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错误的自我疗愈

2024-10-21 00:00陈敏莹
检察风云 2024年14期

《小王子》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

一天,小王子见到一个酒鬼,问他为何喝酒,酒鬼说:“因为我要忘却。”小王子问:“你要忘却什么?”酒鬼回答:“我要忘却羞愧。”小王子又问:“你因为什么羞愧?”酒鬼说:“因为我喝酒……”

这是一个成瘾者陷入恶性循环之后的内心独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类似的瘾:面对垃圾食品,就是控制不住吃吃吃;薪酬不高,但忍不住各种买买买;要紧的事已迫在眉睫,却对手机百般不舍;睡眠已经严重不足,可仍然刷剧刷到天亮……

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把成瘾定义为一种暂时可放松,但长期伤害人,而人却无法放弃它的行为,其实质是人对某件事既渴望又厌恶的复杂情绪。因为一开始我们从这些行为中得到快感,但渐渐当快感的阈值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难被满足,就会陷入一种长期的痛苦循环之中。这个从正强化到负强化的过程,都没有违背我们自身的意志,它自始至终是成瘾者自身的选择。

成瘾背后的痛苦

《根本停不下来》一书中写道:成瘾的本质是错误的自我疗愈,是希望借助某种物质或行为,掩盖和逃离自己无法忍受的心理创伤。

如同每一片乌云背后都发着金光,所有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成瘾有着逃离内心痛苦的功能,我们能从中减轻痛感而得到平静与掌控感,尽管这些都很短暂。所以我们要明确,究竟成瘾者经历过什么,他们的痛苦是什么?一般来说,让人想逃离的痛苦有三类:

焦虑的情绪

神经语言程序学大师罗伯特·迪尔茨曾讲述他父亲的故事,他的父亲有非常严重的烟瘾,即使被诊断出肺癌,也依然每天吸两包烟,弃健康于不顾。后来罗伯特为父亲催眠,听到了父亲的内心独白:“这是我唯一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罗伯特才意识到,父亲一直都很忙,工作压力大,回到家还要照顾他们五个兄弟姐妹,在被生活扼住了喉咙之际,抽烟成了喘息的机会,抽烟的片刻里没有人闯入,没有焦虑,没有牵挂。

成瘾带来的快感仅仅是一部分体验,更多的是把不愿意面对的焦虑、不安、负担给麻痹掉,让自己感受安宁,是暂时性的“救命稻草”。

孤独的感觉

一位女士生活优渥,丈夫生意繁忙,常不在家,她心里明白丈夫无法成为自己的精神依靠,这些年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也上了大学,不怎么回家,所以她心里空荡荡的,没有能谈话的人。不知不觉地,她开始沉迷于购物,白天在店里抢购衣服首饰,晚上边吃饭边看购物直播,上床后还网购,凌晨3点才放下手机睡觉。很多东西买回来后,她从未穿戴过,房子被堆满了也不舍得扔,还继续买。她知道这样很奢侈,但又控制不了自己,所以羞耻又自责。

当身边缺少有质量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就会转向与某些物质建立关系。虽然成瘾对缓解孤独感仅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但也算是一种能暂时安抚内心的方法。

低价值感

“没技术,快投降缴械吧!”“你就这点本事怎么配跟我玩!”这些嘲讽的话语来自一个玩电脑游戏成瘾的初中生,他每次击败了其他玩家,都会特别激动,沉醉在虚拟世界里自己的强大和掌控感中。但在现实里,他经常被父母斥责做事拖拉、成绩不好、懒惰散漫,还被拿来跟各种“优秀”的孩子比较。

我们长期生活在低价值感的环境中,长期得到“我没用”“我没人爱”的负面反馈,为了摆脱自卑,会寻找虚拟世界中的“强大”感,上瘾就成了获得成就感的代价。

这些例子都印证了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当内心的负荷超过了潜意识的承受力时,潜意识就会透过我们的身体和情绪,提醒我们要回到平衡,但潜意识不能区分行为的好坏,为了平衡压力,潜意识会创造成瘾的负面模式来得到平衡,满足放松的需求。

自我理解比增强意志更重要

很多人认为:增强意志力,就能缓解成瘾。例如成瘾者会对自己施压:“我一定要戒掉,如果不戒掉,我就惩罚自己。”事实上,意志力也许在短时间内能战胜瘾,但长期来看,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因为本质上成瘾者还是以负面行为来疗愈痛苦,一旦遭遇压力或不如意之事,内心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没事,就犯一次,下次绝对不会。”就这样,欲望吞噬意志,再一次重回旧路,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甚至越加严重,然后又责怪自己意志力不够,自我否定,如此反复。

而真正想要走出成瘾,就必须看见和面对内在的痛苦,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去理解自己。不必为了成瘾而自责,更不要自我攻击,而是去看见自己正处于艰难伤心的时刻,希望得到温暖和帮助,只是暂时选错了疗愈的方式。

我们尝试这样跟内心对话:“当受挫了,我感到痛苦真的很正常。”“我对一些事情成瘾了,这是多么合情合理。”“成瘾行为暂时改不掉,没什么不妥。”这些话,既能让自己放松,坦然接纳自己的成瘾,又能允许自己短期内戒不了瘾,减少压力。

重启生活,缓解成瘾

当我们明白到痛苦的来源,拥有自我理解的胸怀,缓解成瘾才有可能实现。

践行“替代行为”

我们需要创造多种有正向反馈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我们应该思考:如果不做成瘾行为,那我要做什么来让自己更舒服?正如罗伯特爸爸多年离不开香烟,意图是为了放松,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我想要放松,除了吸烟,还可以干什么?”这些“替代行为”是切实能善待情绪的事。

如看有趣的节目,在跑步机上挥洒汗水,去大自然散散步,写日记、拍照片、练字、看书、冥想、收纳、下棋、品茶、养宠物、种植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事情可以尽量简便,难度不宜太高,这样才更容易行动。比如把阅读有深度的名著变成浅读通俗小说,把50个仰卧起坐减少到10个,把培育名贵盆景改为养护小盆栽……

创造有意义的联结

扩大社交圈,勇于表达自己。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寻找相应的群体,如健身、美食、音乐、电影等俱乐部,成为他们的一员,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派对、展览、讲座,更可以通过参与社区义工、环保活动、慈善捐赠等志愿活动,获得更多与人互动的机会。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孤独感,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注入力量,让生活更积极阳光。

如上述被孤独感笼罩的女士,她可以尝试参加各种兴趣班,跟老同学聚会,跟亲友旅游,举办茶话会、读书会……以更真实的自己去与人联结,待内在力量修复后,再重新面对与丈夫的关系,重建健康的亲密关系。

感受爱和尊重

人改变自我的前提是感受到爱和尊重,苛刻和责罚没有任何帮助。

上述初中生沉迷电脑游戏的案例,只在孩子身上下功夫收效甚微,家庭成员都要接受辅导与教育。父母想一想做得不好的地方,怎样做才是输出爱,孩子需要感受家庭的爱和尊重,这样才能在幸福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放弃成瘾行为。例如父母把过高的标准放低,看到孩子的优势和可贵之处,多鼓励赏识,不作无谓的比较,放权让他获得更多成就感。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呵护,自然就不会在虚拟的游戏里寻求安慰。

美国成瘾医学协会表示成瘾的发展涉及大脑回路、基因、心理和环境因素,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各层面。本文仅是从心理角度切入,探讨成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能在实操中与生物、社会因素结合并形成更全面的干预,效果会更佳。

(本文作者为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特聘专家)

编辑: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