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作业

2024-10-21 00:00:00
环境 2024年9期

关键词:环保作业

摘 要:据相关报道,一些学校出于环保目的,呼吁家长带孩子收集空牛奶盒,洗干净后,按月交到学校。虽然学校称不要求数量且自愿参与,但家长还是很难放宽心。有的家庭靠自身难以集齐足够的数量,就选择在网上购买现成的空牛奶盒,以完成学校的“环保作业”。

人民网:以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是内化于心的意识和理念、外化于行的习惯与探索;教育赋予人的应该是知识的传承、品德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不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都不应该用如此方式开展,其效果也不应被如此刻板地衡量。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生态环保教育应该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地参与相关活动。让学生交牛奶盒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反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误解和抵触。

量化指标有其便于管理和评价的优势,但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生态环保教育应当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时,怀抱的都应该是对世界的好奇、对自然的热爱,而不是应付作业的烦恼和无奈。

其实,近年来,生态环保教育方面的探索已卓有成效:相关科普内容创作、传播活跃而繁荣,环保设施大量开放,自然教育广泛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

希望那些“引导”学生交牛奶盒的学校能及时调整要求,合理利用身边、网上的教学资源,科学开展相关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素养。

光明日报:空牛奶盒、空笔芯热卖,教育实践方式僵硬令人诧异

环保是一个超级大的主题场域,涉及方方面面,牛奶盒的回收,其实仅仅是一个最小单位的场景。但是检索相关报道可以发现,不同地方的不同学校都布置过相似的作业,这其实也反映出作业设置能力的匮乏,不仅缺乏创新意识,对生活的感知也很匮乏。

比如报道里有位妈妈吐槽,以前他们一家人喜欢喝瓶装的鲜奶,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能喝盒装的牛奶。那么,既然都是为了环保,可不可以允许孩子收集瓶子呢?连这最基本的变通都没有,教育实践方式的僵硬,也着实令人诧异。

因此,学校与其把环保作业精确到多少个牛奶盒、多少根笔芯、多少个瓶子去量化,倒不如把具体题目的选择权留给孩子,让其主动思考和发现生活中的环保小知识、小事件。比如,让学生记录一次绿色出行、爸爸妈妈去义务植树、外出露营打包产生的垃圾、点外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要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身体力行,而不是把所有孩子的生活想象成一种生活,然后一刀切地去搞统一作业。近年来,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理念在更新,更加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很多方式方法还是应试思维,执行81e72ac5823e68d7502400a1b859a36da79c861673dd2994faeef3260e2108e8起来就显得非常机械。尤其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人们常常在意的是在应试教育上做减法。

中国环境:形式主义的“环保作业”要不得

开展环保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收集空牛奶盒受到众多学校的青睐?因为这种方式可量化、更直观、操作更简单,学校可以将空牛奶盒的数量作为其教育成果,实现“留痕”。说到底,还是形式主义的思想在作祟。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要提升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结合学科内容,寻找不同的融合点。

到自然中看草长莺飞,到污水处理厂看污水如何变“清流”,到垃圾处理厂见证变废为宝的奇迹,到监测点亲自动手测一测水质,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环境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学校里,而是要调动相关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大课堂,进行“沉浸式学习”,提高他们在真实环境下学习多学科知识并运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环境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至于形式主义的“环保作业”,不做也罢。

每日商报:环保作业不能成为环保“作孽”

产生这种现象,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比如上交空牛奶盒,完全可以让学生把收集到的空牛奶盒悄悄放在教室某一个角落,不做数量的统计。如果没有数量上的排名,老师的监督和表扬,家长也不会去“卷”空牛奶盒。所以,无论是环保教育,还是知识灌输,都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交空牛奶盒,目的是让学生有环保习惯,跟交多交少并没有关系,就像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也和分数的绝对排名没有关系。

其实我们国家有明文规定,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如果交空牛奶盒变成“家长的作业”,显然违反了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我们会发现,这种行为的危害还不只是家长之间的“卷”,还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形式主义的危害,认为这种作弊行为是天经地义的。环保作业可以作假、手工作业可以作假、评优指标可以作假……渐渐地,孩子们会觉得作假是必要手段,是生活的一部分,否则就是“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孩子最初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就是从家庭和学校中得来。小小牛奶盒原本是教育孩子创造更环保更美丽的世界,一旦事情变质,反而污染了孩子们心灵。

微言微语

@卡通胶片笑声:孩子们竟然为了完成学校的环保作业,开始网购空牛奶盒和用过的笔芯,学校本意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结果却变成了家长们的额外负担,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可行吗?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环保行动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让我们一起呼吁:教育应该回归本质,创新不应成为负担。

@诺丁汉森林小欣欣:我觉得这么说欠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做好废旧牛奶盒循环利用是一件好事,不能一味地去唱衰,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做好这件事。

@gougou的天空快乐:绿色环保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上升成作业就成了形式主义。如今的素质教育还是比不过升学率,所以素质教育的作业自然也就成了家长们的作业啦。