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解读题一直是全国各省、市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在选择、填空、简答、计算等各种题型中都可能有信息题,它仅仅是给出问题的一种方式,命题涉猎的范围较广.本文对中考化学信息解读题的考查内容及其常见题型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题型;信息解读题;中考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6-0115-03
信息给予题又称化学新信息题、化学新情境题,其形式是根据题中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短时间(有限)的临场阅读(自学)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1].
1类比分析类
此类试题大多以所学内容为基础,解题时应将所学知识与题目中的新信息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学生对熟悉和陌生的物质性质的类比、分析能力.
例1(2023·山东潍坊)“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从不同角度完成对NaHCO3性质的学习.
(1)NaHCO3的水溶液pH>7,在物质的分类中属于(填“碱”、“盐”或“氧化物”).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请根据图1分析该反应的微观实质.
(2)图2是向NaHCO3溶液滴加NaOH溶液的微观示意图,请分析并推测:向NaHCO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3)灭火器是航母上的必备用品.泡沫灭火器的原料之一是NaHCO3,其反应原理为:Al2(SO4)3+6NaHCO33Na2SO4+2X↓+6CO2↑,X的化学式为,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后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用符号表示).
(4)NaHCO3受热易分解产生Na2CO3和两种常见氧化物,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NaHCO3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还能与部分盐反应,且受热不稳定.
[应用](5)Ca(HCO3)2溶液中存在Ca2+和HCO-3,下列物质不能与其发生反应的是(填字母序号).
A.石灰水B.食醋C.纯碱D.食盐
解析(1)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将反应前后都存在的钠离子、氯离子划掉,即可得到该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2)根据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为:碳酸氢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分子,向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即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3QzZDRYJ86Ak5cFyszLGLrQ==)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铝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氢原子、硫原子、钠原子的个数分别是2、30、6、6、3、6,反应后已知物质微粒中含有的钠原子、硫原子、氧原子、碳原子的个数分别是6、3、24、6,则2X中含有2个铝原子、6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则X中含有1个铝原子、3个氧原子、3个氢原子,化学式是A1(OH)3;该反应的微观实质为Al3++3HCO-3Al(OH)3↓+3CO2↑,即反应后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4)根据题意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石灰水中的氢氧根离子能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食醋中的氢离子能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纯碱中的碳酸根离子能与钙离子反应,食盐不会与碳酸氢钙反应.
答案:(1)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或H++HCO-3H2O+CO2↑)
(2)有白色沉淀生成
(3)Al(OH)3、Al3+、HCO-3
(4)2NaHCO3△Na2CO3+H2O+CO2↑
(5)D
2图表、标签类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正确应用从图表或标签中获取的新知识,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2(2023·广东)电解水制氢联合碳酸钙分解制备氧化钙,能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该新方法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1)传统方法:CaCO3在900 ℃以上完全分解生成CaO和(填化学式).
(2)新方法:
ⅰ.电解水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ⅱ.反应器 1:一定的H2环境及较低温度下CaCO3可与H2反应生成CaO、CO和H2O.CO与H2O的分子个数比为.
CaCO3还可以直接分解.反应器1中CO、CO2的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4所示.℃时,抑制CO2生成的效果最好.
ⅲ.反应器 2:一定条件下,CO与H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甲醇(CH3OH),化学方程式为.
(3)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的优点有(写两条).
解析(1)CaC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2)ⅰ.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电解生成的氢气为单质,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ⅱ. CaCO3与H2反应生成CaO、CO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H2CaO+H2O+CO,CO和H2O分子个数比为1∶1;由题图2可以看出750 ℃时产生的CO的含量最高,为88.2%,抑制CO2生成的效果最好.ⅲ.CO和H2合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CO+2H2一定条件CH3OH.(3)新方法的优点:一是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反应的温度较低,可节约能源.
答案:(1)CO2
(2)ⅰ.分解降低ⅱ.1∶1750
ⅲ.CO+2H2一定条件CH3OH
(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节约能源(耗能低)
3实验探究类
此类试题一般以实验探究为背景,试题多给出相应的背景资料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2023·湖南衡阳)食盐是生活必需品之一,可以通过海盐或地下盐矿的岩盐精制得到.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市面上一些品牌食盐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Ⅰ.食盐中一般会添加微量碘酸钾(KIO3),还可能含有少量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
Ⅱ.碘酸钾性质比较稳定,高温不易分解,不与氯化钙、氯化镁反应.
Ⅲ.碘酸钾在酸性条件下遇碘化钾可产生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探究过程](1)小宇对某品牌食盐是否加碘提出疑问,并设计了探究方案:取一定质量的该品牌食盐样品,加水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入适量淀粉,始终无明显现象.小宇据此现象得出结论:该品牌食盐没有加碘.小李认为小宇的实验方案不严谨,其理由是.
(2)小李认为只要在小宇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溶液和稀醋酸即可以证明食盐中是否加碘.该实验中加入稀醋酸的目的是.
(3)小明听爸爸说过,最近家里的菜总是有苦味.小明在询问老师后认为是此食盐可能含有氯化镁导致的.小明取适量该食盐样品,配成溶液,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说明该食盐中含有氯化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小明曾观察到家里的食盐容易受潮.他询问老师后认为是该食盐中可能还含有氯化钙导致的.他在实验(3)之后的溶液中继续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然后过滤,在滤液中再加入Na2CO3溶液,又产生了白色沉淀,小明得出:该食盐中含有氯化钙.问:①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②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该食盐中含有氯化钙.
[反思交流]该化学兴趣小组完成了对部分品牌食盐成分的探究,他们认为实验设计方案可能还有待完善,相约以后要致力于化学研究,造福人们.
解析(1)由资料可知,食盐中一般会添加微量碘酸钾,碘酸钾不能使淀粉变蓝.(2)由资料可知,碘酸钾在酸性条件下遇碘化钾可产生碘单质,因此只要在小宇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和稀醋酸,反应会产生碘单质,使淀粉变蓝,稀醋酸的主要成分是醋酸,该实验中加入稀醋酸的目的是使溶液呈酸性.(3)MgCl2与Na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NaCl,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4)①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洒出;②滤液中氯化镁已除尽,而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滤液中再加入Na2CO3溶液,又产生了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因此小明的实验方案可以证明该食盐中含有氯化钙.
答案:(1)碘酸钾不能使淀粉变蓝
(2)碘化钾(或KI)使溶液呈酸性
(3)白色MgCl2+2NaOHMg(OH)2↓+2NaCl
(4)①引流②可以
4结束语
解答信息解读题的步骤是:认真审题、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发现规律→应变创新、解决问题.解题中不单纯是机械的模仿,更不是随意发挥,要充分发挥想象,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向新信息迁移,抓住信息特点,将“新”“旧”知识衔接,运用类比推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