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养视域下的科普文教学设计探究

2024-10-22 00:00:00朱碧玉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非连续性文本”纳入了语篇类型,使对其学习与实践成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一大热点。而科普文是“非连续性文本”中的重要类型与分支。本文依据语篇、读者、活动三大要素,以阅读素养中各子要素的培养为目标,结合科普文Move to Live教学设计的实践,进行探究与反思。

【关键词】阅读素养;科普文;教学设计

“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是对“阅读能力”概念的发展,不仅涵盖了解码能力、语言知识、阅读技巧和策略、阅读流畅度等要素,还包含了阅读动机、态度、习惯等促进个体参与社会活动、促进人全面发展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和发展阅读素养。

科普文是一种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对某个事物、问题或现象进行说明或解释的文体。相较于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具有简洁、醒目、概括性强等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促进学生立体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本文以科普文Move to Live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所做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语篇研读

1.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语篇讲述了每年7月到10月非洲大草原上成百上千的食草动物如斑马、角马和瞪羚等从南向北进行大迁徙的故事。它们会面临来自猎豹和狮子等食肉动物的侵袭,遭遇尼罗鳄的捕杀,空中盘旋的秃鹫也会伺机啃噬食草动物。食草动物们为了保护自己和后代,排着特有的队形,组成一支庞大的队,成员各有分工、团结协作,共同抵御外在威胁。

2.写作意图

作者通过解释斑马、角马和瞪羚如何排成特有的队形,吃不同的草,展现了食草动物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描述食肉动物猎豹、狮子、尼罗鳄和秃鹫向食草动物发出攻击,展现了动物世界“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

3.文体结构和语言修辞

本篇围绕“How do they travel? Why do they travel? How dangerous is the trip? How long is the trip?”这几个大问题进行说明。作者运用加粗的数字展现巨大的迁徙数量和路途的遥远。文中使用一般现在时描述食草动物的迁徙过程,突出了迁徙艰难的常态;用现在进行时展现食肉动物近在眼前的袭击,凸显了食草动物们生命受到威胁的紧迫感和压迫感。

二、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科普文作为阅读材料所含的信息往往更加碎片化,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包含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评价三大部分,即教、学、评一体化。以下是笔者所进行的一次教学尝试,希望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样例参考和思路,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看、听、说等活动,获取非洲大草原食草动物大迁徙的基本信息,例如谁、什么时候、做什么、为什么等;梳理概括大迁徙时食草动物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借助图片、数字、文本等呈现结构化知识。

【学习活动】

1.看视频,说说这个视频里有什么,引出主题:迁徙migration。

2. Read and find.

追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igration?(Who...? When...? How...? Why...?)请学生在文中找到关键词组。

3. Skim and add.

寻找大标题,给文章每个部分添加一个小标题。

4. 根据四个小标题建构本文知识体系框架。

【效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借助图片对文本进行提问和预测,理解文本大概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准确定位大标题和提炼小标题,梳理文章脉络和层次;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分享个人对该主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设计意图】

本阶段学习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理解什么是动物大迁徙;通过寻找短文中的关键词和大标题,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迁徙动物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推断、分析食草动物迁徙时得以克服种种困难的深层原因。

【学习活动】

1. Find more details.

寻找动物们长途迁徙的具体原因。Why do they travel? For more rain, for more grass(food), move to live.

2. Scan and classify.

认真阅读并对大迁徙的食草动物斑马、角马和瞪羚所食用的不同的草进行分类。How do they travel?Make a great team, eat different grass, cooperate to live.

3. Read and underline.

小组合作,阅读正文部分,画出地上、河里和天空中极其危险的食肉动物类型对迁徙的食草动物存在的威胁行为,以及食草动物们的应对方法。How dangerous is the trip?Run fast, be careful, look into the sky. Be alert to live.

总结出食草动物在大迁徙时面临的残酷环境(cruel environment),以及食草动物们克服困难的办法和大自然物竞天择(natural selection)的自然规律。They move to live. They have to move to live. They have to move fast to live.

【效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基于大问题去文本中探究、提炼隐含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食肉动物构成的威胁行为和食草动物在绝境中的自保行为,体会食草动物迁徙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深层原因。

【设计意图】

大问题带动小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表层结构探究、理解隐含信息,启发深度思考。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尝试使用连续话语介绍食草动物大迁徙的活动选择,促进语言内化,从学习理解逐步过渡到应用实践。

【教学目标】

根据语篇结构,通过分析与思辨,评价动物的迁徙行为,探求食草动物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物竞天择的法则,并以报告的形式展示非洲大草原的迁徙情况,做好保护环境的宣传。

【学习活动】

1. 选择1到2个方面,介绍非洲大迁徙,作报告。

2. 观看动物迁徙失败的视频,在小组内分析可能的原因。

They migrate but find no grass to eat. Why?

【效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根据mind map概述相关信息,是否有自信心去做汇报。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待动物迁徙问题。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所学语言交流迁徙失败可能的原因,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内化结构化新知和关键语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学习如何发表个人观点。

【教学目标】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分享交流在困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经验和想法。

【学习活动】

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imals? (clever, cooperative, protect babies...)

2. If you have problems, how can you solve them? (cooperate, try hard, think of good ideas...)

【效果评价】

教师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中的问答是否具有思维含量,教师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反馈和指导,评价教与学的成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分析动物在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下展示出来的坚韧品格,并迁移到学生自身,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推动迁移创新。学生从阅读走向现实生活,发展语用能力,初步形成对社会环境下应对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与理解。

三、结语

综上,科普文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课外延伸材料,笔者基于阅读素养,从语篇研读和教学活动两个方面,设计、实施、评价教学课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还需持续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发现改善点,及时给予反馈并调整教学流程、改进教学环节。今后,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渗透科普文,给学生提供英语学习更广阔的空间,推动学生思维进阶,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张謇‘知行并进’思想引领下的小学‘行知’英语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研究”(编号:XC202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