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一样的种子开出多彩的花

2024-10-22 00:00:00于岚周朦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笔者所在学校关爱特需学生的成长,在三级支持系统下开展特需学生的融合教育的探索实践,助力普通学校里的特需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通过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正向环境支持系统,开展普特学生帮扶活动和各类培训,促进特需学生的主动发展,完善了适切、共融、内外协作的小组支持系统等措施,为特需学生设计专门课程,为特需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业、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关键词】特需学生;三级支持系统;中小学融合教育;探索实践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整合,为普通学校中的特需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融合教育的三级支持系统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三级支持系统是指学校在融合教育中提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支持体系,它采取全员参与、内外协调、分层管理的融合模式。三级支持系统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在三级支持系统下开展特需学生融合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正向环境支持系统

一直以来,笔者所在学校高度重视融合教育工作。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强化师资队伍和优化课程建设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正向支持,学校有专兼职特殊教育教师4名,每周为特需学生提供4节融合教育课。为了促进特需学生的成长,学校开展了多项普特学生帮扶活动,有“生生互助”“小组互助”和“社团互助”等。这些活动旨在建立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关系,让特需学生在课间游戏、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被接纳和被尊重,同时也帮助普通学生增强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为特需学生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学校还利用各级培训资源,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中开展融合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基本知识技能的相关培训。通过邀请园区特教指导中心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如“应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生的专业解答和科学建议”“特殊需要学生十种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和评估诊断”“特需学生情绪疏导的策略”等,努力提高班主任和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增强他们在心理疏导、特殊教育常识、行为干预和特需学生学习支持等方面的能力,打造高素质、强专业的融合团队。

除此之外,学校非常重视家校共育工作。一方面,建立紧密的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线下见面会等方式,让家长—学生—教师三点一线团体形成紧密联系。融合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抓住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和配合,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学校提供家庭教育参与支持,通过父母学院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特需学生的家长提供养育特需知识技能,并让普通学生家长了解这些孩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而对班级特需学生持有更包容接纳的态度。这一举措获得了特需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完善适切、共融、内外协作的小组支持系统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共有4名专兼职特教教师,27名随班就读的特需学生,这些特需学生涵盖了自闭症、多动症、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多种类型。面对如此复杂的实际情况,学校采取了小组辅导和训练的形式,根据特需学生的学段差异和学习需求将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学习小班。A班,主要开展社会适应课程;B班和C班,以心融课程为主,主要开展情绪调节和职业体验课程。在园区特教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学校使用学生学习及适应需要评估表,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数据,调整融合教育课程,设计针对特需学生成长发展的课程。

其中,职业体验课程《职业体验师——趣味“食”足》是学校的校本融合特色课程。以食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一亩田”农场劳作,在校园试验田里体验播种的辛苦、管理的坚持和收获的喜悦。通过这样的职业体验,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劳动最快乐、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心融”小组课程也是重要的课程之一,主要针对有情绪障碍的学生开设。融合教育教师通过“情绪解压123”“坏情绪请走开”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特需学生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助力融合教学课的有序开展,帮助学生缓解和调适自己的不良情绪。

以上课程主要由学校的融合教育教研组教师承担,组内的4位成员仔细查阅资料,认真设计课程。他们结合普通校本课程和特需学生的兴趣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特需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有效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

三、落实个性化、精准化、一对一的个别化支持系统

学校为特需学生设计了个别化教育计划,采用一对一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业、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教师不断优化个别化教育计划,使“集体课程、分层课程、抽离课程”相结合,突出教康结合,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以小潘同学为例,他是一名“星星的孩子”,于2020年9月转入学校。融合课程教研组对小潘同学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制订了个性化、精准化、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小潘同学从最初的不说话到现在已经可以与身边的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也更加顺利地融入到班级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潘同学的情绪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常规课堂上不再出现因他而打乱秩序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在“学—教—测—评”四个学习流程上不断优化评价体系,为特需学生量身定制了“小五星”评价标准,涵盖讲文明、会学习、会合作、有特长、守纪律等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能够看到每个特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并肯定他们每一个闪光点。

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学校在三级支持系统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特需学生的融合教育,为特需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机会。希望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推动中小学融合教育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公平、全面的教育机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