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024-10-22 00:00:00于沛太王英华冯雪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7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是以解决城市与农村矛盾为目标的发展策略。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三农”融合发展水平。城乡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富裕的共同体。没有农村地区的支持,城市无法持续发展,反之不能保证农村发展的质量,也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当前我国促进城乡发展的两条主线。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是重塑城乡健康协调关系的重要途径。辽宁省是农业资源丰富和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主要农业省份,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7-0035-04

一、研究背景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始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深度融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目标以及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振兴农村各方面,旨在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产出,提高农产品供应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种战略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把重点放在“三农”的发展上,通过建立健全“三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促进“三农”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要以城市化为目标,实现对乡村和工农业人口的城市化,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均明确指出,要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加快形成“工”“农”新结构,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与农村互为补充,全面融合,走向共同繁荣。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起来,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有效途径。

二、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研究

对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以及两者之间协调关系均有探讨。对于新型城镇化,学者们从其内涵、综合水平测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内涵、指标体系建设和综合评价。关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学者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定性的角度看,学术界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这两项战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从定量上看,现有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蔡继明(2018)指出,单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效果不大,新农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战略最大区别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产权权益,特别是发展各种形式的中等规模管理,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时实施;李梦娜(2019)提出促进城乡资源的自由配置,剩余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到农村进行配置资源,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徐维祥、李露等(2019)通过讨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根据耦合协调理论,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2005—2017年的耦合协调水平,进一步进行协调度的时空分析,首次探讨影响两种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两者的战略耦合机制,得出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结论;卓玛(2019)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入认识,即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一体化,农民全面发展;丁静(2019)提出中国的二元结构将阻碍两者的协调发展,指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必要性,促进资源无障碍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蔡昉(2018)和魏后凯(2018)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是对立的关系,相信两者不仅有相同的目标,推进手段也是一致和互补的,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总体而言,关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内容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解释上,并对其内涵、重要性和政策建议进行了研究。在方法方面,主要是定性研究。要加强对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的深入探讨,并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评价辽宁省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振兴的发展水平,分析辽宁省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辽宁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不仅是一个农业大省,更是一个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工农产业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实现“三位一体”目标的良好条件。截至2022年年末,辽宁省下辖沈阳市、大连市等14个城市,GDP总量为28 975.1亿元,其中城镇居民3 079.4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72.81%;乡村人口1 150.0万人,占27.19%。

(一)辽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包括退休金、医疗、失业、教育、低保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实现对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这对城镇居民到农村投资创业、经营和定居,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截至2022年年末,城镇的参保人员达到2 114.4万人,农村的参保人员达到1 041.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 748.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 580.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 167.7万人。近年来,随着户籍、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在城市中的就业、生活费用下降,但推动整个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体制环境仍未形成,尤其是城镇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进城落户的最主要因素。

从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来看,辽宁省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比例在2022年度为2.21∶1,这一比例较大。在2022年度,辽宁省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36 089元,同比增加2.8%。2018—2022年,城市和农村的平均工资增加44 003元,增长2.2%。农民的平均工资为19 908元,增长3.6%。在公共服务保障上,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供应存在缺陷,有些地区的饮水难、交通不便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二)辽宁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存在差距

辽宁省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几年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22年,其城镇化水平达到73%。从总体上讲,辽宁省城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取决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从城镇人口和空间形态两个方面分析,辽宁省总体上已经步入了一个小城镇化的阶段,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辽宁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较低,发展不协调。另外,我国的户籍系统仍存在着“二元结构”,即“农户制”与“非农户制”,该制度制约了辽宁省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阻碍了辽宁省城市群建设的发展。

(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政府机关对“三农”的理解不足,对“三农”的扶持不足;由于受到传统政绩观念的制约,我国各部门尚未将关注城镇GDP的发展转向关注农村GDP的提高。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意识到“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却常常只注重区域产业的发展,忽视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政府部门往往会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优点的宣传。但是,在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备等方面,这些都不能与农业生产的需要相匹配。二是农民对“三农”工作的理解程度较低。受传统观念、知识、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三农”的本质并不清楚。例如,一些农民把工业发展看成是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过程,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村庄的管理方法。

(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滞后

科学技术和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然而,就目前辽宁省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其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还远远不能与实际需求相适应。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比较差,科学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已无法适应当前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研究机构数量少、层次低。目前,省级及以上水平的实验室数量较少且设备落后。同时辽宁省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拥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人员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缺乏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同时还出现了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情况。

要想达到农业的现代化,就需要对农业人才进行培养。虽然辽宁省各地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对与农业有关的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数目的人才支持,但仍然无法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此外,从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员的情况来看,接受教育和参与培训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是没有参加过或没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只有极少数的人员是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出来的。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及时、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四、辽宁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产业融合

辽宁省应注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产业,还要完善和拓展现有产业链,实现农村产业链与城市产业链的有效联系。农村由于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具有优势,往往是第一产业的主要集聚地。然而,由于其在劳动力和资本技术方面的优势,城市往往是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地。因此,农村地区在工业价值链中自然处于相对较差的地位。要加强行政干预,提高农村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提高农村经济在整个产业周期中的地位,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同时,农村地区可以从城市中进行产业转移,这是保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产业转移往往出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需要考虑城市与村庄之间的产业转移,以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加快传统农业、深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高效配置

推进城市群与农村群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是推进城市群与农村群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衡分布,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人口、土地和资本正是生产的核心要素,它们能否在城乡之间有序转移,将直接影响到城乡战略协调发展水平的利与弊。因此,需要妥善解决农业人口问题,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城乡土地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进入城市,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强城乡融合建设,提高城乡融合水平。

目前,辽宁省同我国大部分省、地区的生产要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向流动、劳动力外流、农村农田资源持续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在现阶段,迫切需要消除城乡之间壁垒,使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一是可以为资本流入农村提供渠道。加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财政的投入,在各地区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基金。此外,还应鼓励私人资本和企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为这些资本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二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返还率。鼓励农民按照法律法规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收入。三是可以增加农村人才的供给。提高现有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能,还要利用各种鼓励政策,引导优秀人才返回农村,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贡献。因此需要合理配置城乡流动要素,消除城乡要素流动障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优势领域主要是沈阳、大连和锦州。这些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继续在省内发挥主导作用,应继续保持和改善当前的农业产出增长、农村文化建设、城市化发展、城乡社会服务、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成果,也应更加关注当前农村产业落后、地方风俗文明建设缓慢、生态宜居水平低、人口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缓慢、城市生态治理水平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农牧业的投资,加强对农牧业的管理,加快农牧业的发展。在农村,应加大文化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加大城乡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强乡村治理,以提升乡村治理为核心。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扩大工作机会,把农民转移到城镇,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以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反馈和支持农村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融合。

近年来,辽宁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农村产业结构建设水平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差、农村居民收入低、农村治理能力和人口城市化得分水平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生态管理水平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农村与城市在人均区域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城乡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如朝阳、阜新等城市是较不发达地区。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城市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相对落后的经济问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重视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投入,不断推进农村风俗文明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治理的财政支持,创新农村治理方式,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实施。

(四)推动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没有明显协调作用的地区往往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在丹东、营口,农村的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较低,农民难以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以往,我国以城镇为核心的“集中配置”模式,将城镇高质量的公共资源用于乡村,而乡村的公共资源却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共享。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按照农村发展的优先需求,增加公共资源在农村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的扩展。因此,需要提供更公平的公共服务,以确保村民能够享受与城市相同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天玉.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4):225-226.

[2] 马婧.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2(29):66-68.

[3] 石丰运,朱广琴,王兵.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11):51-52.

[4] 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大,2019(7):31-37.

[5] 李民梁,李祥.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21(2):1-12.

[6]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7] 雍会,杨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北五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9(19):136-143.

[8] 郭靓雯,焦开山,孟潇.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1):41-50.

[9] 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经济,2018(4):41.

[10] 范勇,尹可图.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7):250-252.

[11] 邢慧斌,席建超.旅游扶贫视角下特困区新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6):112-127.

[责任编辑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