动空间内销售社会产品的实践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谋生机会[2]。关于地摊经济的内涵,王岩认为地摊经营具有自由、低成本等特点,为城市边缘经济[3],而王成栋则将地摊经济视为实现收入的一种方式,包含广义个体经济和狭义流动摊贩[4]。李跃歌认为其能解决就业与生存问题,对城市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积极作用[5]。崔占峰、吴浩宇指出,地摊经济为底层群众的谋生方式,促进个体经济向民营经济转变[6]。吴光于则提到地摊经济具有“三低”优势,能吸引更多人参与[7]。张宪威和罗时平指出,流动摊贩问题不仅存在于我国[8],Mackie指出墨西哥城对流动摊贩的治理模式已从打击向包容转变[9]。我国学者对中国流动摊贩治理模式展开研究,从“堵”到“疏堵结合”转变,体现为运动式治理和模糊性治理。同时,国外地摊经济治理模式的研究也备受关注。Mackie对拉美国家的流动摊贩治理发现两种模式:容忍和不容忍。Pena提出自由放任、社会制度、政府规制和黑社会治理四种模式[10]。Onodugo和Ezeadichie研究了尼日利亚的治理模式,发现颁发许可证等规范管理方法较为有效[11]。

(二)理论工具

在城市治理领域,精细化管理理论源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戴明的“品质管理基础”和丰田集团的“精益化生产方式”。这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系统与细节、科学与收益、品质与价值的有机结合。在精细化治理的内涵方面,蒋源认为它是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的转变,涵盖技术和服务两个维度[12]。唐皇凤从技术治理视角指出,精细化治理是技术创新的体现,通过个性化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13]。吴晓燕则强调精细化治理包含治理理念、权力结构、运行机制、多元主体关系和具体制度等方面[14]。精细化治理的特征在于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流程精密化、治理技术专业化和治理效果最优化[15],并相对粗放管理具有规范化、数字化、协同化和精益化的特点[16]。精细化治理的构成要素包括服务导向的治理理念、多元化和协同化的治理主体、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治理手段,以及规范化的治理标准。吴新叶从“过程论”角度强调精细化治理围绕价值取向、主体能动性和目标达成程度三个要素展开[17]。

如今,精细化治理理论代表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已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如生态环境治理[18]、精准扶贫[19]、社区治理[20]和城市管理[21]等。在地摊经济背景下,城市治理工作由政府部门处理公共服务问题,借助精细化管理理论,建立多元化责任主体、跨部门协同的治理模式[22],有望推动地摊经济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方式实现,实现城中村地摊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基于精细化治理理论,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深圳城中村如何包容地摊经济,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多方博弈: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发展现状与治理问题

(一)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发展现状

在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的发展现状表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他们拥有多元化的经济来源,涵盖食品、衣物、饰品等多个领域,为城市居民提供满足各类需求的商品。例如,摊贩在不同时间段供应不同类型的商品,从早餐食品到晚间美食,满足了市民的多样需求。其次,这些流动摊贩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的购物选择,而且分布广泛,出现在商业街区和交通要道上,为市民节省时间和交通成本。有数据显示,深圳作为人口密集城市,城中村摊贩分布广泛,以食品、服装、饰品等为主要销售商品,为市民带来生活便利。最后,这些摊贩为农村迁徙者、务工者和失业人员提供了创业机会。摊贩创业的低门槛特点,使资金有限、商业经验不足的底层群体也能够迅速投入经营。此外,他们的经营模式简单而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品种类和位置,减少经营风险。可见,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不仅在经济来源、底层创业机会方面具有特点,还在社会融合和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治理问题

1.利益冲突与多方博弈。首先,政府在城市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既需要维护城市形象和市容,又需要关注底层群体的生计和社会稳定。政府的决策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市民的期望、商业机构的利益、摊贩的生存需求等。例如,政府可能面临要求整顿流动摊贩以提升城市形象的压力,但同时也需要确保摊贩的生计问题。这种利益冲突导致政府在制定治理策略时难以做出一致决策,需要在不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23]。其次,商业机构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通常倾向于希望减少来自流动摊贩的竞争。因此,商业机构可能呼吁政府采取限制摊贩经营的措施,以维护其经济利益。然而,这与摊贩的生计和市民的多元消费需求形成利益冲突。政府在考虑商业机构诉求的同时,也要平衡底层群体的生计问题,这在多方博弈中表现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再次,摊贩作为底层群体,依赖摊位经营谋生。他们的利益在于保护其合法经营权益,但这往往会与商业机构和社区居民的期望发生冲突。摊贩通常缺乏集体组织和议价能力,导致他们在利益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政府需要在满足底层群体生计需求的同时,避免对市容市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寻求折中方案以平衡各方利益。社区居民关心居住环境和社会秩序,流动摊贩的存在可能引发噪音、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居住品质。因此,社区居民可能要求政府限制摊贩的经营范围。然而,这与摊贩的生计和就业需求相冲突。

2.监管难度与执行问题。首先,监管城中村流动摊贩所涉及的难度在于其复杂性与多样性。城中村流动摊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摊贩经常更换摊位位置,使得监管工作难以全面覆盖。摊贩活动往往发生在繁忙的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地段,尤其是一些交通要道和社区周边,这给监管部门的执法行动带来极大的挑战。此外,摊贩的流动性增加了执法的不确定性,使得监管难以形成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其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府与摊贩之间的互动愈加复杂。摊贩的生计与就业直接受到执法行动的影响,因此他们对执法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一些摊贩可能会采取抵制、避让甚至抗议的方式,以捍卫自身权益。摊贩的特殊身份和生计问题也使得一些摊贩对处罚不合作,导致执法难度加大。此外,摊贩之间可能形成一定的联盟,以对抗政府的执法行动,这进一步加大了执行问题的难度。最后,治理城中村流动摊贩所涉及的利益冲突使监管和执行问题更加尖锐。政府希望通过规范管理摊贩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秩序,改善市容市貌[24]。然而,摊贩依赖摊位谋生,希望能够在城市中维持其生计。在这一利益冲突下,政府需要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平衡底层群体的生计问题,这进一步增加了监管和执行的复杂性。

3.社会支持与创业机会。首先,城中村流动摊贩的存在为底层群体提供了创业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经营摊位谋生。然而,随着摊贩数量的增加,无序摆摊和占道经营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城市的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保障底层群体创业机会的同时实现城市形象的维护成为一个难题。政府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使其在创业的同时不破坏城市的市容市貌。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平衡市场秩序的维护与摊贩创业机会的提供。城中村流动摊贩的兴起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商品和服务选择,丰富了市场的供给。然而,随着摊贩数量的增加,市场可能出现混乱和不良竞争现象,影响市场秩序。政府需要权衡如何在维护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又不阻碍底层群体的创业机会,确保市场的平稳运行。同时,政府在支持城中村流动摊贩创业方面也面临着政策宣传和执行问题。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提供摊位、培训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障碍。一方面,政策宣传不到位,摊贩可能缺乏对这些政策的了解,导致未能充分受益。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可能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支持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4.合法性与规范性。一方面,这些摊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购物需求,也为底层群体提供了创业机会。然而,摊贩的经营往往涉及占道、影响交通等问题,引发了城市管理与摊贩合法地位之间的冲突。如何明确摊贩的合法性,以及如何在规范管理中平衡城市秩序和底层群体的生计需求,成为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实现规范化管理。城中村流动摊贩的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导致了管理难度的增加。摊贩的流动性和临时性使得执法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摊贩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也多种多样,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政策。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规范化管理的难度逐渐显现。政府需要权衡如何制定合适的管理措施,确保摊贩的经营活动不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与此同时,城中村流动摊贩的治理难题还涉及到合法性认知和多元观点的问题。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于城中村流动摊贩的合法性持有不同观点。一方面,摊贩的存在为底层群体提供了就业和创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底层群体的融入。另一方面,摊贩的经营可能引发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等问题,挑战了城市管理的要求。政府在制定治理策略时需要兼顾不同观点,以确保治理举措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深圳城中村流动摊贩精细化治理的具体对策

(一)规范制度建设与政策引导

首先,制定详细的规范制度是精细化治理的基础。城中村的规模、位置和特点各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流动摊贩的分布规划,划定不同区域的经营范围,以避免过密或过度竞争现象。此外,应设定经营时间限制,根据区域特点和类型对流动摊贩的经营时间进行合理规定,以避免夜间扰民和过度经营。同时,将流动摊贩分为不同类型,如食品摊、小商品摊等,并明确每种类型的经营范围和要求,以避免出现无序竞争和违规经营。

其次,建立流动摊贩准入制度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对希望成为流动摊贩的个人或团队进行资格审核,包括身份认证、从业经验、健康状况等,可以确保只有符合要求的人员才能获得经营许可。这样的做法有助于规范经营者的素质,提升市场整体形象。同时,为合格的流动摊贩发放合法证件,明确其经营范围和区域,不仅为流动摊贩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管理部门实施监管提供了依据。第三,差异化政策激励是激发流动摊贩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合法注册的流动摊贩可享受税收政策优惠,从而鼓励他们规范经营,履行纳税义务。此外,提供社会保障支持,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有助于增强流动摊贩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新入行的摊贩提供创业培训支持,有助于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流动摊贩整体素质。

最后,引导特色发展有助于为流动摊贩带来更多经济收入。鼓励摊贩发展特色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特色小吃等,有助于吸引更多市民前来消费。为有创新意识的摊贩提供创业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和场地扶持,鼓励他们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和业态,从而推动整个城中村的发展。此外,在城中村内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为摊贩提供展示和销售的机会,同时丰富了城市文化,为治理注入更多活力。

(二)多元主体合作与共同治理

通过政府、市民、流动摊贩等多方参与,实现城中村流动摊贩治理的共同目标,进一步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首先,建立流动摊贩治理的多元协同机制。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流动摊贩行为时,政府应积极邀请市民、流动摊贩协会、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和研讨。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倾听各方声音,将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和诉求纳入治理方案,从而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建立城中村流动摊贩治理的协商机制。政府可以设立城中村流动摊贩协商委员会,由政府、流动摊贩代表、市民代表等多方组成,共同协商流动摊贩经营的政策、规范和管理措施。这种协商机制可以为流动摊贩提供更多的参与空间,使他们能够参与决策,更好地理解政策意图,并积极配合政府的管理措施。此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市民参与城中村流动摊贩治理。政府可以建立在线平台,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治理方案进行投票或表态。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流动摊贩管理的信息,提高市民的知情度和参与度,从而实现治理决策的民主化。引导流动摊贩和市民参与治理的共治共建过程,也需要加强市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可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让市民了解流动摊贩的合法权益和义务,明白自己在共治共建中的角色。同时,也需要加强市民的环保和文明意识,鼓励市民与流动摊贩共同维护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

而合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政府在引导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市民和流动摊贩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同时,政府也应该设立监督机制,确保市民和流动摊贩的意见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回应,以维护共治共建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三)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首先,开展定期的培训计划,涵盖法律法规、卫生与安全、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这些培训计划应基于国内外行业最佳实践和社会科学研究,确保培训内容科学合理,满足摊贩的实际需求。培训计划应结合成人学习心理,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摊贩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制定详细的管理手册和指南,明确流动摊贩的经营规范、责任与义务、管理流程等。这些指南应基于管理学原理和社会科学研究,确保管理规定既符合法律法规,又适应实际操作。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应当采用科学的规范化和条理化方法,使其易于理解和执行。第三,设立专业团队进行现场指导和辅导,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这些团队成员应具备行业专业知识和管理背景,确保他们的指导建议基于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在现场指导中,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通过引导摊贩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科学化管理的能力。第四,分析流动摊贩的经营流程,寻找优化的空间,并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优化流程应基于运营管理原理,通过科学方法削减冗余步骤,提高效率。标准化操作流程则基于质量管理原则,确保经营活动在不同情况下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第五,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流动摊贩的经营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基于信息管理原则,确保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系统的界面和功能设计应考虑人机交互原理,使摊贩能够轻松操作和管理。

同时鼓励流动摊贩自发组织成立合作社或协会,共同提升管理能力。合作社或协会的建立应基于社会组织管理原则,通过协作和互助,实现摊贩管理经验的共享。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学习符合社会学原理,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也可以建立数据分析和反馈机制,为流动摊贩提供经营建议和改进方案。数据分析过程应基于统计学和市场分析原则,确保分析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反馈机制应根据心理学原理,注重积极激励,帮助摊贩持续改进。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基于品牌管理原理,确保品牌形象的塑造与市场定位一致。宣传方式和内容应基于传播学原理,考虑目标受众的特点和偏好,从而有效传达品牌价值。

(四)创新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合理应用科技手段,政府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监管和服务,实现城中村流动摊贩精细化治理的目标。首先,政府可以采用智能化监管系统。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监管系统,对城中村流动摊贩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装置,政府可以追踪流动摊贩的数量、位置、经营情况等关键信息,实现对流动摊贩的精准管理。例如,政府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数据,预测流动摊贩的热点分布和拥堵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度和引导,提升管理效率。

其次,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可以为城中村流动摊贩的管理带来便利。政府可以开发一款针对流动摊贩的移动应用程序,通过该应用程序,流动摊贩可以实时上报经营信息、销售情况等,政府工作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流动摊贩的经营状况,及时进行监管和指导。同时,该应用程序也可以提供政策法规查询、业务办理等功能,为流动摊贩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促进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流动摊贩管理策略。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政府可以深入分析流动摊贩的经营特点、消费者需求等,为制定更精准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例如,政府可以分析不同流动摊贩的销售数据,识别热销商品和不受欢迎的商品,从而引导流动摊贩调整经营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创新科技手段还可以拓展城中村流动摊贩的销售渠道。政府可以支持流动摊贩开展线上销售,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商品展示和交易,帮助流动摊贩拓展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引入无人货架、智能售货机等新型销售设备,为流动摊贩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提升流动摊贩的经营水平。最后,政府应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合作。推动创新科技手段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团队。政府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适用于城中村流动摊贩管理的科技解决方案。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流动摊贩管理领域的创新,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发展。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以深圳城中村为背景,运用精细化治理理论,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城中村流动摊贩的存在现状、治理问题和解决对策。在分析流动摊贩的经济来源、创业机会、社会融合等方面,揭示了地摊经济的重要性和城中村流动摊贩的多元需求。同时,对利益冲突、监管难度、社会支持等问题的分析,突出了治理面临的多方博弈和复杂性。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精细化治理对策,涵盖了制度建设、多元合作、管理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等。这些对策的综合实施有望实现城中村流动摊贩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治理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为城市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笪素林,王可.城市街头摊贩治理之道:基于纽约街头摊贩治理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6):72-79.

[2] 张金花,王茂华.历史视域下的京津冀夜市经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6):52-60.

[3] 王岩:上海流动商贩调研,以及我认识的练摊达人[EB/OL].(2020-06-06)[2024-02-17].https://www.163.com/dy/article/FEENK4H00534A4SE.html.

[4] 王成栋.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J].人民论坛,2020(20):77-79.

[5] 李跃歌.民生视角下我国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6] 崔占峰,吴浩宇.“摊”经济70年:城市治理中的“嵌入性”弹性治理逻辑[J].经济问题,2019(6):1-10.

[7] 吴光于.释放“地摊经济”活力,让城市更有烟火气[N].新华每日电讯,2020-05-25.

[8] 张宪威,罗时平.城管困局破解[J].求实,2012(7):49-51.

[9] Mackie C J.地摊贩经济的治理:墨西哥城的实践[J].城市问题,2014(8):91-96.

[10] Pena L.拉美的城市贫困和流动摊贩[J].城市发展研究,2000,7(2):12-15.

[11] Onodugo V A,Ezeadichie E M.尼日利亚城市流动摊贩的治理[J].地理科学,2016,36(11):1657-1664.

[12] 蒋源.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社会治理转型的机制性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2015(5):6-11.

[13] 唐皇凤.我国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困境与迷思[J].探索与争鸣,2017(9):92-99.

[14] 吴晓燕.精细化治理:从扶贫破局到治理模式的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8-15.

[15] 周晓丽.论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逻辑及其实现[J].理论月刊,2016(9):144-146.

[16] 陈晨.城市治理精细化转型路径分析[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5(1):38-41.

[17] 吴新叶.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框架及其实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4):127-134.

[18] 唐亚林,钱坤.“找回居民”:专家介入与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内生动力再造[J].学术月刊,2020,52(1):84-96.

[19] 王宇,李博,左停.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基于精细社会理论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56-161.

[20] 明亮,李春艳,王苹.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研究:以成都市社区治理实践为例[J].晋阳学刊,2016(6):105-109.

[21] 张京唐.多元共治:精细化治理视阐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创新模式[J].大连干部学刊,2020,36(1):47-54.

[22] 汤文仙.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理论构建与探索[J].新视野,2018(6):74-80.

[23] 孔浩,吴燕,陶庆.基于田野调查的“地摊经济”研究[J].中国发展,2020,20(6):31-36.

[24] 刘升.从冲突到合谋:城管与摊贩的交往逻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1-7.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