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而改变传统的生物课堂的弊端.在教学活动上进行创新,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把生物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运用项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生命现象在分子层面上的物质变化规律,感受生命来源和结构,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观察其所处的世界,对身体功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训练,加强学生生物观念.本文围绕初中生物教学,以项目式学习为切入点,在研究初中生物学科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原则和现状基础上总结了实践策略,并分析了实践意义,仅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意义;策略;初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6-0139-04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可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基础知识时有效应用理论内容,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现如今,“怎么学”是生物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打牢生物学习基本功,实现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项目式学习重心是在学生身上,旨在使学生得到有效培养,树立良好的实践意识,并且能用学科所学知识科学解决项目式学习问题.
1初中生物学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原则
1.1思想“动”原则
在初中生物学开展项目式学习内容时,教师设计一系列有思维内涵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即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多学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同时,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对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了解,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深入印象,运用科学思维,对现实环境中的生物学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对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发展的目标[1].
1.2学习“活”原则
在初中生物学开展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以概念学习为中心,深入生活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真正的问题情景,在情景实践中获得进步.同时,确保初中生物学开展项目式资源生动化,既要充分发挥课本资源,又要对本地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实际、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生物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如此一来,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素材,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极大促进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1.3学习“真”原则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选择合适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动手和动脑的活动.在初中生物学科开展项目式实践中,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并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精神进行一些操作和实践,从收集信息到设计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过程性记录和汇报.如此一来,指导学生利用评价量规,对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2].
2初中生物学科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策略
2.1明确项目目标,归纳核心知识
项目式教学属于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其对教学重点内容展开分类,并指导学生自主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如教师结合生命特征、重要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对其进行划分.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要重视传统课堂中的静态部分,任何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将生命特征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去探索生命的意义[3].
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项目及问题,在概念框架下形成问题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学习活动.实质上,“每个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它们是怎样成长的”这一问题可作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项目探究内容.在已接触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初中时期的学生自然对这个问题有着较强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这个问题推动着学生在项目实施中不断地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对课题研究任务系统和评估系统进行设计.
项目1:完成青春期的调查问卷,对父母进行访谈,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收集,对自己从婴儿到幼年到少年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针对自己在这一阶段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惑进行剖析,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绘制出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图和未来成长蓝图.这一项目与教材“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的青春期部分相对应,这一节的内容与学生们的关系最密切,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是一份践行生命理念和社会责任的优秀素材,能够提高学生解释能力和洞察能力.
项目2:制作黄粉虫、家蚕繁殖与发育的观测表及鸟卵的解剖学试验报告,用天窗法观测鸡胚的发育情况,完成蟹爪兰的嫁接试验报告.
项目3:探索生物体繁殖与发育的多样性与适应机制,根据项目1与2,对人类、昆虫、两栖动物、鸟类、蟹爪兰等物种的繁殖与发育进行归纳.同时,查阅相关数据,对不同物种的繁殖和发育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分析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生命平等”与“尊重生命”的相关理论,在“生殖与发育的适应策略”“生殖与发育的重要性”“生殖与发育的差异与适应”三个方面进行交流与探讨.
如上所述,各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构成“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项目逻辑链条.在此基础上,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思维体系,从根源上强化初中生物学科项目式学习效果.
2.2深入分析项目,培养学习思维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意义重大.在真实的项目式学习中,要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做好项目选择,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计划,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明确.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目的[4].
例如,教学“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部分知识时,即可围绕畸形蛙之成因与补救方法进行项目化学习.本项目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为何会出现畸形蛙?要解决驱动问题和核心问题,就需要学生首先掌握两栖动物发育的特点、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不能离开水的内容.在项目教学流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如何介入课程主题,指导学生了解两栖类的繁殖和发育.
首先,教师播放了自1995年起美国中小学出现的“畸形青蛙”的消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提问:“畸形青蛙为何会出现?难道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假如您是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证明畸形青蛙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系?你将怎样处理这一难题?”由此引出了项目内容,如畸形蛙的成因与救助对策.其次,为了找出畸形蛙原因,教师和学生需要对蛙的繁殖与发育过程有清晰的认知.教师让学生按照提供的材料与教材,共同探索下面的问题:(1)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让蛙被抱起?对于一只青蛙来说,“抱”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2)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精卵结合?蛙类的受精卵有什么特征?它的功能是什么?(3)蛙类的生长有哪些时期?有何特征?(4)蝌蚪转化为蛙后,其形态有何改变?蝌蚪和蛙类的哪些外在形态适合于水体?
在了解了蛙类繁殖与发展过程之后,教师将引导学生对畸形蛙的形成原因进行思考与分析.在学习教材内容之后,学生已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即两栖类的繁殖发育不能离开水环境.同时,学生意识到青蛙繁殖发育的过程是否正常,与水环境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在将教师提供的信息相结合之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假设,即水环境的质量不佳,会导致寄生虫的数量增多,寄生虫侵染蝌蚪,从而导致畸形蛙的出现.为对假说进行检验,
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最后得出结论,如化学废水会让寄生虫数量增加,并且这些寄生虫会寄生在蝌蚪中,从而导致畸形蛙的出现.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阅读有关的资料之后,针对畸形蛙的出现,提出一些挽救的方法,最后将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整理成一份报告或一份汇报 PPT,用来进行交流和展示,进而加深项目学习印象.
2.3完善项目主题,发展态度责任
教师基于项目式学习方法进行初中生物教学,鼓励学生在项目中相互合作及共同探索,可让其进一步优化项目学习目标、主题等,考虑自身需求,灵活应用教材知识进行项目操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科操作能力[5].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时,教师可围绕“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主题实施项目化学习,完成如下所示的项目化内容.
项目1:培养学生态度责任,使学生有一种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基于此,完成探究校园生态资源保护方法和针对本地生态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的项目,从而切实了解本地区的生态情况.查阅相关的数据,拍摄相关资源照片,并且对具体资源加以统计和分析,形成完整的调查记录.
项目2:各组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完成课题研究报告.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加深了课程的主题,并对其进行了社会责任的培养.
项目3:组织学生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介绍一些事例,如钟南山老人和李兰娟老人以及袁隆平老人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等.结合生活实践及名人名事展开项目式探索,并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能向其看齐,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4跨学学科学习,拓展项目范围
项目式学习不应局限于某一门课程,通过项目式教学研究,驱动初中生物教学,切实让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视野得到拓展.教师利用项目化学习的组织方法,建立起一种新的课堂实践模式,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通过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三个不同的动态节点,以“项目”为中心进行教学,保障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课前学习阶段需要进行有效预设,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创设项目式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精确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像一个“科学家”那样去动手、去思考,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打破预先设定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在突破学科壁垒基础上拓展学习视野及能力.
2.5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最终的评价”方法十分重要,其效果与语文作文中的“终评”类似.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以成绩为标准来看待问题,其实这种做法非常片面[6].对每个学生而言,如果成长与发展是多姿多彩的,那么在学习上的成就也大有不同.
一方面,教师要理解“过程大于结果”这一理念,在对生物项目进行评价时,不能只以学生最终的结果为依据,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相互评”的形式,让学生在评课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培养学生的评课技能.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相关知识时,带领学生参与相关实验,并根据学生参与情况、积极程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如有一个学习表现不佳的学生,其知识记忆和具体操作并不是特别出色,但其全程都很积极地配合自己的队友,这就是值得表扬的一点.同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引导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3初中生物学科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3.1有利于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目标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去探究问题.例如,在“探索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实验中,通过对“播种”的分析,得出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从而设计出一套实验计划.
3.2有利于突破学科边界
项目式学习教学内容可以是一门包含多门学科或同一门学科不同知识的综合性课程[7].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否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原料探究实验中,要想让密闭空间内成为一个没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环境,学生就必须经过学习,对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有一定了解.
3.3有利于突出自主学习重要性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仅发挥着引领的作用.从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实施过程、评价结果等方面,都由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按照各自分工,来承担其中的某一部分的工作.同时,这些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并有效运用生物知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式教学对提升学生生物学实践能力意义重大.针对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性要求,对项目内容的整合、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能从根源上变革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感.为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并对学生学习思路进行有效调整,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启动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1] 余芳.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项目式学习形式[J].亚太教育,2023(10):162-164.
[2]柯宇.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23(2):53-55.
[3]张振良.初中生物教学中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现代盐化工,2022,49(2):147-148.
[4]矫艳春,历福菊,李盈.基于家国情怀培育的初中生物项目学习价值取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0):35-39.
[5]高瑞兰,刘廷磊.基于STEM教育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数据,2021(3):77-79.
[6]林廷丹,余大秋,陈世军.初中生物课堂中不同类群学生参与度的比较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4):116-119.
[7]陆丽.项目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36):53.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