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基石和支撑,作为工业大省的河南,在我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河南省已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成绩斐然,但仍面临着大而不优、大而不新、大而不强等突出问题。新时代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关键词: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高质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7-0051-04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南视察指导工作,发表了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多年来,河南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并贯彻到每项决策当中,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为此,河南省需紧抓新质生产力,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及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力促河南省制造业再上新台阶,引领中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制造业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不仅对其经济具有明显拉动作用,而且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属于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河南省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河南省制造业发展虽然成效凸显,但仍面临着大而不优、大而不新、大而不强等问题,比如中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贡献率偏低、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
(一)研发投入有所突破,但仍显不足
多年来,河南省始终把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持续培育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人才,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创新投入持续增强。从2012—2021年,研发投入由299亿元增加到1 018.8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1.07%上升到1.73%。而全国整体研发投入2.44%,明显高于河南省的1.73%。河南省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早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能耗有所回落,但总量仍较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而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传统产业占比重,产业结构相对低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仍较大。据统计,河南省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4.88亿吨。其中,工业碳排放约占排放总量的60%以上,而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大约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此,河南省制造业应加快企业绿色化改造、鼓励运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助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降低能耗、提升能效。
(三)稳就业促就业作用凸显,但仍有巨大潜力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创造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城镇化进程中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大数据、AI等新技术加速迭代,促使就业替代步伐加快,导致劳动力就业问题凸显。为此,要在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释放新的促就业潜能,助推传统制造业从用好“人口红利”向用好“技术红利”的转变,以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二、河南省制造业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
(一)河南省制造业具备的优势
作为链接第一产业和影响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河南省2021年GDP58 887.41亿元,而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4 331.65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4.1%。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河南省制造业积极融入双循环、牢牢抓住内循环,同时把握省内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转型升级。
1.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河南省政府、省市县各级工信部门分别立足实际,出台系列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引导河南省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大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从办证、征地、建厂、招人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尽可能缩短企业从计划到实施生产运营的时间。此外,河南省还加大了在税收方面的优惠力度,而且通过补贴形式对高质量发展的企业进行扶持,所以近年来全省具有研发能力的制造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河南省拥有包括水、陆、空、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并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复,定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等极其重要的高度。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快速推进,河南省的区位及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对物流的流通、技术的转移和人才的引入更加有利。
3.拥有基础和市场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省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但随着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承接部分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企业,其原有的工业基础转变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当前,河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部分企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并且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较快,截至2020年,省内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势态良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近30家,这些基地作为发展引擎有效辐射并强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二)河南省制造业存在的劣势
河南省2021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9%,而国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4%,虽略高于全国,但是与2015年的37.6%相比下降过快,这与河南省当下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也说明河南省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劣势。
1.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缓慢。2021年河南省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4%,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0.3%、江苏省占比39.8%、山东省占比40%以上,可见河南省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最近几年,制造业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河南省制造业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因其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整体转型缓慢,低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效能不高。另外由于制造业企业的进入门槛较高以及对企业规模、资金、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较多,大量的中小企业难以加入,从而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严峻形势。河南省制造业积极融入当前产业结构转型的大环境中,把握时机进行结构调整,但因受制于前述的局限性,其在短期内优化升级步履艰难、产业结构转型显得较为缓慢。
2.产业布局不够优,转型升级任务重。河南省工业沿黄流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呈现以郑州为中心、沿黄河和京广线布局的态势,并且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大。国家战略层面要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和高质量发展,所以河南省沿黄产业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此外,京广线上26个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城市,河南省占了8个,工业污染治理任务重,新上项目环境容量不足,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工业用地日趋紧张,而其又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能碰。所以,受新政用地指标限制,全省工业用地紧张,省内调整产业布局的空间越来越小。
3.创新能力总体较弱,科技人才匮乏。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加大了制造业研发投入力度,但总体强度还不够。每1万家法人企业中,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还不到国家平均水平的42%,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还不到全国的3%,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均不到全国的3%,大概是湖北省的1/2。同时,一流高校和高端科研院所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明显不足。202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河南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14位,相比2020年居全国第13位退后1位。科技人才的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水平和创新成果的提高。
三、“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河南省制造业优势再造和高质量发展的5年,为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导致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发展格局的重新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突出优势等。但同时也存在需要面对的挑战,比如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
(一)“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于2022年2月印发,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河南省要提质发展的5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的7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的6大未来产业,从而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十四五”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实施指南。
综上,河南省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河南省制造业发展还适逢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战略叠加聚焦、产业门类齐全、内需市场庞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众多机遇。
1.适逢制造业发展创新的时代新机遇。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全球制造业创新升级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各国政府适时推出各类制造业发展计划,迎接这难得一遇的机会和挑战,并都试图为这个历史性的转折赋予名称。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以AI为核心的技术突破不断出现,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也明确了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三步走”战略。2025年、2035年、2045年分别实现进入世界强国之列、进入世界强国中位、进入世界强国领先地位。面对机遇,河南省可以充分利用制造业大省的优势,缜密布局、加快部署、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带动经济发展、提升河南省整体水平、打造与时俱进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动河南省制造业创新发展新引擎的战略规划。
2.适逢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科技的迅速发展、产业变革速度的加快、新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引发的制造业体系的深远变革。而河南省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正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提升期,为把握适逢技术创新和产业改革的新机遇,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挖掘当前的优质资源,多学习先进经验,借鉴、探索契合本省实际的举措和策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发展平台,以高标准谋求发展,不断提高河南省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适应国际制造业的发展新趋势、新要求。
3.适逢处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大幅增长期。整个经济运行的环境、走向都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循环有效配合,确保循环的各个环节都充分、高质量,才能实现新发展格局,而不是简单地保证生产、保证消费。近年来,河南省GDP增长始终比全国高约1%、工业增加值也略高于全国,原因在于河南省还处在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阶段,虽然全国的外贸依存度在下降,但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还处在增长阶段,有些市、县可能会进入对外贸易增长的快速阶段。所以,应主动融入双循环,抓机遇促发展,推动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在“十四五”发展期间,河南省制造业应抓住机遇,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应清醒认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
1.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严重阻碍了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发展,尤其是当前河南省制造业正处于淘汰落后、绿色改造、智能化改造、让产品高端、让质量更优的转型关键期,核心技术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纵览全球制造业强的发达国家凭借核心的技术和不断的研发创新,一直占据着领先地位;而一些劳动密集型国家,虽然劳动力成本为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优势,但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仍未得到改善,并且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新技术的普及而逐渐衰弱。所以要实现河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攻克核心技术,以加速推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2.科技创新资源亟待集聚。河南省制造业当前的发展仍然存在过多依赖传统制造业资源的发展,而新兴科技资源不足的问题。为此,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可以在政府主导下与高校合作,也可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还可以联合技术创新联盟,从而形成新的载体和公司,产生新的产业创新点和增长点。只有不断深化合作、优化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河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河南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3.高端人才储备亟待加大。当前,大国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主赛道也在制造业。而人才是决定基础支撑的最重要因素,也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强弱,高端人才更是关系着某个行业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河南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为此,河南省可以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产教融合吸引人才、打造行业急需人才等保障措施集聚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为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为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四、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实现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年产值3.2万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近年来受环境、资源等要素制约,河南传统行业发展步伐缓慢,许多新上项目受到高耗能、高排放的限制,没有用能指标;许多既有的企业受产业政策的限制,生存和发展都成为问题。所以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等8个传统产业,通过六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彰显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性。“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必须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高位嫁接。
(二)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领科技前沿创新
未来产业的特征主要体现于“新”。新科技作为依托、新需求作为引领、新动力源于创造。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因未来产业的出现而发生巨大变化。为此,河南省应立足长远、结合实际贯彻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的方针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实施创新体系构建、高端人才引育、产业孵化加速、金融资本汇聚、对外产业合作“五项工程”,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并通过落实探索发展量子信息产业、加快壮大氢能与储能产业、积极培育类脑智能产业、超前布局未来网络产业、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和突破前沿新材料产业六项关键任务强化战略布局,实现产业领域和前沿技术的融合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添新动能。
(三)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效益
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研发成本高、风险大。所以中小制造业普遍存在创新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因此,政府可以从研发投入和效益产出两个方面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政府通过设立制造业专项研发基金重点扶持有需求制造企业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缓解其自主研发经费不足的问题;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考虑设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借助相关研发平台,系统化培养研发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研发产出能力。
(四)加大人才储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和高精尖人才影响着行业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为此,可以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效能、优化人才环境等措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做好源头准备。另外,河南省制造业还存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同时,应该注意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实现自主创新,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此外,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力进行自主研发或引进。就引进而言,企业可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消化相关的产业技术,从而实现设备使用和技术吸收再应用的统一,达到吸收、应用、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五、结束语
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河南省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真抓实干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河南“十大战略”系列专题讲座:实施换道领跑战略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EB/OL].(2022-03-29)[2024-04-10].https://gxt.henan.gov.cn/2022/03-29/2422510.html.
[2] 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EB/OL].(2022-03-09)[2024-04-02].https://gxt.henan.gov.cn/2022/03-09/2411244.html.
[3] 樊召玲.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4] 黄毅敏,马草原,张乃心,等.高质量发展视阈下创新驱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机理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2021,37(8):64-70.
[5] 杜金柱,吴战勇,扈文秀,等.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J].统计与决策,2023,39(7):5-10.
[6] 宋培,李琳,白雪洁.产业互动、结构转型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23(4):121-141.
[7] 张维佳.我国制造业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N].中国电子报,2023-04-04(3).
[责任编辑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